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動機與障礙探析
張鳳娟 陳龍根 羅
摘要:美國企業素有積極參與職業教育的優良傳統,其參與職業教育具有多種動機,主要有為社會公益服務、建立良好的公共關系、降低成本、招募員工等。阻礙美國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培訓成本的高昂、經濟大環境的波動、相關法律規章的制約、企業內部的阻力與信息的不對稱等。本文通過對美國政府吸引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經驗研究,為我國加強職業教育校企合作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美國;職業教育;企業參與;動機;障礙
美國企業素有積極參與教育尤其是職業教育的優良傳統,根據一項相關調查數據的樣本分析,約17萬家企業成為美國職業教育項目“學校到工作”(school—to—work)學習項目的合作伙伴,25萬多家企業為高中生或者社區學院的學生提供了職業教育實習活動。[1] 一、美國企業參與職教的動機 許多學者對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動機進行研究并提出了不同的觀點。托馬斯·貝利(Thomas Baiey)認為,企業參與職教主要基于三個動機:慈善動機(philanthropic)、個體動機(inpidual)和集體動機(coilective);帕特麗夏·麥克尼爾(Patricia McNeil)等人將企業參與的動機劃分為“經濟動機”(financial incentivesl和“非經濟動機”(nonfinancial incentives)。雖然這些學者的提法不盡相同,但是他們所提出的企業參與動機基本涵蓋了以下幾個方面: (一)社會公益服務 許多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實施是出于社會公益目的。歐洲企業參與青年培訓項目具有相關的立法支持,而且各國政府還設立了相關的組織結構以使企業的參與得到明確的定位。美國沒有此類制度建設,許多企業是出于對社會的責任感參與青年培訓項目的。多項研究表明,改善社區是許多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最重要原因。托馬斯·貝利的研究發現,半數以上的企業將慈善原因作為參與的主要動機。在他所調查的企業中,將對社區公益作貢獻作為主要參與動機的企業占26%,另有33%的企業表示,改善公共教育系統是其參與職教的最重要原 因。[2] (二)建立公共關系 許多企業認為,與學校合作是鞏固公共關系的一種隱性方式。在一項對參與合作教育項目的250家企業的研究中,53.2%的企業表示參與合作教育項目活動對改善其公共關系具有很大的推動作用,31.6%表示具有比較大的作用。[3]另外,參與青年培訓項目也能夠使企業在業界獲得良好聲譽。例如,太平洋證券公司(Security Pacific Corporation)在12年的時間里與200多個加利福尼亞學區建立了合作關系,并向4500多名學生提供了入門水平的工作培訓機會,這使該公司在當地贏得了極大的聲譽,也使其與當地銀行建立了一種積極的關系。[4] (三)降低成本 許多企業將高中生當作廉價的勞動力,教育與經濟協會(Institute on Education and the Economy)的一項研究顯示,企業參與職業教育培訓項目最普遍的動機是獲得低成本的、短期的勞動力。因為雇傭學生比雇傭臨時成人勞動力的成本低,學生通常會免費“實習”或者只要求低廉的按小時計算的報酬。[5]另外,為學生提供職業教育實習項目可降低企業招募員工的成本。企業招募一個工人需要一筆不小的支出根據美國《培訓雜志》(Training.Magazine)的分析,填補一個空缺位置的預計成本相當于該職位工人年工資的33%,[6]這些成本主要包括做招聘廣告、面試應聘者需要承擔的費用、參加招聘工作人員的誤工成本等。因此,一些企業為了降低成本而選擇參加職業教育。 (四)招募員工 許多企業參與職業教育項目是基于招募員工的目的,有的企業是為了招募短期或者兼職員工,有些企業是為了招募長期的、高質量的勞動力。 (1)招募臨時工作人員。因為學生實習生通常是無償的或者只需支付很低的工資,所以一些企業便安排實習生填補臨時空缺崗位。托馬斯·貝利的研究表明:10%的企業參與職業教育是為了雇傭兼職的、短期的員工。[7](2)獲得潛在的、長期的高質量勞動力。技能型勞動力的缺乏也使得一些企業將目光瞄向職業教育,因為許多學習職業科的學生具有成為高質量勞動力的潛在可能性,所以在托馬斯·貝利的研究中,10%的企業表示其參與職業教育的目的在于獲得長期的合格員工。[8]林恩(Lvnn)和威爾斯得(Willsde)通過調查發現,幾乎50%的企業在學生結束職業教育實習項目之后便招募他們為正式員工。技術評估辦公室(Office 0f Technology Assessment)所調查的企業中有三分之二表示,它們參與職業教育項目的主要原因是招募員工,因為企業可以通過這種方式對其自身進行潛在的投資。 二、美國企業參與職教的障礙 (一)培訓成本的高昂 阻礙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最主要原因便是參與成本問題。雖然節約成本是許多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主要原因,但是在實際的操作中,參與職業教育需要負擔的成本往往是驚人的,這使得許多企業望而卻步。 啟動成本。啟動一項職業教育實習項目的成本從幾百美元到幾十萬美元不等。一項研究顯示,計劃成本的數額波動幅度很大,簡單項目的啟動,如基本的計劃和設備添置等所需的成本在l萬~5萬美元之間,而綜合性強的項目的開發所需的成本則高達10萬~20萬美元。[9]當然,初期的啟動成本是由學校、企業、中介組織共同分擔,但是這依然需要企業投入大量的時間和資源。 實施成本。事實上,實施職業教育實習項目的負擔比實施員工培訓項目的負擔還要大,這是因為前者要求有導師指導、與學校課程結合等。培訓費用對企業來說是一筆龐大的開支,即使在以完善的培訓制度而著稱的德國,一些較大的企業也發現進行學徒培訓的開銷幾乎大到無法承受。戴特馬·哈霍夫(Dietmar Harhoff)和托馬斯·凱恩(Thomas Kane)發現,德國企業為每個學徒工支付的平均培訓費用為9381美元。[10]“專門為學生設置的“青年學徒項目”的培訓成本同樣不低。而且,企業參加職教的培訓成本隨著時間的推移還不斷攀升。另外,培訓費用也隨著學生受培訓時間的增長而增加,如戈德伯格(Goldberger)的研究數據顯示,企業為第一年參加培訓的學生所負擔的平均成本為3500美元,為第二年參加項目的學生所負擔的成本則上升為5200美元。[11] (二)經濟大環境的波動 在波動劇烈的經濟環境中,幾乎所有的企業都處于風雨飄搖的境況。漢密爾頓(Hamilton)根據其研究得出如下結論:當經濟狀況惡劣時,幾乎沒有企業具有雇傭學生的資源和動機。[12]但是,這一結論并不意味著在經濟狀況良好時,企業便會積極地提供職業教育培訓項目,因為市場的動態性使得企業難以提供長期的學生培訓崗位。例如,西爾斯公司 (Sears)曾經承諾向其所在社區的學生提供綜合的職業教育培訓項目,但是,公司重組及規模削減使得該公司無法完全履行此承諾,它最終只能向學生提供為期三周的課后工作實習項目。[13] (三)相關法律規章的制約 美國聯邦的、州的法律規章也是制約企業參與中等職業教育培訓項目的主要因素之一。勞工部規定任何行業都不得雇傭18歲以下的學生,各州也出臺了對青年工作時數進行限制的規章制度。如威斯康星州規定,16歲一17歲的學生在學習13的工作時數不能超過4個小時。為學生提供安全保險的規定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企業提供職業教育培訓項目的積極性,如45%的合作教育的負責人認為,為學生安排安全保險的要求是制約企業參與的主要原因。[14]有些企業指出,《職業安全和健康法》(0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 Act,OSHA)中的某些條款成為制約企業參與的因素。該法規定,規模在1 1人以上的企業都要做事故記錄,事故頻發的企業將會受到審查乃至罰款,因此,許多企業認為雇傭不成熟的、缺乏經驗的青少年將會對企業的安全系數構成威脅,并增加企業被《職業安全和健康法》處罰的風險。[15] (四)企業內部的阻力與信息的不對稱 企業是否參與職業教育培訓項目實施的決策也會受其內部力量的影響。有時,企業的正式員工會對職業教育培訓項目的參與學生產生怨恨心理,認為這些學生的低工資以及所接受的培訓機會使他們受到威脅。另外,如果員工沒有得到上級管理部門的支持,他們也會失去參與職業教育培訓項目的興趣。信息不對稱也會制約企業參與職業教育培訓項目,缺乏職業教育培訓項目的管理體制或者相關知識都會使企業缺乏參與的興趣。因此,全國商業聯合會(National Association of Business)非常強調中介組織幫助企業建設青年學徒項目的重要性,喬 伊斯(Joyce)和伯恩(Byrne)認為中介組織提供的支持性工作應該包括:召集工作小組、管理項目、確定工作崗位、開發課程和制定管理結構。”[16] 三、美國政府吸引企業參與職教的策略 為了吸引企業參與職業教育,聯邦政府和州政府制定了各種策略,包括進行道德勸說、施加同行壓力、激發企業的集體興趣等,其中最重要的策略是政策支持以及通過中介組織吸納企業的參與。 (一)政策支持 如上文所述,高昂的培訓成本是制約企業參與職業教育培訓項目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許多州政府對癥下藥,制定相關法律規章為參與企業提供優惠政策。這些優惠政策包括直接的經濟補償政策(如課稅免除等)以及間接的支持性政策(如減少企業管理參與學生的責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