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技術人文教育——析高職院校的戰略選擇
劉剛
論文摘要:技術性是高等職業教育的基本特征之一,體現了其培養的人才特點和水平,決定了其人才培養模式和規格。高等職業院校既要強調技術的自然屬性,又要重視技術的社會屬性,要正確認識技術的人文價值,在技術教育中加強技術人文教育,培養能夠正確發明、使用、操作技術的專門人才,這是改變和糾正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工具化傾向的戰略選擇。
論文關鍵詞:工具人;技術教育;技術人文教育
高等職業教育是在中等教育基礎上進行、培養具有某類職業或行業技能和知識的高技術應用型人才的教育活動。所以,技術教育在高等職業教育中居于主導地位,技術性是其基本特征之一,體現了其培養的人才特點和水平,決定了其人才培養模式和規格。但在高等職業教育發展實踐中,往往過于強調技術的自然屬性,而忽視了技術的社會屬性,只看到技術對于認識客觀世界、改造客觀世界的巨大作用,而忽視了技術對人、對社會的巨大影響,進而逐漸形成了人才培養的工具化傾向,高等職業院校成為“制器”之所,而非育人之所。改變和糾正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工具化傾向,就必須在技術教育中正確認識技術的人文價值,在技術教育中加強技術人文教育,培養能夠正確發明、使用、操作技術的專門人才,這是高等職業院校的應然之路。
一、技術之人文意蘊
當今社會,技術已經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成為影響社會發展的巨大力量。從我們自身的衣、食、住、行、通訊、交通、健康、道德、倫理和價值觀,到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活動,無不打上技術的烙印。但技術是一把雙刃劍,既能夠造福于人類,也能夠給人類帶來災難。現代技術的濫用產生了大量的自然和社會問題,如克隆等醫療技術帶來的倫理問題、化學化工技術帶來的環境污染問題、過渡開發帶來的資源枯竭問題等等。這些問題不得不讓人們重新思考技術負載的價值,即技術具有的特殊的人文意蘊。
技術具有二重性,即技術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技術的自然屬性表現在任何技術的產生、發明都依賴于自然物的客觀實在性,任何技術都必須服從和遵循自然規律,體現了自然的必然性。技術的社會屬性表現在技術伴隨著人的出現而出現,所以它不只是一種達到目的的手段或工具,一開始就體現著人類改造與控制自然的權力意志,深刻地展示著人的本質力量。
技術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是技術本身所固有的、不可分割的兩種屬性。傳統的技術中性論的觀點往往割裂了技術二重性的聯系,認為技術簡單地是一種達到目的的中性手段或工具體系,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工具,借以改造與控制自然以滿足人類的各種需求。如梅塞納(Emmanuel Mesthene) 就認為:“技術為人類的選擇與行動創造了新的可能性,但也使得對這些可能性的處置處于一種不確定的狀態。技術產生什么影響、服務于什么目的,這些都不是技術本身所固有的,而取決于人用技術來做什么。”
后來,一些人文主義和后現代主義學者如海德格爾、馬爾庫塞、哈貝馬斯等開始強調技術不僅僅是一種中性的工具和手段,它負荷著特定社會中人的價值。如,技術哲學家F·拉普認為:“技術是復雜的現象,它既是自然力的利用,同時又是一種社會文化過程”。斯塔迪梅爾(John M. Staudenmaier)指出:“脫離了技術的人類背景,技術就不可能得到完整意義上的理解。那些設計、接收和維持技術的人的價值與世界觀、聰明與愚蠢、傾向與既得利益必將體現在技術的身上。”總之,技術是負載價值的,體現著人類改造與控制自然的權力意志,其伴隨著人的出現而出現,就給自然以及人類自身施加著巨大的影響。尤其是技術革命以來,技術不僅已經極大地改變了人類生存的自然環境,而且也已經滲透到人類日常生活的各個層面,極大地改變了人類生存方式和歷史發展。
二、高職院校的技術性特征與工具人培養
“工具人”假設是管理學中的概念。這種觀點把生產活動中的人視作與機械等技術一樣的一種工具。生產管理的任務,就是使從事生產活動的人象機械工具一樣去做技術動作。基于“工具人”假設的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社會的發展。但“工具人”假設的實質在于忽視了人的本性,取消了管理對象作為“人”的資格,認為管理對象只是管理者實現管理目的的手段,研究人只是為了提高人的工作效率,從而更加有效地完成生產任務,達到利潤最大化的目標。
進入現代社會,盡管“工具人”假設已經受到眾多的批評,但由于技術主義的盛行,人們已經賦予“工具人”以新的含義。傳統的技術中性論認為技術簡單地是一種達到目的的中性手段或工具體系,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工具,借以改造與控制自然以滿足人類的各種需求。在此思想影響下,以技術教育為主的當代教育,尤其具有鮮明技術性特征的高等職業教育自覺或不自覺地把教育中的人當作了達成教育目標的工具,教育目標逐漸有了工具化的傾向,而培養的人才也逐漸偏向“工具人”的傾向。這種工具化的教育目標把人當作一種“器”、“物”,教育目標就是為了“制器”,培養人的過程就是讓受教育者接受程序化、技術化的灌輸、塑造。教育實際上成為整個社會大工業過程中的一個技術環節,在不斷地生產出標準化的工具。高等職業教育更多地體現了其服務社會、適應社會的功能,而相對較少地體現個人的自由發展的價值與功能取向。
高等職業教育的技術性特征加劇了教育目標的工具化傾向,這種教育目標的工具化傾向導致了人才培養的“工具人”傾向。在高等職業學校實際工作中,我們隨時可以感受或看到這種“工具人”培養的表現。比如,“培養市場急需的人才”是當前高等職業教育中一句極其普通的話語,幾乎所有學校都在實際工作中遵循這一思想,其實這正是教育目標工具化的一種表現,人才成了可以任意塑造的工具或器物,社會需要什么樣類型的人才,高等職業教育就照此模具塑造什么樣的人才。隨著“以就業為導向”以及“雙證書”、“雙技能”等指導思想或辦學模式的確立,高等職業教育培養目標的工具化傾向有進一步加劇的趨勢,教育對象成為千篇一律的可以被任意塑造、規訓的工具人。
高等職業教育培養目標的工具化傾向,有多重深刻的社會原因。比如,當前高等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主要是按照社會政治、經濟的需要而理性地設計出來的,先于教育實踐的目標模式,從整體上表現出明顯的國家和社會取向,而不是從人的發展本身出發;培養目標更多地傾向于社會的需要,而教育對于人性的完善、精神的滿足等被忽略了,被教育者成為了被動接受教育目標的符號,高等職業教育在目標上實際不是培養獨立自主的公民個體,而更多地是培養聽話的工具人。
如果再從更廣闊的背景來看,這種工具化傾向源于人們近代以來對技術的崇尚。工業革命以來,技術進步極大地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這種生活方式比以前更舒適,人們無時不在享受著技術帶來的好處。技術的力量已經被大眾無條件地接受,并進而影響和控制了大眾的思想與感情。“技術”一詞開始成為人類主流的意識形態,人們逐漸普遍認為只要有適當的技術,就可以解決人類出現的幾乎任何問題。高等職業教育自身的技術性特征更推動了培養目標的工具化傾向,在這里不僅把受教育的人當成同一的器物,制訂同一的目標,而且把人當作了可以解剖的工具,當作一個一個完全沒有感情的機器來加工制作,意圖通過各個方面的目標的達成來拼湊成一個整體的人。正是由于這樣一種對技術的盲目崇拜,“人們似乎心甘情愿地讓人把自己孩子作為東西,作為工具,作為機器去塑造、去加工、去利用”,進而培養出適合社會某一部分需要的工具人。人的復雜性和特殊性完全被忽略,教育目標的工具化自然進一步加劇。
三、高職院校技術人文教育的含義
高等職業教育主要培養面向生產和服務第一線的高級技術應用性人才,畢業生不但要懂得某一專業的基礎理論與基本知識,更重要的是他們應具有某一崗位群所需要的生產操作技術和組織能力,善于將技術意圖轉化為物質實體,并能在生產現場進行技術指導和組織管理,解決生產中的實際問題,善于處理、交流和使用信息,指導設備、工藝和產品的技術改進。因此,技術性是高等職業教育的顯著特征,技術教育是其應然之策。但在技術教育實踐中,我們有意無意地強調了技術的自然屬性,忽視了技術的社會屬性,往往只看到技術對于認識客觀世界、改造客觀世界的巨大作用,而忽視了技術對人、對社會、對我們的生存的巨大影響。進而逐漸形成了人才培養的工具化傾向,高等職業學校成為“制器”之所,而非育人之所。改變和糾正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工具化傾向,就必須在技術教育中正確認識技術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正確認識技術的人文價值,在技術教育中加強技術人文教育,培養技術主體自覺對自主選擇的技術所產生的后果承擔責任的意識和能力。
通過人文視角研究和探討技術,正確認識人與技術的關系,進而以人文指導和提升技術,才能使技術得到有序、妥善的發展與運用,為人類創造更加幸福光明的前途。20世紀五六十年代,英國劍橋大學的艾雪培認為,技術人文主義是解除人文教育與科技教育的分裂與隔閡的最后方法;阿什比倡導技術人文主義與之呼應,認為“技術是與人文主義不能分開的。”人文教育是把人文知識內化為受教育者的人文精神的過程,精神的內化和熏陶是一個極其復雜的過程。在教育實踐中,人文教育旨在為社會提供一種正確的人文導向,為個人提供一種理想人格的目標或典范,它沒有直接的功利性,它的功用主要在于給人以“教化”。高等職業教育的技術性特征決定了其人文教育有別于普通高等學校的人文教育,具有技術人文教育的特征。高等職業教育作為一個以培養專門技術人才為主的教育類型,技術教育必須得到重視和強調。但技術教育導致的工具人培養傾向日益得到重視,這不僅是高等職業學校自身發展的問題,更是人的發展的問題。在技術教育中融入人文教育無疑是解決工具人培養問題的主要手段和途徑。
所以,技術人文教育可以理解為正確認識技術的人文意蘊,理清技術與人的關系,在技術教育中加強人文精神的熏陶,培養能夠正確發明、使用、操作技術的專門人才。借用美國哲學家芬伯格(Andrew Feenber)的話說,我們可以“把技術同技術系統和自然整合起來;把技術同倫理的和美學的符號安排整合起來;把技術同它與工人和使用者的生活和學習過程等整合起來;把技術同它的工作和使用的社會組織整合起來。”
四、高職院校技術人文教育的主要內容
技術人文教育無疑是高等職業院校的應然之路,在開展技術人文教育的過程中,必須根據技術性特征設計合適的教育內容,才能在此基礎上建構具體的實施措施和模式。技術人文教育包括以下四個方面的內容:
(一)樹立和諧技術觀
技術觀指某一時期人們對技術的總體評價,它涉及到人們對技術發展的總體看法,對技術功能的認識,技術實踐與其他社會實踐的關系等諸多方面。技術中性論、技術決定論、社會決定論等等都是一種特定的技術觀。技術觀是一個歷史性的概念,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技術觀。比如,在古代中國,技術是低賤的,技術教育甚至進不了學校的門檻。古希臘更是崇尚自然,追求所謂“幸福的無知”,斯巴達甚至把藝術和藝術家、科學和科學家一起趕出了城垣。及至近代工業革命之后,科學技術的發展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內容,于是人們開始崇尚技術,相信技術能夠給人類帶來一個美好的未來,培根更是喊出了“知識就是力量”的口號。但工業技術在帶給人類巨大的物質財富的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現實問題,給自然、社會和人的存在造成了破壞性,甚至是毀滅性影響。于是人們不得不開始對技術進行反思、批判,重新審視技術與人的關系。 在現代社會,傳統的僅僅把技術視為達到某一目的的手段或工具體系的觀點已經不再適用,或者說在人類歷史上也從來沒有適用,技術本身同它的用處已經不可能完全分開,技術不僅與自然,而且與社會、人緊密相連,變成了一個社會、文化與倫理問題。技術決定論和社會決定論同樣不能適用現代社會,因為他們只是強調了技術的二重屬性中的某一方面,無法使技術與人、技術與自然、技術與社會有機地統一起來。因此,在構建和諧社會目標下,我們在高等職業教育實踐中應該樹立一種和諧的技術觀。這種和諧技術觀強調技術與人、與自然、與社會之間的協調均衡,強調在技術發展的同時,追求人的全面發展,在發明技術、使用技術和利用技術的過程中,更好地利用技術的好處,減少技術的危害。
(二)學習技術發展史
任何一門科學的產生或者技術的發明都有一個不斷積累和發展的過程。當今時代,科學技術已經深深地滲透到社會的一切領域,影響著社會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高等職業院校學生在技術教育中掌握必要的科技發展史,既是時代的要求,也是自身發展的需要,是技術人文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學習科技發展史,不但有助于了解和掌握技術的產生、發展及其總體規律,加深對科技基本理論的理解,開拓知識面,而且對系統地掌握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啟迪人們的理論思維,特別是創造性思維,提高創新技術、應用技術的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科技發展是有規律的,規律性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而在科學技術發展的每個時期也都與一些著名的科學家的活動相聯系。科技史和科學家們奮斗史的關系是屬于必然性和偶然性的關系。科學家的科學活動、治學態度、哲學思想和科學方法,會對科學的發展帶來這樣那樣的影響,給科學發現涂上各種各樣的個人色彩,這方面來看是偶然的,但從科學發展的整體上看又貫穿著一定的必然性。學習科技發展史可以同時學習了解科學家的生平、科學活動、治學態度、哲學思想和科學方法,從而得到一種科學精神和人格魅力的感染和熏陶。
科學技術的發展史表明,科技的發展不是實驗記錄的堆積,也不是知識的單純累積。科技上的每一個創造,總涉及一些超越前人工作的思想飛躍。科技發展中有漸變,也有突變。科技中每一個新的發現,總是要求重新構思原來的理論,重新評價原來的事實。科技史就是在知識領域內,由量變到質變并引起技術革命的歷史。學習科技發展史要正確處理科學發展中繼承與批判、肯定與否定的辯證關系。一切科學理論,都是時代的產物,有反映自然規律性的一面,也有它不完善和不精確的一面,即使今天還沒有找到它的不完善和不精確的證據。科技史是人類文明史的一個組成部分,不可能把它從人類活動的其他領域中孤立起來。科技的發展要受到社會政治的、經濟的、軍事的、生產的各種因素的推動和制約,因此學習科技發展史可以從一個側面進一步了解一個時代的發展特點,進而加深對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
(三)培養技術責任意識
無論是技術的發明還是技術的使用,最終起決定作用的是人。高等職業教育培養的是專門技術人才,他們的工作就是技術性工作,作為技術責任的主體之一,他們的技術責任意識直接影響技術發展和使用的目的和方向。單就技術責任的主體而言,應該涉及廣泛的部門、群體和個人。技術形成過程不僅是技術個體倫理價值的表現與滲透,同時也是技術內在地接受社會倫理價值的表現與滲透。技術形成過程中復雜的社會關系網絡使得科學家和工程師共同體、企業及其決策者、政府及其決策者、大眾傳媒、消費者等一起成為技術責任的主體。所以,作為未來的從事技術工作的人,高等職業院校的學生是技術責任的主體之一,必須樹立應有的技術責任意識,即對技術發明、應用產生的后果承擔責任的意識。根據技術的二重屬性,可以從不同視角對技術責任進行不同劃分:從技術的承載主體來看,技術責任可分為個體的技術責任和組織的技術責任;從技術責任的性質來看,可分為道德倫理意義上的技術責任和法律意義上的技術責任;從技術承載的方式來看,技術責任可分為直接的技術責任和間接的技術責任;從影響范圍來看,技術責任可分為區域的技術責任和全球的技術責任等。
可見,技術責任是復雜多樣的。責任是人之為人的本質規定,從人的發展進程來看,人的社會化過程就是培養自己的道德責任感的過程,人的道德責任是社會對個人的一種規定、一種使命,而對于個人而言則是一種必須完成、無可推卸的任務。高等職業院校學生將來作為技術知識的擁有者,掌握著現代技術的發明與應用,直接主宰著大大小小的技術活動。他或他們對技術運用的社會后果無論是可以預知的還是不可預知的,他或他們都應該承擔一定的技術責任,包括可以預知后果的通告與預防的責任和不可預知的后果負責。技術人文教育就是要培養學生具有前瞻性的技術責任意識,這種責任意識以未來的行為為導向,以培養許多技術人員合作參與意識為基礎,是一種可持續發展的責任,一種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責任,是一種積極性的行為指導。
(四)感知技術之美
技術美是機器大工業生產與美的規律緊密結合的產物,與傳統的工藝美等有根本上的區別。傳統的工藝美是個體勞動的產物,有很大的感性藝術色彩,其承載物是手工制作的工藝品;而技術美的承載物是工業產品,工業產品的性質從根本上決定了技術美的表現方式和特性。技術美是功能和形式的統一,功能和形式的和諧一體是技術美最為本質的特性。工業產品的目的首先是功能的滿足,只有在功能滿足的前提下,技術美才有存在的意義。同時工業產品必須操作安全、方便、簡單、舒適,這是衡量和鑒賞技術美的一個重要標準,只有操作得心應手,功能安全齊全的工業產品,才能進入人的視野,給人以美的感受。
自然美和藝術美是人們的常愛,但其中的審美情趣并沒有大的變化,樂山樂水幾乎是人的天性,而經典藝術作品同樣具有永恒的魅力。然而人們對技術美的鑒賞卻有很大的變異性。在對技術美的發現和鑒賞中,喜新厭舊是一個普遍的現象,這種技術美的變異性,主要是因為工業產品的功能及特性始終受到科技發展水平的制約,只有當科技水平發展到一定程度,在新的技術平臺上的工業產品的技術美才能得以實現并被社會所接受。對于技術美來說,科技發展越快,工業產品的換代更新就越快,技術美的變異就越快。所以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技術美代表一種不斷向上、向前發展的勃勃動力,這也是現代社會的主要特征之一。
技術是人類文明的一部分。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技術美也在不斷向前發展,并在發展的過程中不斷完善。在不斷發展完善的過程中,技術美到底以何種面貌和形式存在并作用于這個世界,完全取決于人類對科技的掌握和控制,以及對技術美的認識。所以,高等職業院校學生的任務之一就是熟練掌握和運用這種美學觀點,善于從技術產品中感知美、欣賞美和鑒賞美,使美的情感進入心田,用美的靈感激發工作動力,要培養喜新厭舊的技術美審美情趣,在這種審美愉悅中提高運用技術的能力,追求技術的不斷進步和發展,從而實現自身的不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