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學校教育的價值觀
施小珍
學校是社會的產物,時代的產物,美國學校當然也不例外。在世界上獲得了廣泛普及、并已形成了西方社會發展基本模式的自由、民主、私有企業的思想是和“美國生活方式”直接相關的。美國的生活方式有其固有的優點和缺點、成就和毛病,而美國的教育制度,美國的學校則在其可能的范圍內竭力推行、支持和修正這種美國生活方式。美國的學校教育異?;钴S,它往往能在各種關鍵時刻推波助瀾,堪稱現代世界的典范。美國學校教育的價值定向不止一次地幫助過國家克服過令人震驚的危機,緩和種族矛盾,推動貧窮和失業問題的解決,幫助改善婦女、殘疾人和少數民族的地位。研究美國學校教育的價值觀對我們是不無裨益的。 一、美國人的價值觀和學校教育的價值觀 1、美國人的價值觀和“自由市場”密切相關。 美國人的價值體系是和經濟的改革相聯系的。準確地說,是和“自由市場”的產生聯系在一起的,自由市場是美國人生活中各種基本矛盾的根源:經濟為效率服務、政治為平等服務、文化為自我實現服務的三準則形成了美國社會中的三種最重要的相互制約的價值觀。一個半世紀以來,這三種不同的價值定向之間常常會發生緊張和沖突。 為了保證社會的和諧發展,就要求各種社會文化價值體系的一致,要求平衡社會需要和個人需要之間的永恒的矛盾。哪里沒有和諧或缺少平衡,哪里就會有矛盾和沖突。當然,如果能盡量考慮到影響價值觀念的心理因素,就有可能避免一些矛盾和沖突。 2、一般的價值觀取向決定了學校教育的價值觀。 很明顯,價值觀的定向體現了整個民族和全社會的精神生活的價值,并且奠定了它在教育范圍內的策略的實質性基礎,所以美國式的價值觀也就決定了美國學校教育的價值觀。美國學校,特別是美國的公立學校,是作為增進社會化和教育而創立的一種社會機構。美國公立學校的設計師們是這樣設想的:公立學校應該是傳播年輕共和國的價值標準的論壇;應該是動員各種不同的社會文化團體成為政治上緊密地聚合在一起的統一體。公共教育要完成美國社會在促進機會均等、社會流動和經濟公平方面平等主義的目標。社會化職責能是與學校的社會地位和階級選擇的職能密切相關的。 美國教育家認為,學校應該是灌輸思想信仰,也可以說是傳遞社會價值觀的地方。學校既公開又隱蔽地,或明或暗地傳遞和強化著社會價值觀。例如,在小學各年級設“游戲商店”,通過模擬經濟活動,教給學生自由企業經營的價值觀,這就是將某個社會價值觀公開明顯地社會化。同時,學校還在用不那么明顯的方式傳遞著社會的價值觀。例如,學校本身的組織結構從本質上講是職位等級制的,它反映了當代工業社會中實際上所有組織的等級結構,從而也傳遞了當代社會的價值觀。目前,美國學校已經成為第一位具有教育意義的文化機構,美國的教育經費的投入甚至已經超過了國防經費的投入。 當然,價值觀的定向又必然是符合歷史主義精神的,也就是說,一定的價值觀總是屬于某一個特定的時代的,所以在其歷史性運動的每一個新階段都會有它嶄新的涵義。例如:《獨立宣言》宣告爭取自由是美國公民的目標。美國憲法的第一頁上就提到了這樣一些價值目標:友誼、公正、公共安全、幸福和自由。這些價值觀念一直維持到今天,這些就是美國的傳統價值觀。 3、 歷代美國總統都非常強調學校在民主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例如: “建國之父”托馬斯·杰弗遜早在1778年就起草了在自己的出生地弗吉尼亞州發展教育的計劃,他認為學校和道德教育在建立民主國家中將會起相當重要的作用。他相信發展教育能夠幫助同胞們意識到自己的道德責任感,這無論對于保證同胞們的自身安全,還是對建立國家的正常秩序,都是非常必要的。 另一位總統 約翰·亞當斯認為:宗教、道德和知識對于政府來說是必須的,它們能為人類的福利服務,而學校和立法機構則應該依靠國家的支持。所以可以說,早在美國民主初期,美國的總統先生就已經在經驗的水平上認識(盡管在理論上還有待進一步認識)到了教育的特殊作用。 還有一位總統詹姆斯·麥迪遜則曾經這樣說過:“如果只有一個民眾的政府,但是民眾沒有知識或者沒有學得知識的手段,那它只是笑劇的序幕,或者是悲劇的序幕,或者可能二者兼有。” 二、五十年代以來學校教育價值觀的不斷調整 1、從五十年代起, 美國人對價值觀問題開展了較大規模的認真研究。 在討論的第一階段,美國人把興趣、滿足、嗜好、責任、道德義務、需求和其他一些客觀概念統統都列入了價值觀的范疇。當時最普遍的看法之一,即是對價值觀所下的簡單的定義:價值觀就是對人的行為產生影響的期望的概念。他們認為,價值觀能調整沖動的滿足,從而使個人所追求的目標與其職業和社會地位相符,例如:既要符合個人的需求,又要符合有秩的社會文化結構,符合尊重其他個人和集團的必要利益,等等。從廣義上說,價值觀是與人的利益相關的一切觀念。任何價值觀都帶有以下特征:①它有認識的成分,帶有選擇或指導的性質;②它包括情感波動的成分,是選擇行動的標準。作為行為體驗,價值觀又是和經驗聯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說,易受條件的影響,包括社會條件的影響。綜上所述,價值觀可以看作是一些變量,它們隨著人口、技術、經濟生產、政治改革的變動而改變。五十年代可以說是史無前例的協調一致。從社會學的角度看待教育改革必須定位于社會問題的解決,美國學校在五十年代提出了“培養學生面向生活”的主張,作為學校教育中新的價值定向。關心日常生活、善于探索、認識自己與周圍世界的關系等,都被寫進了教學大綱。毫無疑義,后者是帶有功利性質的,但也正是由于這一點,它們才是完全適合于自己的時代的。 2、在五十年代研究的基礎上, 美國在六十年代初制定了許多專業化的課程。 例如:培養“知識消費者”的《生涯教育》就是其中之一,其課程內容包括個人安全、與麻醉藥作斗爭、性知識教育和其他一些與價值觀有關的社會熱點問題。這種面向生活的教育大綱幫助青年在變化著的社會中走向生活,明顯減少了輟學率,并能使學校解決與普及義務教育有關的許多問題。 在后工業社會里勞動條件的改變揭示了勞動環境與學校之間的矛盾,學校在培養學生走向生活時的各方面條件都是不能令人滿意的,這就要求創立帶有新的價值觀定向的國家課程。 在美國教育學著作中,“生涯”一詞往往可指人們所參與的全部生產活動的總和。除了勞動市場需要的職業技能,每個公民還必須具備與周圍世界協調一致的道德素質。教育大綱中的價值定向與實際生活還是有區別的。但在長時間培養學生準備走向生活的過程中能幫助學生形成對周圍世界的正確態度,善于應付各種場境的索養,探究的習慣,尋找和保往工作位置的技巧。教育大綱中首次出現了“生活選擇指導”的術語,這個術語的意思是選擇社會角色,以培養青年人的行為準則意識,適應現實社會的種種人際關系。 3、七十年代美國學校里普遍開展了價值觀教育。 美國學校的價值觀教育方式大致有價值意識、價值澄清、道德推理、價值分析和價值行為等。下面介紹主要的三種: a、價值澄清 價值澄清是對價值觀被學校忽視(或盲目灌輸)作出反應的第一種方式。價值澄清的合理評價有七條標準: ①自由選擇: ②從多種可能的價值觀中選擇; ③對可能產生的后果深思熟慮以后作出選擇; ④對所選擇的價值觀必須是本人所喜歡的; ⑤樂于公開肯定所選的價值觀; ⑥按此價值觀行動; ⑦并且要反復地這樣做。 據說拉思等人創立的澄清方式可以幫助學生理智地檢查自己的行為型式,更清楚地認識價值觀的意義,這種方式具有高度的情感內容。拉思等人認為,價值觀是個人的和相對的,是沒有定型的,他們重視的是評價的過程,而不是人們相信什么或要人們相信什么,價值觀的發展是一種個人的和終身的追求。 b、道德推理 道德推理的方式是按照科爾伯格的三種水平、六個階段的理論研究和建立起來的,即假定道德發展有三種水平:定型前的、定型的和定型后的;每種水平又各包括兩個性質不同的階段: 第一階段是懲罰和服從定向階段,避免重罰首先受到重視; 第二階段是實用主義——相對主義定向階段,正確的行為被認為是能夠滿足個人需要的行為,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被看作是互惠和平等的關系,實際上反映了市場意向;
參考資料 1、《美國教育基礎——社會展望》〔美〕理查德·D·范斯科德 理查德·J·克拉夫特 約翰·D·哈斯合著, 北京師范大學外國教育研究所譯,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年12月底。 2、《發達國家教育改革的動向和趨勢 (第四集) 國家教育發展研究中心編,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2月版。 3、〔俄羅斯〕《教育學》1996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