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析我國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問題
李英 李化樹 王衛霞
: 論文關鍵詞: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發展失衡
論文摘要:進入新世紀以來,教育公平問題成為人們廣泛關注的熱點問題。接受教育,特別是公平的優質教育,不僅是每個孩子的根本權利,也是每個人所應承擔的對國家和社會不可推卸的責任和義務。目前我國義務教育階段的發展還存在著極大的不平衡。這不僅關系到教育發展的速度,影響教育公平的實施,更是涉及到整個社會穩定發展的問題,因此我們必須予以重視。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關于義務教育的發展任務有:要鞏固提高九年義務教育水平,到2020年,全面提高普及水平,基本實現區域內均衡發展,確保適齡兒童少年接受良好義務教育。在2000年,我國宣布基本普及了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掃除了青壯年文盲。我國已經基本解決了絕大多數適齡少年兒童“有學上”的問題。但是,我國義務教育的基礎還很薄弱,各地區的發展水平還很不平衡,其中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問題尤為引人關注。
一、義務教育失衡的現狀
我國在2000年基本完成了“兩基”任務。近幾年的教育成果也很突出。已經基本解決了絕大多數適齡少年兒童“有學上”的問題。但是,我國義務教育的基礎薄弱,當今社會大眾追求的“上好學”的矛盾日益凸顯,教育質量很不樂觀,各地區的發展水平還很不平衡。學者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一)區域差別。義務教育區域發展失衡,主要是指我國東、中、西部義務教育整體發展狀況的差異。東部地區的經濟狀況比較發達,基本實現了“普九”。中、西部以及邊遠和貧困地區經濟落后的學校由于財政投入的不足,辦學經費緊缺,教育條件缺乏保障,一些學生時時面臨失學的困擾。
(二)城鄉差別。1.經費保障與辦學條件方面。城區重點中小學不僅能夠得到政府經費投入的傾斜政策,設備先進;而廣大農村中小學,教育經費異常缺乏,辦學條件十分艱苦。2.教師待遇和整體素質方面。最好最優秀的教師大都集中在城市或重點學校。而農村教師年齡老化,學歷層次、科類結構不合理,小科教師緊缺。
(三)校際差別。義務教育發展的校際發展失衡主要體現在同一區域、同一城市學校之間的發展差異上。實力雄厚的重點校得到政府的重點支持,具有較高的教育質量。而非重點學校無論是在教育質量、辦學聲譽,還是在辦學設施和經費數額方面,均無法與重點學校相比。
(四)群體差別。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殘疾兒童、流動人口子女等困難群體在受教育方面所應該占有的份額沒有得到公平的分配,就學困難、輟學嚴重。城市居民和農民、流動人口之間差距十分明顯,尤其是城市中流動人口子女教育缺乏正常、穩定的經費來源,學業因為經常流動也容易中斷。
二、關于義務教育發展失衡的原因研究
(一)社會經濟發展不平衡。現階段我國經濟發展不平衡所造成的地區之間、城鄉之間、不同行業和不同所有制之間的差距,是影響教育均衡發展的最重要的原因。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使城鄉的經濟狀況差異加大,并指出受教育已成為農民改變子女、家庭的命運的重要手段,但目前的就業形勢影響了農村學生的在校率,這直接影響到農村義務教育的發展。
(二)國家經費總量投入不足。我國義務教育投入經費總量不足,撥款標準低;政府財政支出結構不合理:短缺和浪費并存;義務教育經費負擔結構不合理;財政轉移支付制度不規范,資金補充不到位。這些都會對我國的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產生不利的影響。
(三)師資配置不均。農村教師隊伍質量差是城鄉學校在教育質量上存在明顯差距的一個重要原因。[3]不合理的師資配置也是當前實現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主要障礙之一,有必要制定符合中國國情的中小學教師政策以合理配置教師資源,實現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
三、義務教育發展失衡的危害
義務教育發展失衡對于整個國民的影響來說非常不利,會影響到國民的教育質量、整體人口的素質、整個國家的經濟發展、以及社會和諧等。具體來看,體現在一下幾個方面: 第一,多數貧困地區、少數民族地區學校和非貧困地區的薄弱學校還不具備國家規定的最低辦學條件,甚至無法保證最基本的教育質量,影響我國“普九”任務的完成。第二,受過高質量教育的勞動者對我國的經濟發展至關重要。教育發展不到位會嚴重經濟的高速發展。第三,義務教育發展失衡成為社會和諧的不協調音符。教育的不公平會進一步加大社會的不公平,并且影響整個社會的穩定。
四、實現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對策建議
我國采取了很多分類指導及分步實施的方案和策略來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限于各地的基礎和條件不同,實現全國同步的義務教育是不可能。但是在一個區域范圍內實現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是可能的。
(一)政府責任
1.推行相對集中的義務教育投資體制。義務教育的投資應由中央政府或省級政府與基層地方政府共同承擔,其中中央政府或省級政府在整個義務教育投資中承擔較大的義務與責任。西部和中部地帶,特別是經濟落后的農村地區,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的經費應主要由中央和省級政府負擔,而不是由財政收入較少的縣來承擔。
2.政府應從宏觀上調控義務教育整體均衡發展。政府應弱化對學校的直接管理,要賦予學校充分的自主權,發揮學校自身的積極性,從而進一步加強市場機制對學校教育的調節作用。在發揮市場機制調節教育的過程中,政府還應該盡快完善相應的教育及與教育相關的法律、法規,維護學校在市場中競爭的公平性。
(二)學校責任
1.倡導多元化的辦學理念。學校應針對學生的興趣愛好,開設特色課程,充分挖掘學生潛能、全面發展每位學生的軌道上來。
2.實行校長、教師“定期流動輪換制”。這樣做不僅有助于保持學校間教師隊伍的年齡、專業和性別結構的相對合理。而且有助于各校管理的民主化、制度化和管理水平的相對平衡。
(三)社會責任
1.正確的公眾輿論督導。公眾參與政策決策的廣度和深度體現著公共決策的民主化和有效性的程度。參與的基本理由在于“官僚體制內的專家無法獲得制定政策所需要的全部信息,甚至得不到正確的信息。因此,如果排除公眾對重大決策的參與,將會造成政策上的失誤。在教育領域中的政策決策的制定和實施過程同樣需要公眾輿論正確的督導。
2.正面的文化價值引導。第一,樹立以人為本的服務型行政文化。在當今社會我國必須建立以人為本的服務型行政文化,改變官員的官僚主義作風,只有樹立為民服務和以民執政的理念,才能使我國的公民,特別是處于弱勢群體的農村兒童得到政府的服務。第二,加強對公眾文化意識的培養。改變公眾長期以來成的根深蒂固的文化理念,真正實現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重要的是要樹立正確的理念。這需要統一社會各界的思想,達成廣泛共識,形成全社會關心、支持義務教育,共同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良好氛圍。
參考文獻:
[1] http://wenku.baidu.com/view/cd7694c5bb4cf7ec4afed043.html,2011-3-8.
[2]杜東東.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問題研究[J].江西教育科研,2007(9).
[3]卿孟軍.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研究——以湖南省零陵區為例[D].廣西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