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大學應試教育怪圈的表現形式研究
未知
摘要:應試教育,顧名思義就是以應對考試為主的教育模式,學生以考試成績論成效。在我國主要是中小學階段的教育模式。按我國教育法規定,公民應6 a上小學,歷經6 a小學、6 a中學,進入大學時應是年滿18 a的公民,我國憲法規定公民年滿18 a即為成人,因此,大學教育當屬成人教育。而成人教育應是以開放式、啟發式、學研式教育模式為主的產物。國外高等教育特別是美英等發達國家的高等教育已少有應試教育的模式。由于社會體制和傳統教育模式等多種原因的影響,應試教育在國內大學教育中卻仍有大市場,甚至成了應試教育怪圈。
1 大學應試教育怪圈的成因
1.1 大學應試教育怪圈的表現形式
1.1.1 僵硬的教育體制 應試教育的最大弊端是過分重視書本知識,特別是外部灌輸性知識的學習,過分重視應試技能,教學方法主要是機械訓練,嚴重忽視學生的情緒、情感及個性發展,忽視學生自我意識和綜合能力的培養,學生無法對未來而設計自己的今天[1]。當前教育體制沿襲的仍是重結果、輕過程,重選拔、輕激勵,過于依賴各種測驗,以教師為主導的教育體制[2]。個性在大學繼續被扼殺,興趣被漠視,特性全無,程序化的教育流水線培養的人才,只是應試教育的速成品。這種重規模輕質量,重技能輕素質的教育體制,必然造成大學生鉆而不專,高分低能,素質不全,理論與實踐脫臼,動手能力差,教育脫離社會市場的需要等。其主要表現為:(1)分數與排位維系教育部門管理政績。在大學,學生和政治榮譽、學習深造無不以考試成績論成敗,而一些大學還將學生的階段考試成績進行排名,旨在鼓勵大學生好學上進。部分大學為追求排位,盲目的建設綜合性大學,講究學科的大、齊、全,而忽略發展特色教育和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千校一面,萬眾趨同”。(2)狹隘的教育價值阻礙人性的發展。把教育價值確定在國家、社會這一環,把國家當終極目標,忽視個人與人類整體這兩端。教育價值認定上缺乏一種尊重、關注個體生命的人道意識。(3)課程設置不合理。目前,我國大學中理論與實踐的比例在8:2左右,課程設置注重大學生的理論知識,忽略社會實踐能力和道德素質,致使大學生疲于應付各種考試,社會閱歷空白。導致有的大學生需要補學“對人要講誠信、過馬路要走人行道、主動給老人讓座!”這些幼兒園學習內容的現象。
1.1.2 教條的大學管理制度 部分大學為追求排位,制定各種應試管理制度,對教師重數量輕質量,輕而不精。年輕教師多,出現本科生教本科生,甚至出現專科生教本科生的現象。在學生方面,評優制度、入黨制、助學金評比等與分數完全掛鉤,創新發明,文體獲獎等占評優機率不高。部分大學實行成績公開排位制,開辟校園“光榮榜”,考研上榜人數逐漸變成院系的榮譽、領導的政績。由于12 a的應試教育經歷,大學生只能進一步陷入應試怪圈。本應該是培養具有理性思辨能力和批判精神的健全人,但由于忽略了對“人”的教育和強調對“技藝”的教育,培養出的人才卻是考試的“機器”。
1.1.3 呆板的傳統教學方法 大學教學中學化,表現為我講你聽,我說你做,課堂氣氛死氣沉沉,學生無學習動力。實行“填鴨式”、“滿堂灌”、“題海戰”等,過分注重專業知識,忽略學生興趣愛好和社會實踐,使學生為考試而學習。
1.1.4 畸變的大學生應試心態 目前大學生主要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持“分!分!分!學生的命根”心態,分數大于一切,為了分數可以采用任何手段,如用手機發答案、提前幾個小時或者更早進考室占“黃金位置”、將重點抄在考桌上、將重點縮印成小紙條帶進考場等。另一部分是拿獎學金無望者,他們抱著“60分萬歲,少一分有罪,多一分有愧”的心態,力求拿到畢業證、學位證,上課聽MP3、睡覺、看小說等現象屢見不鮮,對學習無興趣,把考試當作苦差事和一種任務來對待。
1.2 應試教育的特點
1.2.1 升學率為教學質量的檢驗點 一個學校的教學質量、生源、社會的認可等與升學率密切相關,升學率越高,學校的教育質量,生源就越好,政府投入的教育基金就越多。一個班的升學率越高,這個班的班主任獎金、工資就越高,評職稱的可能性就越大,這個老師的身價越高。分數成為教學質量的唯一檢驗點,完全忽視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個性的培養。為了升學率,完全灌輸自己的思想,忽略培養學生個性培養。
1.2.2 分數為學生追求的目標點 “應試教育”把應試作為唯一或主要的教育目標,其實質是把考試分數作為評價教育質量唯一標準的比較簡單的教學方式[3]。學生學習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考高分,從小學到大學都在分數上進行著激烈的競爭。只要分數高就可以進好的學校,父母及親朋好友的獎勵也就越多,老師的表揚也就越多,因此,滿分成為學生追求的最終目標,一切以自己為中心,以分數為中心,為考而學。
1.3 大學應試教育怪圈產生的原因
1.3.1 傳統價值取向的誤導 “學而優則仕”、“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科舉制度、官本位思想在祖輩心靈中定格,以家教形式延續下來,孩子在“望子成龍”、“光宗耀祖”等期望與“學海無涯苦作舟、梅花香自苦寒來”等教導聲中長大,思想被定格和銹化,把讀書求學與家族的榮耀權利等同起來,把學習當作又苦又累的差事和任務來完成。
1.3.2 現代教育體制的影響 我國現行教育制度本身就沿襲了封建社會的科舉制度,對人才的培養、選拔模式化,忽略個性的發展,“一考定終生”和“以分取人”程序化,學生為進入高等學府不得不疲于應考,百般鉆研應試技巧,忽略道德素質和個人興趣發展。
1.3.3 大學教育制度的束縛 我國大學本科教育被定位為培養某方面專業人才,基于“專才”教育模式,強調的是對某方面技藝專長的教育,客觀上對個性的張揚和人的全面發展有一定的限制;歐美國家大學關注的是如何把一個人教育成一個能夠獨立思考、具有價值觀念和道德操守、了解文化差異的健康個體,基于“通才”教育,強調的是對“人”全面教育,客觀上便于人的個性發展。兩種教育模式培養出的人才的差異是明顯的。1.3.4 個人價值取向的錯位 在‘唯分論’的教育背景下,學校對學生評價主要標準就是分數,分數越高則能力越強,再加上有的用人單位片面追求高學歷而輕實際才華的傾向,大學生不得不“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5門書(外語、政治和三門專業課)”。這也正是導致大學走向應試教育誤區的一個重要原因,不但沒有使大學生在相應的學段獲得應有的種種素質,反而使大學生讀書功利化,如此下去,便陷入了應試怪圈。
2 大學生走出應試教育的方法
產生大學生應試教育怪圈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何使大學生走出應試教育怪圈,不僅僅需要國家教育體制,大學管理制度,教師教學方法的改變,更重要的是個人的努力。
2.1 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大力推行素質教育 大學生已是成人,大學教育當屬成人教育。成人教育是一種開放式、互動式、學研式的教育,以自我教育、自我學習、自我管理、自我發展為主的教育方式。因此,要將培養大學生工具性技能和知識上的重心,轉移到對大學生人的性格發展和潛力開發上。素質教育是一種全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是針對應試教育而言的,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它是以貫徹教育方針、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基本素質,促進學生身心發展,開發智慧潛能,形成學生健康個性為根本目的的教育活動[3]。(1)改革教育體制,努力為大學生創造一個素質教育的良好環境。投入足夠的資金保證學校足以能夠實行素質教育教學,大力宣傳以便贏得學生家長和所有公民的支持,對社會中應試教育現象要堅決的制止。(2)改革考試制度,努力為大學生提供一個社會實踐的良好環境。改革以知識、記憶和解題技巧為主要內容的考試模式,使考題靈活且解題方法與答案不單一,來源于生活但又不超越課本。著重考查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全面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人際交往能力和個性的發展。理論學習與社會實踐的比例范圍可控制在5:3左右,實行產、學、研相結合的人才發展戰略。(3)改變考評方法,努力為大學生營造一個成長成才的良好環境。降低卷面分數評價比例,增加組織才能、文體技能、科研效能等評定比例,對大學生的品德、才能、技能以及心理健康等進行全方位的考查,使每個大學生的潛力都能被充分發掘。
2.2 與時俱進,寬嚴有度,大力推行彈性管理制度 在管理中,一方面要維護紀律的嚴肅性,對考試中有違規違紀的學生進行嚴處;另一方面又要體現管理的靈活性,對涉及到與分數相關的各種表彰評比要多渠道全方位考查,不局限于分數。要廢棄校園“排行榜”,實行人性管理,對大學中(院、系、班)按分數進行排位的現象,尤其是貼上大學生照片的排行榜要堅決的制止。保護和尊重大學生的隱私,避免傷害大學生的自尊。對考試不合格的學生可實行單獨的通知,禁止使用公示。對助學金、助學貸款的發放,禁止使用公開投票制或者公開競選。要充分調動大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百家爭鳴、百花齊放,鼓勵參與學校管理和學校建設,對正確的建議要采納應用;要妥善處理大學生思想問題,著力解決大學生實際困難。為學生搭建開放的學習平臺,創造開放的學習環境,積極促進大學生主動學習和個性的發展,制定寬嚴有度的彈性管理措施,大力開展第二課堂活動,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各種興趣愛好,鼓勵學生積極進行科學研究,學有所思、學有所研、學有所獲。
2.3 育人為本,師德為先,努力加強大學教師的培養和管理 德高為師,學高為范。教師素質修養直接影響每一個學生成長進步,大學生走出應試教育怪圈與教師的榜樣影響分不開。要建立完善的評價體制,公開公正地評價每一個教師,不以學生分數和升學率為評價的唯一標準。努力改善教師工作條件,不斷提高教師的職業地位和生活待遇,妥善解決教師的后顧之憂,使教師能夠盡心盡力的去教好每一個學生,去挖掘每一個學生的潛能。建立嚴格的教師聘用和培訓機制,嚴把教師入口關,進入教師隊伍者必須德才兼備。對現有的教師實行定期培訓,尤其要對新教師實行崗前培訓,努力提高其道德素質和能力素質,使教師明白教學目的是為“教而不教”,了解到“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
2.4 注意引導,疏堵結合,教育引導大學生靠自身努力走出應試教育怪圈 大學生是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人群,不但要對自己所做的事負責任,也要對自己的未來負責。對自己陷入應試怪圈應實行自救。不僅從言行上,更重要的是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堅強的意志。首先,端正心態是大學生走出應試教育的先決條件。孫子兵法說“攻心為上”,“預攻其身,先攻其心”。對走出應試教育最好、最切合實際的方法是端正心態。美國托馬斯·杰克遜曾說過:“一個人如果態度正確,便沒有什么能夠阻攔他實現自己的目標;如果態度錯誤,就沒有什么能夠幫助了”。端正心態,才能改變生活、改變命運、才能走出應試怪圈。其次,正確定位是大學生走出應試教育的必要條件。過高、過低、錯誤的定位,都會影響自己學習的態度。大學生要明白自己的環境及所受的應試教育,才能實行自救,對自己未來人生負責。正確的定位才會使我們更容易走出應試教育。再次,選擇適宜的學習方法和主動創造實踐機會是走出應試教育的必然選擇。好的學習方法不但可以使我們更容易學習到新知識,還可以進一步激發我們自主學習的興趣。通過不同渠道獲取知識,開闊我們的視野。理論知識和長期的社會實踐經驗是我們走出怪圈的本錢,而實踐機會是自己創造出來的,寒暑假“三下鄉”等自發活動,既服務于社會,又為自己爭取實踐機會。理論應用于實踐,在實踐中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才能走出怪圈。
【參考文獻】
[1] 朱小蔓,高寶立.素質教育的概念、內涵及相關理論[J].教育研究,2006,313(2):3
[2] 李亦菲.變革傳統的學校教育,創建開放的學習環境[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2006,7(2):48
[3] 岑侖,莫冬麗,潘寧敏,等.高校體育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的構思[J].右江民族醫學院學報,2001,(4):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