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亚洲国产日本电影一区二区三区,九九久久99综合一区二区,国产一级毛片视频,草莓视频在线观看精品最新

加急見刊

應試教育的深層次原因

力瑾

素質教育喊了那么多年,給學生減負喊了那么多年,實際效果如何呢?這,不用你多宣傳,多評論,只要到中小學學校中去看看,就能一清二楚,只要你還不是睜眼瞎,還有一點良心,還有一點點的實事求是精神,那么,你就會不無痛心地發現:應試教育還是那個應試教育,學生的負擔還是學生的負擔!

不信?那請你看看2003年2月24日《浙江日報》上的“一位逃學學生的自白”《我想哭,我害怕》吧:

“看看手表又到了下午5點40分了,從早上不到7點出的家門,到現在已是10個多小時了,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氣,然后又將它吐出,我閉上雙眼。哎,又要面對我親愛的父母,已經第三天了,想到這里,我頓時感到很無助,我想哭,我擔心,我害怕,我……實際上我已經是連續3天沒去上學了……

平日里,父母對我抱有殷切的希望,希望我早日成材,嘴邊時常掛著:別像我們一樣失業下崗,找工作都找不到,即使找到還要看人家臉色,你和別人不一樣,讀書是你唯一的出路……但是事違人愿,我偏不愛讀書,常常逃學,又不想讓父母知道(因為我怕傷他們的心),害得他們以為我在學校里的表現還好,其實我早就對自己失去了信心,并不指望在讀書方面有出息……”

對此,編輯馬瑛瑛在《讓我們一起來面對》的評論中說:“一名學生,不上學不回家,在外面游蕩了3天,父母的焦急、痛心可想而知,一個家庭的安寧、幸福就這樣被打破了。這樣的家庭就此一家嗎?遠遠不是。是誰把這位同學逼到這一步?又是誰打破了這些家庭原本應該平靜、美好的生活?是他的父母?是學校?是,有都不全是。說來說去,是許多人心中至今還沒有改變的那種教育觀念,在害人。‘上大學是唯一的出路,把分數考上去是唯一的出路’這種觀念沉沉地壓在每一個學生心上,壓在父母們的心上,壓在老師們的心上,以至于讓有些學生無法承受,最后只能選擇逃避甚至走向極端。”

是啊,每一位大人——特別是我們一線的教育工作者——都應該問一問:是誰逼著我們的孩子拼命考高分?是誰把我們的孩子逼進這樣的死胡同?答案是明顯的,不是一個人二個人的事,而是我們的整個畸形的教育——應試教育——的錯!是應試教育,打破了“這些家庭原本應該平靜、美好的生活”!

既然應試教育是罪魁禍首,被我們批判,我們也提出了“素質教育”的概念,卻為何“素質教育”素質不起來呢?我們的“素質教育”為何仍是比應試教育還要應試的教育呢?(參見拙作《素質教育——比應試教育還要應試的教育》)應試教育為何會如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呢?換句話說:應試教育何以有如此強的生命力呢?我說:這是應試教育的深層次原因決定的。也就是說:只要那些深層次原因不根本解除,我們搞出來的教育永遠是應試教育,而不可能是其他。不管你把這教育叫“素質教育”還是別的什么的教育,其本質總是一,是應試教育!

那么,應試教育的深層次原因有哪些呢?

簡單點講只有一個,那就是那位逃學學生的自白中說的“讀書是你唯一的出路”,也就是馬瑛瑛的評論中說的“上大學是唯一的出路,把分數考上去是唯一的出路”。這觀念,家長和老師們都擁有,學生們自然也就擁有。如此觀念下,應試教育你想改也難。明白了這,還不夠,這幾乎是人人皆知的,這沒用。緊接著,我要問的是: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我們“上大學是唯一的出路,把分數考上去是唯一的出路”這觀念的呢?這,才是應試教育真正的深層次原因呢。只有弄明白了這,才有解開應試教育這個結的可能。

一、社會的用人機制太死。即招工條件的苛刻。看一下我們的各類報紙上的招工招聘廣告,稍微作一點統計,你就會發現,我們很多企業和用工單位,在招聘用人的條件中,大多有高學歷的要求:要求大學本科以上學歷或大專以上,甚至要碩士、博士。其實,我們的企業和用工單位的許多工作,都是不需要這么高的學歷的。也就是說,這些工作,沒有高學歷的人也能完全勝任。這種學歷的“高消費”的結果之一就是助長了人們盲目追求擁有高學歷的風氣,使人們錯誤地以為:擁有了高學歷,才能擁有好工作,才能不被下崗。當然,這學歷的“高消費”還有許多惡果,如:人才的浪費(人不能盡其才),資源的浪費等等。

實際上,據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院長曾湘泉研究發現,在美國《華爾街日報》上的招聘廣告,只有2%要求碩士,4%要求學士,其余竟沒有學歷要求。這與國內企業、事業單位在招聘啟事中動輒提出“學士、碩士、博士”的要求,形成鮮明對比。(《羊城晚報》2002、12、16)這實在值得我們每一個中國人深思!我們盲目的學歷“高要求”,是導致應試教育的一大根源,此不可不察!!

二、我們的大學、高中辦得太少。即教育投入的欠缺。“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這些口號我們耳熟能詳,我們也提出了相應的教育優先發展的戰略。可令人可悲的是:我們說歸說,做歸做,言行不能一致。嘴上說優先發展教育,事實上,我們的教育實在是太貧窮太落后太原始了,我們對教育的投入簡直是少得可憐。看看下面這一組發表于《大家文摘報》(2002、12、23-29)上有關我國教育現狀的數據吧:

中國教育投入在世界的位置

1992年每千居民中各級教育教師數:

中國13人發展中國家平均13人

世界平均16人發達國家平均24人

中國教育產出在世界的位置

中學凈入學率:

發達國家80%以上中國44%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大學毛入學率:

加拿大60%美國81%

發達國家平均值46·7%

全世界平均值14·6%

發展中國家平均值7·8%

中國為4%

還有一組數據:

我國基礎教育的投入的現狀:根據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公布的資料,80年代中期,發展中國家教育經費占國民收入的平均比例已達4%。我國1992年頒布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中也曾明確提出,“到本世紀末,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應達到4%”。但直到2001年都沒有達到這個水平。實際情況是,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這一比例基本上一直是上升趨勢,到1986年達到最高點,隨后陡然降落;進入90年代,這個比例更是逐年下降:1991年為2·85%,1992年為2·73%,1993年和1994年為2·52%,1995年為2·46%,1996年為2·27%,1997年為2·49%,1998年后才有所改觀,這以后的每年,在上一年的基礎上增加一個百分點,至2001年,才達到3·19%,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最高水平,但離已經過去的世紀末的4%的目標還差一大截。(資料來源,同上)

2001年,全國教育經費總額4637·66億元,而同年的公款消費(吃喝)卻有2000億元!這難道不令人觸目驚心么?我們的教育之所以貧窮落后原始,主要是政府投入的不足。政府之所以投入資金不足,主要是因為體制的原因在公款吃喝消費上浪費太多!“當日鄉政府財政赤字已經累積為一千二百萬元,所有本當由政府舉辦之事,諸如維護道路、擴建學校、修復被洪水摧毀的壩橋閘渠、建設縣城賓館和機關干部住宅、購買官員轎車等等,甚至連干部工資也不能足額按期發放。……如今農民‘稅費’并非‘皇糧’,而是地方官員的衣食……”(凌志軍《變化》第400-401頁)這是那年監利縣的實際情況。全國其他地方如何?2000億元的公款消費,都是官員造的孽啊,他們不是在對中華民族犯下滔天大罪么?希望工程開展了十幾年,只有17億元的捐款,面對因交不起書學費而輟學的孩子,我們的官員們的良心哪去了,還能大吃大喝得下么?

正因為我們的教育投入資金太少,造成了我們辦的高中、大學也少,這就給應試教育創造了極大的空間。如果我們能有足夠多的高中、大學,讓每一個孩子都有上高中,讀大學的機會,我們的孩子還用得著如此拼命考“高分”嗎?

有人說,即使有那么多的大學,但大學也有好有差,競爭還是會有的,考試還會如此。我說:此言差矣!人人都有讀大學的機會,只是大學的好差有點區別,那么我想,這種競爭這種考試,肯定不會像今天這樣激烈,應試教育的市場一定會小得多。 三、我們人口的龐大。即孩子受教育權的不平等。眾所周知,由于當年“偉人”錯誤地批判馬寅初的人口控制理論,說“人多力量大”,造成了今日中國人口的過于龐大——從建國初的4萬萬同胞,一下子上升到今日的接近13億,人口增長了三倍多。由于人口的過于龐大,我們的教育投入又相應地跟不上人口的增速,這樣,勢必無法保障每一個孩子公平、公正、平等地接受教育。法國的盧梭提出:天賦人權說。這是今日西方社會普遍接受的一種學說。天賦人權,其中就有一條:受教育的權力!每一個孩子,都是天生平等的,都擁有受教育的權力。一個人與一個人最大的不平等,是教育的不平等。家庭出生的不平等,是難于避免的,但是這經過個人的努力可以改變。而教育的不平等,使個人的努力幾乎成為“0”。一個只接受小學教育的孩子,和一個接受大學教育的孩子,在生活的競爭中,怎么會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的呢?家庭出生的不平等,我們不應該去改變(我們無法主宰一個人的出生),但是教育的不平等,我們應該力爭去改變。

我們今日的應試教育,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人口的過速增長與教育發展的緩慢造成的。這原因,我們不能不看到。對此熟視無睹,我們只能治標不治本。

以上三點,是應試教育之所以長期存在的主要原因,也是最難克服的深層次原因。我們今日的素質教育,一些措施和方法,都是南轅北轍,不得要領的。所以,其收效也甚微。

今日,應試教育仍大有市場,素質教育任重而道遠。指出其原因,希望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希望能改變我們的教育盡自己的一份力!!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