淺談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背景下的家校合作模式思考
龐雪群
論文關鍵詞: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家校合作模式
論文摘要: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全面鋪開,對家校合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針對當前中小學家校合模式作存在的問題,思考如何吸取傳統模式中的合理成分并與現代模式進行整合,試圖探索一種通過制度及組織保障,專家協助,教師與家長聯手,技術支持的家校合作新模式,實現傳統與現代中小學家校合作模式的整合與創新。
我國的教育實踐工作者開始重視家校合作問題,經過幾十年的探索,對家校合作的模式不斷進行改革,逐步形成了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教育的形式和方法,并取得了階段性的成就。但隨著現代家庭一系列新特征的出現、新課改的開展以及中小學生自身的特點,家校合作的傳統模式面臨嚴峻的挑戰。
一、當前中小學家校合作現狀及存在問題
1.家校溝通實效低。現狀是形式多,實效低。主要形式有家長會、家校互訪、家長學校、家長委員會、家長開放日、通訊聯系(書面聯系、電話聯系、捎口信、網上交流平臺)等。家校合作離不開良好的溝通,如家長會每學期1至2次,依舊是教師的“獨角戲”,互動少,反饋少,教師為之費盡心思仍無法面面俱到,家長耐心聽完少有收獲;由于班主任工作繁忙以及客觀條件的限制,相對全班學生來說,被家訪對象是很少的,對學生問題的解決是不全面、不靈活的;而校訪,有的學校為了應付家長“檢查”而事先準備,使校訪流于形式,家長無法真正了解學校,有的則未為家長校訪提供接待的時間、場所和人員的安排,容易挫傷家長積極性;很多小學建立了家長委員會,但活動的次數不多,制度未得以貫徹,實際影響不大,家長委員會還未發揮應有作用;家長學校多開在起始年級,開辦時間也不固定,沒有很好地堅持,家長所獲得的也只是些零碎的知識和簡單的技能,無法從根本上形成一套相對完整的家庭教育觀念、知識和方法的體系,也難將其遷移到對孩子的家庭教育中。
2.家校合作連貫性差。現狀表現為階段性強,連貫性差。縱向來看,幼兒園、小學、中學的家校合作活動應該是一貫的,要制訂適合兒童年齡特點和發展規律的家校合作計劃,家校合作的方向、原則、理念要長期保持一致,目標和內容要有發展性。許多學校的家校活動在時間上時斷時續,在內容上缺乏承接性,如只是圍繞幾個大的時期進行,如學期初、段考后、期末等,其他時間則基本沒有活動甚至聯系。家長與學校的溝通只停留在信息交流層面,未達到深層合作,利用自身資源共同教育學生的目的。
3.教師、家長溝通效果欠佳。現狀是有教師與家長多種途徑的溝通但效果欠佳。很多班主任都認為在家校合作中,最重要的是相互的理解、支持和配合,但往往較難實現。教師,尤其是班主任在與家長的溝通上,缺少充分的家庭教育知識和與各類型家長溝通的技巧,以致交流效果欠佳。另外,主客觀的原因使得家長老師間難以形成穩定、密切和長期的聯系,一般都是“無事不登三寶殿”,發覺學生出問題了才會找對方。
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學家校合作模式思考
傳統的家校合作模式在實際運用有它積極的作用,但已經遠遠不能滿足社會發展、教育改革、學校、教師、家長和學生的需要,所以,如何在保留傳統方式中合理成分的基礎上,整合新條件新技術新方法,建立家校合作的新模式迫在眉睫。筆者認為應從如下六個方面考慮。
1.健全家校合作的制度體系。以家長委員會為主線,以線帶面,在完善家長委員會的制度,充分發揮其作用的基礎上,把全體家長都納入到學校管理的體系中。加強和保障家長委員會的自主權,保障他們的權利。在學校一級,有必要成立吸收包括家長代表在內所組成的學校委員會,以此作為學校最高權利機構。同時還要保證學生家長代表委員在學校委員會占有相當比例。
2.建立專門的領導機構和服務機構。目前要使家校合作相關組織機構進入良性的運行軌道,建立專門的領導機構和服務機構是組織保障。為確保家校合作的工作穩步、有序開展,學校要建立由校長牽頭、教導處、政教處或德育處、科研室及部分優秀班主任組成的家校教育工作領導小組,依靠德育工作網絡,推進家校合作常規工作的組織實施。服務機構要創設各種條件促進家校合作,如在校內給家長提供一個與教師見面和合作的場所,備有介紹學校各部門動態的小冊子、近期活動的公告、師生的優秀作品和其他有關家庭教育的資料等。同時還應承擔起家長培訓教育工作,編寫系列家長學校教材進行知識、技能培訓,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家長講授,讓家長從總體上把握家庭教育的正確方向,并向家長傳授正確的家庭教育方法。 3.利用技術支持完善溝通平臺的建設。主要是指將現代信息技術全方位應用于家校互動。現代信息技術為家校互動搭起了新的溝通橋梁,解決了傳統模式存在的問題與不足。各學校相繼出現在線座談、網上家長學校、家教論壇、“家校通”等互動方式,這些網絡和信息平臺在現實中發揮了它們不可替代的優勢,使老師、家長和學生感受到了實質上的變化,收到了頗多良好的反映,但作為一種新興技術,自然有其不足之處。在家校合作的應用中,就需要揚長避短。利用現代技術的支持,網絡、手機、電話、傳真等現代化通訊方式確實讓家校溝通變得及時快捷;但傳統的家校合作方式,如家長會、家訪、家長接待日等活動能建立起教師和家長之間一般性的交流互動系統,這些是網絡等無法代替的。因此,應將互聯網和通訊技術等與傳統的交流方式結合,兩者優勢互補、相互促進,進一步提升家校合作的質量。
4.教師與家長聯手。從教師方面而言,應該具有服務意識,學會換位思考,加強培訓好學習,不斷提高水平。學校開展家校工作的目的是吸收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促進家長與學校的密切配合,充分發揮家庭教育的特殊功能,逐步提高家長的教育素質和水平,進而促進每個孩子的茁壯成長。教師的工作就是全心全意為家長更好地教育孩子服務的,絕大多數教師同時也是孩子的父母,因此,在遇到問題時,教師應換個角度去思考,體諒作為父母的一片苦心,盡量化解家長的抱怨與疑惑。臺灣的學校為提高教師這方面的素質,一般通過專題講座、研討會、讀書會、經驗交流、參觀等方式對教師進行家校合作各方面的培訓,很值得借鑒。從家長方面而言,家長應該改變對教師的不正確看法,不再視教師為權威,而要在尊重理解教師的前提下,敢于向權威挑戰,與教師建立平等合作的關系;積極主動與教師交流,家長對教師教育教學管理的一些問題要有寬容之心。要積極與教師聯系,交換意見,了解孩子在學校的表現,積極參與學校組織的家庭教育活動,志愿提供幫助與支持;積極參加家長學校,提高家長對學校教育設計、教育理念的認知水平,站在不同的角度和立場來幫助學校推進教育方案,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5.轉變家訪觀念,創新家長會形式。南寧市中小學家訪的“五個轉變”,值得探討。即從“班主任單線管理”轉向“領導帶頭全員參與”,從“指責說教的批評教育”轉向“以鼓勵為主的正面教育”,從“事后告狀的被動家訪”轉向“加強溝通,主動聯系”,從“電話咨詢單一形式”轉向“網上點擊雙向交流”,從“無計劃的隨機走訪”轉向“制度化的定期訪問”。這樣的家訪轉變了教師的觀念,減少了一些家長和學生的排斥感,增加了理解和支持。親訪與網訪相結合的形式,減輕了教師的負擔,改善了師生關系,并且在家訪中發現學生和家庭的實際困難,群策群力解決其問題,深受家長和學生的歡迎。家長會可以有多種形式,如交流式、對話討論式、展示式、專家報告式、聯誼式、參觀游覽式等等,教師可以根據具體需要選擇恰當方式。家長會后還有家長會單獨找老師了解情況,但時間有限,老師可以規定一個接待家長的時間,讓家長了解得更多,或根據學生不同情況舉行小型家長會,如學生干部家長會、學習困難學生家長會、進步趨勢明顯學生家長會、紀律較差的學生家長會等等多種形式的家長會。
家校合作需要不斷的理論研究,需要實證研究,更需要實踐后的反思與改進,關鍵還是要在科學方法的指導下,學校、家長共同投入,攜手學生一起形成“校—生—家”的統一合作鏈,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1]羅偉娟.關于家校溝通內容和形式的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6.
[2][美]Mary Lou Fuller&Glenn Olsen,譚軍華.家庭與學校的聯系——如何成功地與家長合作[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3.
[3]藍鶴.廣西“家校通”應用取得良好效果[J].廣西教育,2004,(12):4.
[4]馬忠虎.對家校合作中幾個問題的認識[J].教育理論與實踐,1999,(3)19:26-32.
[5]陳忠全.蘇州市小學家校合作現狀的調查與分析[D].江蘇:蘇州大學,2006.
[6]顧永安.現代家校合作的策略與措施探析[EB/OL].http://www.pccyd.com.2006,(11).
[7]南丁.探索家校合作的有效途徑——日本的PTA給我們的啟示[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4,15(2):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