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識教育在英語教學中的運用策略
施海姑
關鍵字:賞識教育 英語教學
現代的教育教學過程,不僅是“傳道、授業、解惑”的過程,而且也是師生情感交流、心靈碰撞的過程,更是學生沐浴教育愛的過程。英語新課程標準要求我們在英語教學中不但要重視學生的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更要關注學生學習情感態度的發展。所以,我們應把賞識教育帶入英語課堂,以情入手,以情換情,以情激情。
一、了解賞識教育。營造賞識氛圍
賞識教育源于一位偉大的父親——周弘。他利用傳統教育中賞識的巨大能量,把女兒周婷婷由一個令人同情的聾啞孩子培養成為我國第一位聾人大學生。他在《賞識你的孩子——一個父親對素質教育的感悟》一書中首次提出了賞識教育的概念。賞識教育是教育者在教育過程中,運用欣賞、鼓勵的態度去看待、評價受教育者的一言一行。它承認差異,允許失敗,符合生命成長的規律。它能重塑學生的自信,發現和發揮學生的長處和潛能,使其最終走向成功。它是一種以尊重、信任、寬容、激勵為原則,順應時代要求,以培養學生的創造力為出發點,按照學生成長的規律,順應學生心理的成熟過程,尊重個性,鼓勵學生在寬松的教育環境中成長的教育方法。
教師樹立賞識教育意識是實施賞識教育的開端,只有這種意識的形成才有利于這種觀念的形成以及升華,對教育教學才有指導意義。在教學過程中,賞識教育對教師有以下要求:
1.教師對學生的愛心
賞識就是教師用科學的愛、藝術的愛去尊重學生、寬容學生、激勵學生。這種愛,不是單純的技能或技巧,不是與生俱來的稟賦,不是虛情假意的做作,而是教師個性品質、教育理論修養、教育實踐經驗等多種因素熔鑄成的合金。教師對學生的愛不只是用書本上的知識去教育學生,而是用自己對人生的感悟、用自己對事理的洞見、用自己飽含的激情、用自己高尚的靈魂去從事神圣的教育。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身上所體現出來的深刻的愛如花之芬芳、酒之醇香,芳香四溢,沁人心脾,澆灌著渴望成長的學生。也就是說,賞識,本質特征是欣賞、重視、肯定、贊揚,其本源是愛,真摯的愛,面向全體學生的平等的愛,這是賞識教育的根源與核心理念。
2.教師對學生的表揚
德國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說過:“教育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知識和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賞識教育要求教師盡自己的最大努力激發學生的興趣和自信心,激勵學生主動成長,走向成功。一位詩人說:如果一朵花不美,就請欣賞它的葉子;如果葉子不美,就請贊美它的枝干;如果枝干不美,就請贊嘆它的根基;如果根基也不能使你產生情感的沖動,那么你總該為它是一株蓬勃的生命而謳歌!是的,我們的教育應該是賞識教育,而不是一味地批評教育。教師應盡力去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并通過口頭或書面的鼓勵性評價、肢體愛撫、創設表現機會等方法給予學生及時表揚。
3.教師對學生的寬容
賞識學生,還意味著要學會寬容。它要求我們教師理解學生的桀驁不馴,寬容學生的調皮搗蛋,原諒學生的屢屢失敗,賞識學生的異想天開。犯錯誤是每個孩子的天性,當他們犯錯誤時,我們可以站在他們的角度多替他們想想,理解他們年幼無知、自控力弱、是非觀不明確等。只有這樣設身處地想一想,我們才有可能多一份賞識之心,平靜坦然地接受學生的過錯,也才能循循善誘地引導他們改正錯誤,用愛去包容他們,發現他們的閃光點,讓每一個學生在我們的賞識中快樂成長,讓他們在一次次跌倒之后又一次次站起來。
比如,在考砸的學生面前:
①你不能讓學生泄氣,所以要鼓勵學生,要讓他感覺到老師對他的能力和水平深信不疑。
②要讓他知道人生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風順,失敗是常有的。
③幫助他分析原因,克服困難。
再如,對闖禍的學生,不能讓他感覺到自己在老師心中有了不良的影響或老師對自己失去了信心。老師應與學生及時溝通,平息學生的惶恐心理,讓學生感覺到老師對他依舊充滿希望。同時還可以舉自己或名人在小時犯錯的典型事例加以教育。來緩解學生的緊張情緒,鼓勵并幫助學生改正錯誤。這不僅能在知識傳授上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還能讓學生對老師充滿信任,成為知心朋友,同時使學生能更加珍惜一切,奮發向上。
4.賞識教育要有耐心,要能持之以恒
我們部分教師對學生的教育一開始總是熱情較高,能夠給予鼓勵和幫助。但當付出一定勞動而得不到回報時,就開始失望或懷疑學生的能力,甚至對學生挖苦、諷刺,從而挫傷學生的自尊心,影響學生的自我評價,并對學生自信心的形成產生不良影響。所以作為老師我們對學生的教育要有耐心、信心,并要有打持久戰的心理準備。
5.教師對學生的信任
賞識更意味著信任。每個孩子的發展都有無限的可能性。教師應該以發展的眼光來審視學生,以平常心對待孩子身上所顯現出來的不足與缺陷。長其善,而救其失。教師要有這樣的信念——也許他們不是天才,但他們一定能成才,從而永不放棄任何一個學生,不讓一個學生掉隊。
賞識同時要求我們學會期待,給予機會,相信學生,讓每個學生都享受成功的喜悅。教師應創造一個能使學生充分表現自己能力和體驗成功的環境。班會活動、體育比賽、游戲等都能讓學生在其中充分地表現自己、展示自己。在這些活動的眾多項目中,每個人都可能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去享受勝利的歡樂和成功的喜悅。
二、提倡課堂分層分組。培養學生自賞能力
賞識教育要求教師盡力找出學生的優點,并使其充分發揮自己的才智。從而增強自信心。為了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能盡量給學生提供培養自信、享受成功的學習環境、條件和機會,我在教學過程中,對我班學生進行了如下分層或分組:
1.根據學生的學習態度分層
A層:領悟差,厭煩英語;
B層:學習不主動,成績不穩定;
C層:基礎扎實,自學能力強,興趣濃厚。
這樣分層之后,我就很容易面向全體,讓每個學生體驗成功。
如在教單詞時,很多老師只是把單詞寫出來,跟讀幾遍,就算完成任務。大家不妨試著開始先教國際音標,碰到新單詞時,通過手勢、動作、圖像等多種方式讓學生了解這個單詞的讀音及意義。然后,寫出音標,如/ti:t∫?/,再與學生一起探討這個單詞的拼寫規律:ea經常讀作/i:/,ch讀作/t∫/,er常發/?/。這樣學生就比較容易拼寫teacher這個單詞了。然后要求:
A層學生:寫出單詞,努力消除學英語的恐懼心理;培養學習興趣,增強一種“我也能學好英語”的自信心。
B層學生:拼出單詞,寫出意義,再寫出同類的單詞。如:/ti:m/team,/mi:t/meat,/t∫i:p/cheap,以此來培養英語學習的習慣、認真聽講并運用規律的能力,達到一種“學好英語其實也不難”的境界。
C層學生:要求用這個單詞進行造句,越多越好。這樣,有利于培養自主學習能力和想象能力。
這種分層主要是把學生的大目標化為小目標,使學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實。
2.根據每個學生的不同興趣、特長、性格進行分組
A組:有組織才能的學生,可以負責活動的安排及開展;
B組:性格內向、善于寫作的學生,可以負責書面作業;
C組:性格活潑、大膽的學生,可以負責口頭作業;
D組:擅長美術的學生,可以進行美術設計。
當然,在很多場合都可以組織這類合作小組。如教完JEFC B I后,要求學生給英語老師設計一套你最滿意的服裝(可以和美術老師合作),并要求在設計圖旁邊作簡潔的語言描述。作品完成后,交換作品,每組選派一個代表加以口頭描述,并評出“最佳色彩搭配獎”、“最佳創意獎”、“最佳構思獎”、“最佳口才獎”等。
這種分組方法主要是給學生提供一個展現自我的舞臺,也符合學生渴望被關注、被重視的心理,讓學生在“我能行!”,“我真棒!”“我很出色!”“這辦法真妙!”“我真為你驕傲!”的感覺中走向成功。美國心理學家威譜·詹姆斯說:“人性最深刻的原則就是希望別人對自己的才能加以賞識。”他還發現:一個沒有受過激勵的人僅能發揮其能力的20%一30%,而當他受過激勵后,其能力是激勵前的3—4倍。因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盡量提供機會、條件使每個學生都能發揮其特長,在同學當中提高知名度,樹立威望,形成優越感,從而激發學習興趣,增強自信。這樣既符合英語課堂教學原則,又真正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學思想。
三、改變學習方式,創設群體賞識
傳統的課堂教學中,教師處于中心地位,學習的過程以學生接受學習、機械學習、個體學習和被動學習為主,教師滿足于學生聽懂、聽會、理解、記憶。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只是裝知識的容器,而不是追求發展的生命體。新課標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探索發現、交流合作的學習方式,提出要改變傳統的“灌輸式”,盡量采用“啟發式”,啟發學生動腦思考,讓學生自己推測、發現、歸納、注意、聯想、記憶、思維、想象和創造。在這樣的課堂中,學生的存在方式得到了改變:由原來的“消費者”變成了“貢獻者”。他們會以更積極的態度應對學習、參與學習,以更飽滿的精神和鮮明的個性體驗創新、分享快樂。為此,教師一定要轉換自身的角色,要從“知識的授予者”轉換到“學習熱情的激發者、探索創新的引導者、合作學習的參與者、過程調節的指導者、結果成績的評價者”。
學生的大多數文化知識都來源于課堂教學,在校大多數時間也都在課堂上接受老師的教育,所以高質量的課堂教學是培養優秀學生的重要因素。其中,高質量的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是如何通過課堂中的“教”達到“不.教”的效果。那么如何在課堂教學中體現這種效果呢?下面以JEFC BⅡTRAFFICACCI—DENT為例加以說明:
一周前將全班分為四大組,每大組選出兩位主要負責人。再分配各組的任務:分別去查找有關飛機、輪船、汽車與火車交通事故的資料及圖片。要求查出:
①事故發生的時間、地點、經過及導致的結果,并出示相關的圖片。
②找出該起事故的原因,并寫在紙上。
上課時,每大組的兩位負責人以某地記者的身份上講臺作報告。一人在實物投影儀上展示事故的圖片,用英語陳述事故發生的時間、地點、經過及導致的結果。然后另一人總結事故的原因,進行具體陳述并提出希望。讓學生扮演記者,增加了活動的趣味性和真實性,學生的積極性很高。全班學生都參與了這項探究活動。因此,課堂上每個學生都全神貫注、興趣盎然。
③活動結束后,讓學生說出造成交通事故的其它原因。學生自己總結、歸納出原因,培養學生積極思考與探究的精神,同時也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
總之,教師應該在課堂教學中不斷給學生設計任務,使學生在任務中探索,在爭辯中明理,在合作中進步,在創新中提高;使他們不時產生一種成功感,增強他們學習的自信心。同時也要注意指導學生學會參與的技巧,擴大學生的參與面,做到人人參與。最后,通過積極評價,讓學生體驗參與的成功,提高學習英語的興趣。
四、及時賞識學生。評語反饋家長
過去我們總是認為給學生寫評語只是班主任的事情,不關任課老師的事。但經過這一段時間的實踐,我們發現寫評語是拉近師生關系的一劑良藥,它促進了教學工作的進展,使教學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在教學過程中,曾經給三個不同層次的同學寫過如下評語:
給一位英語學習較為優秀的同學寫的評語:雖然你是初中二年級的學生,但老師認為你的英語水平已達到初中畢業生的水平,并且老師知道,這決不是你的目標,因為你正以你的實際行動——大量閱讀英文作品和深層次的學習向更高的目標邁進。愿你夢想成真!
給一位英語學習成績一般的同學寫的評語:每當想起你,一個幽默、上進、有著良好教養的男孩就出現在我的眼前。雖然有時你的英語成績并不穩定,但老師相信只要你不松勁地學,一定會取得優異的成績。
給一位英語學習較為困難的同學的評語:本學期你下了很大的決心,想提高英語學習成績,并為之而努力,這一點從你花在單詞上的時問就可以看出。可是你想過為什么實施的過程并不十分的順利嗎?你還缺少什么呢?其實老師也多次和你談過,你每次也爽快地答應了,我希望你能以各種方式向同學們證明你一定行!(當然越快越好,正如運動場上的你!)
通過這些評語.教師就可以因人而異,有的放矢地分別對學生加以指點,以彌補目前我們絕大多數學校所面臨的大班教學的不足。因為·大班教學中老師絕對找不到足夠的時間和每一位學生進行面談,也不可能把所有的情況及時通知家長,配合家庭教育。
但是,教師在為學生寫評語時要特別注意兩個方面:一是要堅持“優點放大法’’的原則。或許學生當時會離老師給他的評價有一定距離·但絕大多數的同學會朝著這一目標努力的。正如《英語新課程標準》所說:“教師不僅要尊重每一位學生.還要學會贊賞每一位學生:①贊賞每一位學生的獨特性、興趣、愛好、專長;②贊賞每一位學生所付出的努力和所表現出來的善意;③贊賞每一位學生所取得哪怕是極其微小的成績;④贊賞每一位學生對教科書的質疑和對自己的超越。”這樣做,同時也是為了讓學生時時體驗進步與成功,從而產生進步的動力。二是要關注每一位學生,特別是對那些學業成績不夠理想的同學,要多鼓勵、多關懷,相信他們的潛力,切實幫助他們,讓他們真正感受到老師的真情投入。
五、運用賞識教育。注意方式、方法
賞識教育是一種嶄新的教育理念.符合素質教育的總體要求。但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教師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l.賞識教育的前提是應對學生具有真誠的愛、科學的愛這種愛包藏了熱愛、理解、尊重、依賴、鼓勵、嚴格要求、期望等在內的復雜的情緒體驗,同時也包括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對英語的喜愛。
2.賞識教育強調正面強化,但要講究分寸.
①不要虛假表揚。表揚和鼓勵要求發自內心,要讓學生感到他們是值得表揚的,不是故意討好。
②不要籠統表揚。不著邊際的空泛表揚不會在學生心中產生喜悅和激動效應,只會產生疑惑。
③不要事事表揚。要讓學生逐步體驗做事本身的愉快,學會自我肯定,而不是一味希冀得到別人的賞識。
④把學生看作獨立的個體,鼓勵學生對自己的行動作出恰當的評價。
3.賞識教育同樣強調嚴格,必要時也有批評、處罰強調正面強化,給學生更多的激勵、賞識,并不意味對學生沒有批評、沒有處分。批評和處分是一種教育手段,也是一門藝術。倡導“多鼓勵,少批評”,“表揚要當眾,批評要個別”,嚴禁諷刺、挖苦、體罰或變相體罰。
總的說來,“賞識教育”應是一種教育思想,賞識尋優、正面激勵則是體現這一思想的主要教育方式,但不是唯一方式。只要都是從愛出發,為了學生的發展.表揚鼓勵與批評懲罰并不矛盾,賞識教育與挫折教育并不矛盾,關鍵是要因人而異,因材施教。
對學生來說,語言技能的形成不是輕而易舉的事,而是非下苦工夫不可的,這必然會對學生造成一定的困難。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想方設法發掘學生的優點并加以發揚光大;多創設情景,多運用故事、詩歌、吟唱等各種教學方法;多鼓勵學生在做中學,寓教于樂;逐步引導學生更深層次地思考、探索,使學生在獲得語言知識的同時鍛煉自己的思維能力,完善自己的人格。賞識教育可以讓學生在英語學習中感受樂趣,體驗成功的喜悅,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從“學會”過渡到“會學”,同時培養其自信,激發其活力,讓學生找到良好感覺,最大限度地調動自覺性、求知欲、上進心、創造性。賞}只教育還可以激發學生最大的學習興趣,使其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依靠自身努力,愉快地接受教育,提高思想覺悟,養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獲得知識技能,鍛煉辯證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