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網絡成癮心理行為干預研究
張紅英 張程
【關鍵詞】 網絡成癮;心理行為干預;青少年;自尊量表;網絡成癮量表
【摘要】 目的 探討心理行為干預對青少年網絡成癮的影響。方法 將120名≤18 a的青少年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各60名。實驗組以自尊、自信、人際關系、壓力應對,以及健康使用電腦和網絡為主題進行干預,40 min ?1次?w-1,共干預4次。對照組在相同時間內進行與本干預無關的課程。干預前后采用自編問卷、自尊量表、網絡成癮量表進行評定分析。 結果 實驗組干預后自編問卷評分顯著高于干預前(t=2.781,P<0.01);干預后兩組間自編問卷評分有顯著性差異(t=2.635,P<0.05)。自尊量表評分干預后與干預前組內、組間比較差異均無顯著性(P>0.05)。網絡成癮量表評分兩組干預后均較干預前有所下降,但組內、組間比較差異均無顯著性(P>0.05)。實驗組干預后自編問卷單項因子回答正確率較干預前普遍提高,對照組多項因子回答正確率普遍降低。 結論 對青少年網絡成癮高危人群進行心理行為干預,能有效提高對網絡成癮問題的認識和對網絡的正確使用。
【關鍵詞】 網絡成癮;心理行為干預;青少年;自尊量表;網絡成癮量表
Psychological and behavioral interventions in teenagers with Internet addiction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psychological and behavioral interventions in teenagers with Internet addiction. Methods 120 teenagers ≤18 years were randomly pided into experiment(n=60) and control group(n=60). Interventions such as selfesteem, selfconfidenc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pressure coping and healthily using computer and Internet were given to the experiment group for 40 minutes/once, once/week, a total of 4 times.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irrespective subject to the interventions in corresponding period. Assessments were conducted with the Selfmade Questionnaire(SMQ) and the Selfesteem Scale(SES) and the Internet Addiction Scale(IAS)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 Results Score of the SMQ of postintervention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preintervention(t=2.781,P<0.01); after intervention,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SMQ score between the 2 groups(t=2.635, P<0.05). compared with preintervention, scores of the IAS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after intervention for both 2 groups, but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IAS scores for intraor intergroup(P>0.05). Correct rate of singlefactor answer of the SMQ generally increased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after intervention compared with preintervention and decreased in the control group. Conclusion Psychological and behavioral interventions in Internet addiction highrisk group of teenagers can effectively raise the cognition of Internet addiction and correct using Internet.
【Keywords】 Internet addiction ; psychological and behavioral intervention; teenager; the SES; the IAS 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1]顯示,青少年是網絡成癮的高發人群,而青少年對網絡功能的認知程度與網絡成癮的發生有一定相關性[2,3]。為此,本研究參考前人研究結果,以Davis提出的網絡成癮模式的認知行為模式(cognitivebehavior model)[4]的病因鏈中低自尊等非適應性認知、不適當的上網行為、社會孤立等為干預重點,期望能有效減少網絡成癮行為發生的可能性。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選取2006年11月廣東省樂昌市≤18 a的120名青少年為研究對象,并隨機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每組各60名。實驗組男32名,女28名,對照組男30名,女30名。兩組一般資料無顯著性差異。
1.2 方法
1.2.1 干預方法 由具有心理治療經驗的臨床心理、精神專業醫生以自尊、自信、人際關系、青少年壓力應對、健康使用電腦和網絡為主題對實驗組進行干預,40 min ?1次?w-1,共干預4次,干預時間固定每周五上午進行。對照組在相同時間內進行與本干預無關的課程。
1.2.2 干預內容 每次干預分為理論觀點傳授和互動兩部分。在“自尊、自信”干預主題中,講授自尊、自信的內涵及其對青少年的影響,家庭對于個體自尊和自信的影響,不自信的負性影響;在互動環節中,讓學生練習如何表揚、欣賞別人,如何接受別人對自己的表揚,并對在夸獎別人時的技巧和注意事項進行了培訓;在“青少年壓力應對”干預主題中,講述壓力的形成、壓力與情緒的關系,相關的心理應激源、壓力曲線,并與學生討論個體面對壓力的本能反應以及建設性的應對方式等;在“健康使用電腦和網絡”的干預主題中,干預者與學生通過雙方的互動,共同探討使用電腦的好處與壞處,電腦和網絡成癮的原因和表現,并介紹如何正確使用電腦和網絡,以及時間管理的策略和技術。
1.2.3 測評工具 采用自編問卷(內容涉及網絡特性、健康的網絡使用、不健康的網絡使用、青少年自身特點與網絡使用、時間管理、壓力應對以及自信等26個項目)。應用自尊量表(SES)[5]、網絡成癮量表(IADI,北京大學心理系)對兩組干預前后分別進行測查。測查前由研究者宣讀指導語,集體施測,當場收回問卷,對問卷測評結果進行對比分析。
1.2.4 統計方法 所有數據應用SPSS11.5統計軟件處理,并進行t檢驗。
2 結果
2.1兩組干預前后各問卷評分結果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干預前后各問卷測評結果(略)
注:與干預前比較*P<0.05
表1顯示,干預后實驗組自編問卷評分顯著高于干預前,差異有極顯著性(t=2.781,P<0.01),兩組間自編問卷評分比較有顯著性差異(t=2.635,P<0.05)。SES評分干預后與干預前組內、組間比較差異均無顯著性(P>0.05)。IADI評分兩組干預后均較干預前有所下降,但組內、組間比較差異均無顯著性(P>0.05)。
2.2 自編問卷單項因子回答正確率 實驗組干預后自編問卷單項因子回答正確率較干預前普遍提高,正確率提高較顯著的因子為“網絡空間所特有的三大特性(10.64%提高到29.79%)”、“面對壓力的本能反應(59.57%提高到80.85%)”,“網絡使用不當可能引發的軀體癥狀(19.15%提高到37.17%)”、“青少年網絡成癮的常見類型(19.15%提高到42.55%)”、“合理利用電腦和網絡的方式(4.26%提高到44.68%)”、“網絡使用不當可能引發的人際關系問題(10.64%提高到42.55%)”等。對照組除個別因子回答正確率有所提高外,多項因子回答正確率普遍降低。
3 討論
本研究顯示,對照組干預后各量表評分與干預前比較均無明顯改變。實驗組干預后IADI評分較干預前有所下降,雖然組內、組間比較無顯著性差異,但較對照組下降幅度大;自編問卷評分干預后有顯著提高(P<0.01),組間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0.05)。提示實驗組干預后對相關知識的了解和認知,較對照組更加充實。多選題部分,涉及電腦和網絡成癮的原因、表現、使用常識等方面知識較多,干預后實驗組得分顯著提高。實驗組通過“健康的網絡使用”干預后,開始了解和接受電腦和網絡使用相關信息,并能在一定程度上轉化成為自己的認識。兩組干預后與干預前SES評分無顯著變化,可能與本次干預的時間有關。自尊是一個長期形成的、內隱的概念,要在短期干預基礎上實現量表得分顯著差異的改變是不太現實的。今后若能增加每周干預次數,逐步形成一些簡單行為的改變,對切實提高學生自尊、自信更具有實際意義。 將實驗組IADI得分較高者作為“潛在成癮個體”,并對IADI量表分維度進行前后測評比較,盡管差異無顯著性,但“潛在成癮個體”在行為指標,即上網重要性、上網時間延長、戒斷癥狀三方面得分皆有降低,表明相關行為有所改變;而在情緒調節、負性影響、復發三個維度上得分沒有降低。由于被試并非已“成癮個體”,本身并未存在大的生活負性影響和反復戒斷網絡的行為,而短期內也不易改變個體情緒調節。可見,此干預方法主要針對于改善個體的網絡行為。
在網絡成癮治療與干預中,基于干預對象的網絡依賴程度輕重不同,干預對象數目不同,干預內容也有所差異。如針對個體的,Hall&Parsons[6]的認知行為案例報告,楊國棟[7]對成癮者的藥物治療等,還有楊彥平等所作的團體治療。而本次嘗試性干預中,針對初中生這個“高危群體”,以班級為單位,對電腦網絡知識進行宣傳普及,促進個體對自身的正確認識,訓練其學會恰當的壓力應對,逐步糾正了學生不適當的電腦和網絡使用行為,避免造成社會孤立,引發惡性循環,使網絡成癮的病理程度進一步加深。
[1] 黃芩.青少年網絡成癮的成因及干預[J].職業與健康,2004,20:98
[2] 蔡春嵐,李曉駟,董毅.合肥市青少年網絡成癮危害性調查[J].中國行為醫學科學,2006,15(2):157
[3] 路英智,張勤峰.網絡成癮現象[J].中國行為醫學科學,2005,14:468
[4] Davis RA. A cognitivebehavior modal of pathology internet use[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01,17:187
[5] 汪向東.自尊量表[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9,增刊:318
[6] Hall AS, Parsons J. Internet addiction:College student case study using best practices in 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J].Journal of Mental Health Counseling,2001,23:312
[7] 楊國棟,劉悅,方政華.藥物干預加心理疏導治療網絡成癮綜合癥6例報告[J].中國藥物濫用防治雜志,2005,11:37
[8] 楊彥平,崔麗娟,趙鑫.團體心理輔導在青少年網絡成癮者矯治中心的應用[J].當代教育科學,2004,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