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亚洲国产日本电影一区二区三区,九九久久99综合一区二区,国产一级毛片视频,草莓视频在线观看精品最新

加急見刊

關于學校教育與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芻議

李翠花

摘要:近年來,大量的農民外出務工,一大批未成年孩子被留在家里,于是在農村出現了一個特殊兒童群體——“留守兒童”。孩子由于生活在一個特殊的成長環境里,容易出現一系列的“留守綜合癥”。大多數留守農村的兒童由于親情缺失,心理問題凸現,這是我們每一位教師都長期頭痛和思索的教育問題。重視青少年尤其是“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開展學校心理教育,已是一件刻不容緩的大事。

關鍵詞:學校教育留守兒童心理健康

班今年12歲的女孩張藝馨是一名農村的學生,由于父母長年在外打工,藝馨跟爺爺奶奶在家生活。“十一”前夕,藝馨突然“失蹤”了,兩天兩夜不回家。爺爺和鄰居找了很久,才在一家網吧找到她。爺爺驚奇地發現,跟小麗在一起的居然還有一個比她大幾歲的陌生男孩。藝馨說,她已經跟這個男孩出來玩過好幾次了,非常開心,自己心里有什么話都可以跟他講。

8歲的小男孩由星,是我校二年級學生。剛上二年級時活潑可愛,喜歡學習,成績也不錯,可兩個月以后,由星越來越不愛說話,作業也完不成,甚至有時幾天都不上學。后來,經過了解,才知道爸爸、媽媽出外打工,爺爺奶奶只能管吃住,有時爺爺、奶奶生病就不送他上學……

從目前農村“留守兒童”的監護情況來看,一般由他們的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來帶養。由于隔代人之間的親情關系,使得監護者在養育和管教方面過分溺愛,缺少必要的限制,容易讓孩子養成不良習慣。其次,由于隔代人年齡相差甚遠,老人的文化局限性使他們沒有能力去教育孩子。尤其是個別寄居在親戚或朋友家的“留守兒童”,容易產生寄人籬下的感覺,變得沉默寡言。監護人也往往對他們的管教比較松散,從而使他們因缺乏約束而變得放縱。而一些沒有人監護的 “留守兒童”基本是無人管教,他們容易養成自由散漫、好吃懶做等不良的行為和習慣。這種種因素使他們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滿足,情緒消極,表現出孤僻內向、失落自卑、自私冷漠、脆弱和焦慮、任性、暴躁等性格特征,有的存在叛逆、怨恨等情緒。這種不健康的心理問題正日趨嚴重,已經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怎樣才能讓他們和大多數同學融合在一起?學校對他們該怎樣進行心理教育呢?

筆者認為,開展學校心理教育有如下幾條途徑:

一、積極開展集體活動,在活動中滲透心理教育

可通過一定的教育活動提高學生學習、人際交往與社會適應等方面的心理素質,充分開發學生潛能,促進其健康發展。留守學生由于心情抑郁,所以教師可利用班隊、團隊組織的各種活動進行心理教育。如在班隊活動中讓每個同學發言,說說自己現在的想法,可以開展像“我們是非常好的朋友”、“爸爸媽媽我想對你說”等交流討論活動,讓他們覺得生活在大集體中,人人都相互關心、相互理解,使他們從心理上少一些抑郁和依賴,滿足學生自我表現的欲望,使學生進入特定情境,有更充分的情感投入。

二、注重教師對學生的個體心理援助

針對有嚴重心理障礙的學生,可進行適當的心理治療,防止心理疾病,使其保持心理健康。學校可安排專任教師或班主任在平時適當時機對其進行思想工作,讓他們知道自己現在所表現出來的一些不良思想行為,讓學生能感受到老師的關愛。“透過學生的眼睛看世界”,要把對學生的理解和感受反饋給學生,使學生感受到教師對他的尊重、理解和接納,從而拋開心理上的防范,把自己內心世界的東西都說出來。要注意對這些學生個別差異的了解。教師不但要了解學生的共性,更要注重了解學生的個別性、差異性,通過一對一、面對面的接觸真正了解一個學生,恰當處理學生的害羞、自卑、防衛心理帶來的溝通障礙。同時教師也能通過反饋了解學生所遇到的困難及思想狀況,便于和學生交流。在交流中要多運用同感的態度和交流的技巧加深對學生的理解。 三、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給他們一個“空間”

學校要對教師進行培訓,利用教師團隊在各學科教育中進行相互滲透,充分發揮學校各科教學的心理教育功能。指導教師對學生進行必要的心理輔導時教師應從旁協助,提供建議,在輔導交流過程中鼓勵學生發表看法、宣泄情感、探索解決所面臨問題的辦法。教師應避免說“我告訴你”之類的話,應用鼓勵性、商量式的語氣說話,如“我能體會”、“我能理解你的處境”等,使他們能真正感到教師的關愛。學校還要開設心理健康課,定期為學生舉辦心理健康教育講座,開設“悄悄話信箱”,建起“心靈驛站”,幫助“留守兒童”解決無人理解、無處傾訴的問題,解開他們心靈的“疙瘩”。

四、通過上輔導課,幫助他們健康成長

這對學生非常重要,要通過輔導教給他們學會調節自己的現狀,就是正確對待自己的父母,理解父母親為了他們的學習生活所付出的努力,化解他們的情緒,確立自己合適、正確的理想,保持輕松的精神,“適應”在“不確定”的環境中保持健康的人與人、與周圍環境的關系,消除人際交往障礙,和同學們共同進步。

要幫助留守學生了解自己的潛能,認識自己身體上、智力上、人格上有利和不利的方面,揚長避短,確立適合于自己的學習目標;還要注重“學習方法”的學習,指導他們在學科學習中逐步掌握學習的方法和學習的策略,逐步形成適合于自己的獨特的學習方法和策略,同時形成積極進取而又樂觀的學習生活態度。日常生活輔導中,要指導他們養成整齊、清潔、有序的生活習慣,培養自理能力,注重個人衛生和公共衛生,改掉不良行為習慣。

五、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

環境可以分為家庭環境、學校環境和社會環境。作為學校,要進一步轉化教育觀念,樹立“不求人人升學,但求人人成才”的教育觀念,把如何提高綜合素質作為一項重要工作長期抓下去。學校附近的社區環境和社會大環境對孩子的影響是隱形的、不易察覺和潛移默化的。學校附近的游戲機室、網吧等,對孩子的誘惑力極大,容易使兒童誤入歧途。要協同公安、司法、法院、文化等部門,加強校園周邊環境和娛樂場所的整治,徹底根治精神污染源對孩子的毒化,嚴防關口前移,定期開展法制教育宣傳,采用以案說法、現身說法形式,進行警惕教育,努力營造一個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長的社會環境。

總之,農村留守兒童存在的問題,要想從根本上解決,需要家庭、學校、政府等各個方面的關注與協調合作。心理問題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其解決也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一旦形成畸形心理,進行矯正型教育要比防范教育更難。因此,學校要以主人公的態度積極爭取有關單位、社會各界的支教助教,把強大的教育合力滲透到留守少兒生活、學習、成長的各個方面,讓“留守孩子”感受到來自社會的關愛。

參考文獻

[1]彭聃齡《普通教育學》.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5月。

[2]李明虎《農村基礎教育現狀探略》.2006年1月。

[3]《留守兒童誰來監護》.北京早期教育網,2006年7月26日。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