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析義務教育中的教育公平
楊瑩 白慧
論文關鍵詞:教育公平 非學校化社會 改革學校教育
論文摘要:根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今后教育系統的任務是圍繞制定和實施《綱要》,著重推進教育改革、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提高教育質量,促進公平,推動教育事業在新的起點上實現科學發展。《非學校化社會》給我們從另外的角度提出教育公平潛在因素。
目前,教育的重要任務是推進教育改革,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促進公平,提高教育質量,而美國教育學家伊萬?伊里奇認為,教育的核心在于驚醒個人自由抉擇而完成個人的目標,教育中的自由、尊重與公平精神的發揚有助于破除社會知識的壟斷與階級利益的操縱而促進社會正義的實現,《非學校化社會》思想對解決目前的教育公平有借鑒作用。
一、《非學校化社會》主要觀點
伊里奇認為的理想教育模式是自由參與的學習,而且知識的學習來源不局限于學校,他認為人類大部分的學習并不是來自于學校而是生活。伊里奇認為學習必須從生活中自由地選擇學習的內容和對象,惟有自由地學習才能確保學習者的自發性、獨立性和責任感。所謂“非學校化社會”理論主張只有使整個社會都充滿學習機會,使教育回復原有的精神與效果,采用非正式學習方式,人們才能全心全意投入學習活動,獲得與真實生活世界不斷適應與學習的結果。
伊里奇所倡導的“非學校化社會”絕非簡單地指廢除學校教育,而是提出針對傳統教育的弊端,建立新型的“技能中心”,向所有希望學習的人提供其一生中任何時候皆可利用的資源,使所有希望與人分享知識的人都能找到有效的溝通渠道,同時為公眾提供相應的提出問題的機會與交流平臺。
二、義務教育公平的思考與《非學校化社會》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文本圍繞公平明確提出,要保障人民享有接受良好的教育的機會,形成惠及全民的公民的公平教育:一是堅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惠普性,建成覆蓋城鄉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二是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資源,向農村地區、貧困地區和民族地區傾斜;三是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保障每一個適齡兒童少年都能依法接受較好質量的義務教育;四是切實解決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平等接受義務教育問題,保障殘疾人受教育權利;五是扶助困難群體,不讓一個孩子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
為什么平等的教育機會沒有產生同樣的教育結果,真正實現教育機會均等?伊里奇認為現代教育的功能發揮中,學校教育所能做的十分有限,現代教育不能僅僅通過學校教育而得以完成,社會大眾對學校教育的期待遠超過國家所能提供的,這必然導致教育出現不平等現象。對此伊里奇進行了深刻反思,指出“向貧困開戰”之所以失敗,主要是因為學校不僅不能消除貧困,而且在不斷地兩極分化。“學校費用的增加只能強化其破壞作用,導致窮人的更多依賴,使得他們不僅喪失了控制自己學習的勇氣與能力,而且還喪失了利用自己經驗與社區資源來組織自己生活的能力。”補償教育計劃的結果是“這些處境不利的兒童在學習方面并未見有任何顯著進展”,學校教育,即使是義務教育都在制造著社會的兩極分化。所以,在伊里奇看來,學校是無能的,應該廢除學校。人們逐漸認識到,學校沒有像預期的那樣帶來經濟的繁榮和社會的進步,相反激化了社會矛盾,加劇了社會的不平等。于是,幾乎整個社會都對教育產生了強烈的不滿。貧困者譴責學校沒有保證他們的孩子成功;中產階級埋怨教育過分強調組織化、理智化,而忽視學生選擇教育的自由;納稅人和家長對學校開支開始有看法,要求學校對每一筆開支都要做出解釋等。總之,人們對學校的態度開始轉變,認為學校不再是一個有價值的機構。他說:“多少代以來,我們企圖通過提供越來越多的教育,使這個世界變得更加美好,可是迄今為止,這種努力失敗了”。
學校看似是一個正義、公平、合法、自由的地方,何以看來平等的教育經費、設施通過學校教育會產生不平等的結果。學校對教育的壟斷,學校對知識的壟斷,伊里奇認為資本主義社會是一個消費社會、商品社會。在這個消費社會里,不僅物質是商品,文化、價值和所謂的“福利”也已成為商品,每一種商品都有相應的官僚集團給予控制。知識是諸商品中的一種,知識的壟斷者是學校,教育專業工作是官僚機構的成員,是知識的推銷者。他們通過文憑規定著什么知識最有價值和知識的價值是什么,把知識的價值制度化。學生是知識的消費者,他們對知識沒有選擇的權力,一切聽從學校的安排,是消極的消費者。學校排斥其他機構來承擔教育任務,獨自占用著供教育使用的資金、人力和其他贊助,控制著對知識、課程與教育過程的根本觀念,不斷做出許諾以推銷自己。 三、全面改革學校教育
伊里奇認為“隱蔽課程”不會隨著社會制度的變化以及生產技術的發展而產生變化。美國自60年代開始出現了改造學校運動,對教育內容和方法進行過改革:改造課程、改變學制、廢除學生在教師權威下進行學習模式、創辦自由學校(Free-Schoo1),但這些都未從根本上觸及到“隱蔽課程”。為擺脫困境,伊里奇指出,只有建立新型學校,才能把學生從這種課程中解放出來,這種新型學校就是非學校化社會。這種主張取消學校教育的做法,無論如何是十分偏激的,他只看到學校教育成為社會控制的工具和手段,但沒有認識到學校教育與社會發展間的密切關系,沒有看到學校教育受社會政治、經濟條件制約的性質,沒有看到任何時代的學校教育都會自覺不自覺、有意無意地打上統治階級烙印。
另外,伊里奇認為學校教育存在的危機,如教育不能培養受教育者真實可靠的才能,不能培養學生自我批判的精神,教育中存在的權力支配關系、強迫學習者學習等都必須通過取消學校來決定。這種因噎廢食的想法,無疑是不切實際的。要想系統地掌握人類長期積累起來的知識,擁有立于社會的技能、技巧,完善自己的人格、走向自我實現就不得不經由學校或類似學校的場所實施有目的、有計劃的教育。雖然學校不是唯一的教育機構,但它畢竟是最便利、最有效的機構。全面改革學校教育,在伊里奇看來非學校化社會的建立應基于這樣三方面的考慮:向所有希望學習的人提供其一生中任何時候皆可利用的資源;使所有分享知識的人都能找到有效的溝通渠道;同時為公眾提供相應的提出問題的機會與交流平臺。為實現這些目的,伊里奇提出了“機會網絡”(opportunity web)的設想,這種網絡組織使學生可以通過4種不同的方法和途徑來獲得教育資源:①建立參考服務中心(Reference Services to Education Objects),即把正規教育所使用的圖書、儀器設備提供給學習上需要的人。這些東西可以保存在圖書館、出租站、實驗室或放在類似博物館和劇院的陳列室那樣的地方。有些可以放在商店、工廠、農場或飛機場等人們經常去的地方,總的原則是要便于專門學習的人或業余自學的人使用;②建立技能交換(Skill Exchanges),學習者把自己的姓名、地址和技能登記下來,并說明他們愿意在什么條件下教給希望學習的人,以促進學與教的互動;③建立同伴聯絡站(Peer Matching),這是為了同伴之間分享新的技能而建立的網絡,想利用這種網絡的人,只要在中心登記自己的住址、姓名以及期望分享的技能,電腦能幫助找到如愿同伴并建立聯系,共同交流進步;④建立職業教育家咨詢(Professional Educators)。伊里奇認為,在非學校化社會里,兼有“保護人”、“道德家”、“醫生”三職能的教師已經消失,學校已經消失,但作為承擔某種教育功能的專職仍然存在,這種教育專職包括:設計和經營學習網絡的教育管理專職:在網絡的利用方面指導和勸告兒童或家長的教育咨詢;在學習的內容上能夠起引導作用的教育指導等。總之,新的教育應該能促進教育公平。
參考文獻
1 [美]伊萬?伊里奇著.非學校化社會(吳康寧譯)[M].臺灣: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2
2 漆玲玲.伊里奇“非學校化”思想述評[J].外國教育研究,2004(10)
3 聶志成.“非學校化”思想揭示的矛盾及啟示[J].株洲工學院學報,2006(5)
4 高 燕.伊里奇對“學校化社會”的批判及對我們的啟示[J].現代教育論叢,2007(4)
5 陳 卓.學校教育的異化、廢除與改進——伊里奇“非學校化”思想對我國中小學教育改革的啟示[J].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05(6)
6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http://edu.sina.com.cn/zt/ edughgy/index.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