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我國人才戰略與教育文化啟蒙
楊明全
[摘要]當前,人力資源已成為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性資源,從“人力資源大國”向“人力資源強國”的邁進是我國近年來在人才戰略上作出的重大調整,并把“實現教育現代化”作為未來十年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基本目標。然而,現代化的教育需要與之匹配的新型教育文化,文化啟蒙仍然是我國當今教育面臨的重大課題。教育文化啟蒙的基本維度包括:提升民族的精神境界,從傳統文化中傳承優秀文化基因;確立人本觀念,改變對分數的迷戀與對個性的漠視;崇尚科學與民主,遵循兒童身心發展規律與學習需求;提升精神境界,塑造開放的心態和國際視野。 [關鍵詞]人才戰略;教育文化;文化啟蒙
人才是社會的根基,人才戰略關乎社會和國家的興衰。人才與教育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教育造就了人才,人才對教育有著巨大的反作用。進入2010年,人才和教育領域備受關注,我國先后頒布了《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以下簡稱《人才規劃綱要》)和《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以下簡稱《教育規劃綱要》),這在構建和諧社會、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背景下,對當代中國的戰略規劃極具影響力。我國人才戰略的規劃和調整給教育帶來了深刻的挑戰,這必將帶來教育領域的改革和轉型。為了應對人才戰略轉變所帶來的挑戰,《教育規劃綱要》提出了“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這一構想,由此勾畫了未來十年我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宏偉藍圖。但是,在傳統的教育生態中,教育現代化的理想面臨著諸多困境和需要超越的藩籬,其當務之急是培育一種與教育現代化相適應的新型教育文化。 一、人才戰略地位的凸顯與教育的轉型 (一)從“人力資源大國”到“人力資源強國”:人才培養的戰略演變 人是社會發展的最可寶貴的財富。古人云:“人者,天地之德……五行之秀氣也。”中華民族有著重視人才的優良傳統,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人才輩出、薪火相傳。新中國成立以來,人才培養一直被看作立國之本,所以有“百年大計,教育為本”之說。但我國對人才培養的認識以及相關政策的制定也經歷了一些變化。由于我國人口眾多,所謂“人多力量大”,人力資源大國的優勢自然就確立起來了。但隨著全球經濟和社會發展態勢的變化,特別是新世紀以來國力的競爭日益依賴于高素質人才的競爭,我國提出了“從人力資源大國邁向人力資源強國”的口號,這標志著我國人才培養戰略的重大調整。 改革開放之后,“科教興國”成為我國的基本國策,與之相比翼,“人才強國”的戰略也逐漸形成和清晰。1978年在第一屆全國科學大會上,鄧小平指出:“實現四個現代化,人才是關鍵。”這為我國的人才戰略指明了方向。2001年,江澤民提出了“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論斷,闡明了人才是生產力中最具有決定性的力量。2003年,黨中央、國務院召開了新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全國人才工作會議,胡錦濤在會上深刻闡述了科學人才觀的內涵,并對實施“人才強國戰略”作出了全面部署。會后印發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人才工作的決定》成為新的歷史時期人才工作的行動綱領。2004年,“人才強國戰略”被列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一五”規劃。2007年,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提出了“人才強國戰略”,進一步提升了人才強國戰略在黨和國家戰略布局中的地位。2010年6月,我國頒布了《人才規劃綱要》;同年7月,頒布了《教育規劃綱要》。至此,在21世紀的第一個十年結束、第二個十年開啟之際,我國完成了人才培養的戰略規劃和部署,未來十年的格局由此奠基,必將助推中華民族走向復興。 (二)“錢學森之問”:人才觀的轉變及其對教育的挑戰 2009年,享譽世界的科學家錢學森去世。在去世之前,有個問題一直讓錢老耿耿于懷,即“為什么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杰出人才”,這就是著名的“錢學森之問”。錢學森認為,中國沒有完全發展起來,一個重要原因是沒有一所大學能夠按照培養科學技術發明創造人才的模式去辦學。盡管錢老將矛頭指向了大學教育,但大學教育的根基是在中小學教育,因此,培養不出杰出人才需要整個教育界去反思。 建國60多年來,伴隨著思想解放的浪潮和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束縛人們的精神枷鎖不斷被打破,進而逐漸形成了堅持以人為本、德才兼備、注重創新的科學人才觀。什么是科學的人才觀?“人才存在于人民群眾之中。只要具有一定的知識或技能,能夠進行創造性勞動,為推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設,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中作出積極貢獻,都是黨和國家需要的人才。”在這一界定中,“進行創造性勞動”是一個亮點,它說明人才不僅要擁有知識和技能,還必須能夠進行創造。在2010年頒布的《人才規劃綱要》中,這一亮點得到了進一步的強化:“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專業知識或專門技能,進行創造性勞動并對社會作出貢獻的人,是人力資源中能力和素質較高的勞動者。人才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一資源。”這意味著人才觀在我國已經發生了重要的轉變,即從知識型、技能型人才轉向素養型、創造型人才。顯然,這種轉變對教育提出了很大的挑戰,“教育優先發展”成為新世紀以來社會發展的重要課題。 在當今世界,以信息技術為主要標志的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知識經濟不斷發展,高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越來越快,預示著人類的經濟社會生活將越來越取決于教育發展、科技進步和知識創新的水平。在這種背景下,優先發展教育成為必然的選擇。1998-2002年,我國順利實施了《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素質教育得到不斷深化,在基礎教育領域推進了新一輪課程改革,課程與教學領域發生了顯著的變化。2002年,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了人才培養的三個層次,即培養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為落實這一要求,2004年,我國開始實施《2003-2007年教育振興行動計劃》,對義務教育發展、教育體制改革、高等教育建設、教師隊伍建設等方面進行了詳細闡述,并提出實施“新世紀素質教育工程”,深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 可以說,人才觀反映了特定的社會背景下人們對自身的定位,表達了人們的社會理想,其轉變折射出未來人才發展需求的路徑。人才觀的演變最終會傳遞到教育實踐領域,由此帶來教育領域的革新。經過新世紀以來十年的努力,在“推進素質教育”這面旗幟的號召下,我國的教育正在悄然發生一系列變化,直到2010年《教育規劃綱要》的頒布,“實現教育現代化”再次掀起我國雄心勃勃的教育改革熱潮,這種改革其實正是對“人才觀”這一社會理想的回應。《教育規劃綱要》的頒布是我國新時期促進教育全面提升的一個標志性教育事件。它提出了“到2020年,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