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教育研究生創新實踐能力培養途徑
呂曉方
摘要: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以學生能適應實際工作的需求,轉化知識為具體生產力為目標,將培養目的明確設定為對行業具有較強適應性的應用型高層次人才。本研究以常州大學石油工程學院石油與天然氣工程為例,結合工程教育認證的標準及理念,探索產學結合背景下校企共建實踐基地的方式對培養專業學位研究生創新實踐能力的影響。分析各因素對推行校企共建實踐基地的影響,并從導師遴選機制、管理機制、評價體系等方面探索優化培養途徑。
關鍵詞:工程教育;石油與天然氣專業;認證標準;實踐基地;創新實踐能力
一、推進研究生創新實踐能力培養的迫切性
石油與天然氣工程以“石油與天然氣”為專業核心,涉及油氣的開采及處理、雜質分離及回收、油氣運輸及計量等領域。本領域的碩士研究生培養目標為工程碩士,具有扎實的理論基礎和寬廣的專業知識儲備,具備使用先進方法和現代化技術解決實際工程技術或者工程管理方面的實際問題的能力。創新實踐能力包括以下三個層次:一是通過自己實驗歸納或是在先輩研究的基礎上進行深入探究,發現新規律、產生新思想的能力;二是通過已有的思想、理論或規律,設計出新的對行業發展有益的設備或流程的能力,以及具備解決行業或企業相關領域的實際問題的能力;三是通過實踐與理論的創新,使新事物實現價值的能力。本文將分析建設實踐基地現有問題,并從初步改進方法以及構建實踐基地內績效評價體系等方面對校企共建實踐基地進行完善,使之能推進研究生創新實踐能力的培養工作。
二、實踐基地建設模式現有問題
筆者對已運行的校企共建實踐基地進行調研,發現其存在以下問題[1-2 ]。
(一)企業參與合作建立實踐基地的積極性不高
學校以培養人才為核心,目標為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提升專業實踐技能;企業追求高效益,以生產經營為第一目標:企業管理目的與學校的培養目標并不一致。企業在承諾與學校合作建立實踐基地后,仍需要分出部分人力資源對實踐基地進行實踐教學管理,負責安全、考核等日常管理工作,這些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企業的工作效率,企業綜合考慮后自然對合作建立實踐基地的積極性不高。
(二)雙導師機制在應用實際過程中落實不當
第一,校內導師具有極高的科學素養,主要工作為理論教學,但對具體的企業工作流程缺乏足夠的了解,很難對參加實踐的學生給出針對性指導。第二,企業實踐導師以具體生產為主,具有豐富的實際生產工作經驗,但缺乏可高效向學生傳授的專業性知識。第三,實踐基地內雙方導師的溝通機制有待完善。實際操作中,校內外導師很難實現深入溝通,學校導師無法較好地把握學生的專業實踐情況、企業導師不能有效指導學生的學位論文,雙方之間配合的差異使得雙導師機制無法順利進行。
(三)實踐基地的管理體系及機制不夠嚴謹
校企共建實踐基地模式在管理體系及機制上存在規范性、合理性漏洞。一些企業在已經與學校簽訂建立實踐基地協議的情況下,利用管理機制對企業不具備強制性約束的漏洞,仍根據實際的公司需求決定是否招收實習生或派遣企業導師,造成學院安排學生實踐時十分被動,使得實踐基地的使用達不到預期效果。
三、實踐基地模式的改進方法
針對實踐基地培養中暴露出的問題,結合常州大學石油工程學院的狀況,筆者提出如下建議:
(一)提高企業參與的積極性
高校可以根據企業以提高收益為目的的實際需求,采取相應措施解決問題。首先,可以通過政府管理部門牽線,促成高校與企業的合作,同時為與高校合作的企業開通針對性的優惠條款,使其在大學城內可以優惠的價格享受租地以及水電費用等。其次,高校應幫助合作企業申報政府項目,解決企業技術難題,確保企業在相關技術領域處于領先地位。再次,高校還可以從研究生剛入學就將其送入實踐基地進行實踐,既能保證學生實踐學習的連貫性,又能滿足企業工作的持續性要求。對于在實踐期間表現優秀且有意向留在企業工作的研究生,企業可以根據自身發展需求與學生簽訂就業協議,以解決畢業研究生就業問題,同時為企業提供優質人力資源,這些舉措將極大提高企業與高校合作的積極性。
(二)完善雙導師機制
首先,需要完善學校導師與企業導師的互通機制,增強相互之間的交流,使企業導師能夠全面了解研究生的學習狀況、研究生的培養方式及環節,從而確保研究生在實習過程中的學習質量,為畢業后參加工作奠定實踐基礎。其次,需要高校與企業共同建立起合作授課模式。可以聘請企業中工作經驗豐富的企業專家進入學校授課,將實際生產一線的技術經驗帶入課堂,提高專業學位研究生對實際生產的認知;也可將青年教師派去實踐基地掛職,在增強校企交流的同時,提高教師的實踐教學能力。再次,學院需完善實踐導師的選擇原則,選取實踐經驗豐富、學術水平較高、富有責任心的教師擔任實踐基地的導師。同時,需要建立相應的導師考核制度及評聘制度,以完善的導師遴選制度,推動導師隊伍平穩發展。
(三)完善實踐基地運行管理機制
首先,學校應為針對實踐基地研究生的安全、學習、生活等方面與企業共建雙邊保障機制,明確雙方責任,落實實際的管理制度。就研究生的學習狀態、管理工作等定期開展實踐基地交流會進行雙向溝通,保證專業實踐的質量。其次,學校應提供實踐基地建設場地、承擔實踐基地的建設費用、研究生實踐培養的費用以及實踐基地師生的保險費等,保障實踐基地建設及管理的同時為企業減輕經濟負擔,使企業能專注于實踐教學。同時,企業需根據協議為研究生提供能保障安全的實踐條件等[3 ]。雙方的責任權益都應在協議中羅列清楚,以保障雙方權益。高校方面需要為研究生制定符合實際情況的實踐計劃,分批次多階段對研究生的實踐情況進行考核。通過對研究生在實踐基地中的管理與考核,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實時調整教學方式及內容,從而提高研究生的實踐成效。
四、構建實踐基地績效評價體系
(一)評價體系具體內容
資源投入量化評價:資源投入包括基地建成前投入以及后期基地運營投入。建設實踐基地前期投入包括人力資源、財力資源、物力資源等;后期基地運營投入包括企業派出的企業導師、學校投入的教師、學生在實踐基地的停留時間以及相應的場地、設備費用等。人才培養過程評價:培養過程評價主要從制定研究生培養方案的合理性方面、確定課程體系適配性方面以及遴選導師公正性方面等進行評價。實踐基地效益評價:主要包括學校與企業兩方面。學校方面主要通過學生獲得的獎項以及畢業后工作的薪酬高低來評價績效,企業的產出績效則是通過合作項目的收益以及企業人力資源獲取方面來評定。
(二)構建實踐基地績效評價體系的意義
學校與企業深度合作的關鍵是要建立一套切實有效的管理運行機制,這個管理運行機制包括組織架構、管理模式以及合作模式等,此機制需要結合雙方的需求,既能實現學校的培養目標,又能促進企業提高經濟效益。實踐基地為學校和企業共建,其建立就包含雙方的資源,所以在客觀上需要對實踐基地進行績效評價,具體包括投入資源的量化評價、基地運營模式健康性評價、基地實際產出效益評價、培育人才效果評價等。只有構建出基地績效評價體系,才能使實踐基地有序地朝目標方向前進,使得在實踐基地投入的資源能夠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
結語
實踐基地作為培養研究生實踐創新能力、幫助學生將所學轉為實際生產力、提高企業效益的有機平臺,作為加強校企合作、共同發展進步的聯系紐帶,對校企雙方有著重要意義。同時,開創實踐基地,實現校企聯合培養是時代建設發展的必然趨勢,是促進學術研究轉化為生產力的必經之路。
[1 ]胡濱,李婕.基于“產教研學”四位一體的大學生校外實踐基地建設實踐與體會:以溫州商學院金融學專業校外實踐基地建設為例[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20 (1 ):102-107.
[2 ]周海英.高職院校校企共建專業實踐基地績效評價體系構建[J].科教導刊(中旬刊),2019 (8 ):21-22 ,24.
[3 ]陳紅春,龍治堅,胡尚連,等.校企合作下高校創新創業實踐基地的建設與探索[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9 (4 ):242-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