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逆反心理的成因及其疏導
馮孝寶 戚道芳
論文關鍵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逆反心理疏導
論文摘要:逆反心理已經成為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較為普遙的心理現象,它的存在嚴重影響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為了順利開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達到預期效果,就必須克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逆反心理”現象。本文深入分析了“逆反心理”的表現形式,以及產生的原因,并有針對性地提出了相應的措施以克服教育對象的“逆反心理”,保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收到實效。
逆反心理,是人們對待事物的一種特殊態度,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因自身固有時思維模式和傳統的觀念定式與特定的教育情景下產生的認知信息相對立、與一般常態教育要求相背離的對立情緒和行為意向。逆反心理在大學生中不同程度地存在著,這種現象的存在不僅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大打折扣,而且影響到社會的價值取向、思想狀況。因此,應該怎樣正確看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過程中的“逆反心理”現象,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矯正就成為當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急需解決的課題。
一、大學生逆反心理的表現
1.對思想政治教育存在抵觸情緒。對各種政治學習和形勢任務教育以及人生觀、界觀、價值觀教育等活動,存在厭煩、冷漠、反感心理。認為學不學習無所謂,教不教育沒關系。甚至認為思想政治教育是講假話、講大話、唱高調,不能解決自己的思想學習生活等實際問題。
2.對教育管理中提倡和教育的東西有意反其道而為之。對學校所提倡的偏不積極踐行,而對學校所不允許、不提倡的東西偏要去“嘗試”和“對著干”,標榜所謂“個性自我價值”的實現。
3.對思想政治工作者表現出敏感與對立的情緒。大學生自尊心強,人格意識強烈,對外界刺激體驗敏感、細微,因此,對他們的教育并非都受歡迎,都能奏效,這是正常的。但是,有的大學生對領導、教師批評自身存在的某些不良現象時不以為然有時對其越批評,其逆反心理越強。例如,在課堂教學中或聽報告時,教師要求大家安靜,不要喧嘩、吵鬧,有的學生越說越不聽,越批評越鬧得厲害。還有些大學生有逆反心理,對來自領導、教師、同學、家長的幫助,總有一種內在的反感,即使他們錯了,別人言之有理,他們也拒絕接受,往往要擰著勁,對著干。
二、逆反心理產生的原因
當前,高校大學生普遍面臨如何適應新的時代要求、新的思想觀念新的生活方式、新的人際關系等現實問題,同時普通高校本身又具有開放性、靈活性、多元性等特點。這些相關因素的綜合影響,使高校大學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時產生逆反心理的現象比較突出明顯。究其原因,有以下幾種:
(一)主觀原因:
逆反心理的產生與大學生的年齡、情緒、思維方法有關。
1.從年齡上看,大學生容易產生逆反心理大學生的心理特點是自我意識發展到高潮階段,身心趨于成熟。他們不斷地在現實中尋找自己的地位并傾向于自己欲望的滿足。他們憑著自己的主觀愿望生活,一旦發現外界對他們的“自我”并不承認,便會在心理上萌生出一種焦慮情緒,促使他們用各種辦法與阻礙其確立“自我”的外部環境相對抗,逆反心理就是對抗的一種表現。可見,在大學生中之所以容易產生逆反心理是同他們的年齡特點相關的。
2.從情緒發展上看,大學生的情緒像“疾風怒濤”,具有很大的波動性大學生正處于“心理斷乳期”,他們對周圍的環境很敏感,反應強烈,易動感情。他們會為一件小事高興得忘乎所以,也可能為一件小事優傷得不得了,甚至絕望。興奮與抑制交替出現,希望和絕望不斷變動,積極與消極相伴而生,這反映了大學生情緒的波動性。大多數大學生都是好學上進的,但是一旦在學習、生活中遇到不順利或不被理解的情況,比如考試不及格、英語四級沒過、考研究生沒希望、人黨不成、評優與評“三好學生”沒份、做事得不到教師與同學的承認、當不上學生干部、得不到朋友的理解等,時常會產生消極頹廢的情緒,對周圍的一切反感,從而產生逆反心理,進而導致出現逆反行為。
3.從思維方法上看,大學生思維發展較快,對前途和生活的追求有極大的熱情但是由于他們受知識等的局限,看問題容易主觀武斷,常常帶有片面性,加之自尊心又強,易于固執己見,強詞奪理。帶著這種思維傾向去觀察、分析外界事物,就不可避免地以情感代替理智,從而引起逆反心理的出現。
(二)客觀原因:
1.社會轉型期的困惑及社會教育的負面影響。目前,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價值觀念、生活方式等方面的種種矛盾沖突也直接影響到高校學生,使大學生對現實生活中諸多問題產生困惑,這些困惑不能馬上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得以解決,大學生對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認識定位不清晰,努力和奮斗的方向不明確,生活動力不足。這也使大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產生逆反心理。特別是當前社會上乃至高校自身所存在的種種弊端,使大學生心理上產生諸多負面影響。
2.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滯后性。市場經濟的趨利性、自主性、競爭性、開放性等特征要求人們必須具有獨立人格和個性,具有強烈的自主、自立、平等競爭、講求實效意識的現代人。但是我們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卻沒有前進多少,仍停留于原有的水平。
首先,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方面,內容與實際脫離,忽視了教育對象的合理需要。“德育內容泛政治化”就是其中表現之一。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單一,缺乏靈活性。當前,多元文化的發展對傳統的社會思想體系產生了沖擊,傳統的社會思想體系面臨著新思潮的質疑和沖擊。在這種形式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尤為顯得艱巨和復雜。這也在客觀上要求廣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該下大力氣,根據教育對象的心理發展規律和內在需求多動腦筋做好新時期的思想政治工作,確保思想政治工作能夠全方位進行,多途徑、多渠道、多方法同時滲透,以達到調動教育對象參與的積極性、改造的積極主動性的目的。但是就目前而言,我們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形式還是比較單一,常常局限于做報告、聽報告、寫思想匯報等單調的形式,忽視了新時期受教育者思想活動特點和心理發展規律,難以引起他們的興趣,反而誘發他們的逆反心理。 再次,有些思想政治工作者素質較差,缺乏時代特征。抓住機遇,深化改革,加快發展,保持穩定,給思想政治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有的思想政治工作者理論修養差,知識面狹窄,缺乏說理藝術,缺乏靈活性和感情因素,這樣使大多數學生對思想政治工作者缺乏信任,不愿講心里話,也不愿意接受他們的教育。
三、思想政治工作中大學生逆反心理的克服及疏導方法
(一)幫助大學生正確認識自我
大多數大學生的逆反心理是由于他人無視他們的“自我”存在而使其采用各種方法去證明“自我”。既然大學生“逆反”的目的不在于與人作對而是為了表現“自我”,那么,我們把大學生心理發展的特點告訴他們,讓他們正確認識自己,就可以有效地防止逆反心理的產生。我們可以通過開設“大學生心理訓練”課,幫助大學生從矛盾狀態中走出來,學會用理智對待社會,協調平衡認識、情感、意志的發展,學會駕馭感情,克服自負和自卑心理,樹立自信心。反之,如果過高或過低地評價自我,都會導致主客觀的不協調,造成心理需求的不平衡,從而導致逆反心理和逆反行為的產生。使大學生認清自我的最好辦法是自我教育。相信群眾,讓群眾自己教育自己,歷來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基本原則,也是防治逆反心理的有效方法。
(二)理論聯系實際,更新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體系
不同的社會背景要解決的核心問題各不相同,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也要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而不斷進行變革,做到理論聯系實際。
在當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實踐中,我們要深人實際,通過問卷、座談等多種調研方式,深人了解教育對象的思想狀況,把握教育對象思想中所存在的疑惑以及問題,根據教育對象的要求更新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樹立與教育對象實際相適應的、具有很強應用性的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體系。
根據現階段社會要求以及人們的思想狀況實際,筆者認為現階段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論體系應該包括以下三個層次:1.理論層次的思想政治教育。即關于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這一層次的教育受眾目標是針對社會主導階層和高素質人群。2一般層次的思想政治教育。一般層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是針對社會公眾,因此又可以稱之為公民教育。具體內容主要包括社會公德教育、職業道德教育、民主與法制教育、公民權利與義務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3.具體層次的思想政治教育。具體層次的思想政治教育即具體的思想政治工作。具體的思想政治工作主要是指各個單位、各個組織的思想政治工作應該緊緊圍繞本單位、本組織的中心工作進行,切實處理單位、組織在生活工作中存在的各種問題矛盾,以保障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
(三)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的品德建設,提高其業務素質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教育人的人,其是否具有良好的品德修養直接關系互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生命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以德服人,以身作則,才能使教育者信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不斷加強其自身的品德修養無疑也對克服教育對象的逆反心理具有積極意義。
(四)注重思想政治工作的時效性
避免大學生逆反心理的形成,在很多情況下取決于思想政治工作能否做得及時。在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程中,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出現了千姿百態的變化,大學生在這種環境變遷中開闊了眼界,增長了知識,與此同時也不可避免地接觸了那些容易產生消極影響的西方文化及意識形態,而大學生一旦接受消極東西,則可能導致逆反心理的產生。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準確地分析、預測社會信息對大學生的影響,牢牢把握教育的時效性。當紛至沓來的社會信息還沒有被大學生廣泛接觸之前,都應經過教育者分析、預測,判斷信息是否正確,如果有利于提高大學生的思想意識,思想政治工作者就應該擴大信息通道,采取一些大學生易于接受的形式,使它們充分與大學生接觸;當這種信息對大學生起消極作用時,思想政治工作者應提前對大學生進行有關內容的教育,提高他們的辨別力,糾正大學生可能發生的行為偏差。
(五)追求思想政治工作的藝術性
思想政治工作的藝術是多方面的,其中正確運用暗示影響,對避免大學生逆反心理的產生,克服業已形成的心理定勢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暗示是一種特殊的形式,不用命令和理性思考,就對另一個人的信仰、觀點和決定產生某種影響,在暗示中實現信息傳遞過程,而這個過程是以對信息的無批判的知覺為基礎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暗示性可以建立在思想政治工作的內容和形式的基礎上,比如我們利用現代化的教育工具,運用各種教育藝術,加大思想政治工作的情感影響,增進教育效果。我們還可以利用思想政治工作者本身的威信、品質起到暗示作用。比如請一些在學生中享有較高威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去講解某些教育內容,這種威信增強了學生對于信息源的信任效果.達到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預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