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改革背景下農村職業教育的改革趨勢
許旭
摘要:新世紀之初,我國第八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以令世人矚目的迅猛之勢在全國順利推進。農村職業教育的改革必須適應基礎教育改革的需要,樹立與時代發展相適應的職業教育觀念;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課程建設應強調職業性與非職業性的統一,淡化學科界限,強化學科間的聯系與綜合;樹立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服務的理念,注重創業能力與創新能力的培養;建立與素質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評價與考試制度。
關鍵詞:新課程改革;農村;職業教育
新世紀之初,我國建國以來的第八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在黨中央、國務院的直接領導下,正以令世人矚目的迅猛之勢在全國順利推進。這次改革的步伐之大,速度之快,難度之大,是前七次改革所不可比擬的,它將實現我國中小學課程從學科本位、知識本位向關注每一個學生發展的歷史性轉變,對我國基礎教育乃至整個教育的發展具有深刻的意義,同時對我國農村職業教育的改革也將帶來深遠的影響。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背景、原因、核心理念與目標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背景199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提出要調整和改革課程體系、結構、內容,建立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2001年,《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明確提出要“加快構建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2001年6月,國務院再次頒布了《關于基礎教育的改革與發展的決定》,提出要“加快構建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基礎教育體系”。教育部根據這兩個決定,制定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并確立改革目標,開始研制各門課程的課程標準與指導綱要。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原因我國中小學新課程改革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一是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需要。我國的現代學校教育制度脫胎于歐、美、日等現代工業化國家的教育體制,實際上是工業經濟時代的產物。在知識經濟時代,這種教育模式的弊端引起了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的關注,要求對教育進行改革的呼聲越來越高,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如果不著手對基礎教育課程進行改革,將嚴重影響國家的經濟和社會發展。二是時代發展對基礎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當今社會知識經濟已初見端倪,國際競爭空前激烈,人類的生存與發展面臨困境。同過去時代經濟發展與國力增強主要依賴于自然資源或物資力量相比較,具有高度科學文化素質與人文素質的人,對于21世紀人類發展具有越來越關鍵的意義。三是我國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我國是發展中國家,而且是科技文化水平偏低的人口大國,對綜合國力的增強起關鍵作用的因素是國民整體素質的提高,這也是我國教育無可推諉的重大責任。基于對教育功能準確而深刻的認識,黨中央、國務院適時提出了“科教興國”戰略,黨的十五大明確提出要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四是我國基礎教育課程已經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首先是固有的知識本位、學科本位問題沒有得到根本的轉變,所產生的危害影響至深,與時代對人的要求形成了極大的反差。其次是傳統的應試教育勢力強大,素質教育不能真正得到落實。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與目標本次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課程以學生發展為本:即基于學生發展,關于學生發展,為了學生發展。課程改革的總目標是: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努力將一種開放的、民主的、科學的課程提供給新世紀的青少年。課程改革的具體理念與目標是:倡導全人的教育;重建新的課程結構;體現內容的現代化;倡導建構性的學習;確立正確的評價觀;促進課程的民主化與適應性。
新課程改革背景下農村職業教育的改革趨勢
適應教育改革的需要,樹立與時代發展相適應的農村職業教育觀念這次課程改革雖然是在基礎教育領域進行、在普通中小學范圍內開展的,但其影響將遠遠超出基礎教育范圍。這次課程改革是整個教育領域的深層次的變革,將促使我國的教育從傳統的應試教育向真正意義上的素質教育轉變。農村職業教育作為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方面必須適應基礎教育的這一變革,另一方面必須借鑒中小學課程改革的理論與方法,改變傳統教育觀念,加大農村職業教育改革的力度。教育創新首先體現在教育觀念的創新上。2005年10月28日,國務院發布了《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明確了今后一個時期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指導思想、目標任務和政策措施。其中明確提出推進職業教育辦學思想的轉變,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教育辦學方針,積極推動職業教育從計劃培養向市場驅動轉變,從政府直接管理向宏觀引導轉變,從傳統的升學導向向就業導向轉變。農村職業教育要辦出特色,必須走出“純粹學歷教育”的誤區,在教育思想上要突破傳統學歷教育的禁錮,從人才培養目標出發,以先進的職業教育思想為指導,回歸職業教育的本義。要樹立正確的學生觀、發展觀、知識觀、課程觀。在學生培養方面也應像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那樣,基于學生發展,關于學生發展,為了學生發展。 從教學方法上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本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重點之一是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這是實施新課程最為核心和最為關鍵的環節。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迫在眉睫,關系到教育質量與師生的校園生活質量。農村職業教育必須倡導與運用新的教學方法,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教師要積極培養和倡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等學習方式。農村職業教育必須著眼于學生潛能的喚醒、開掘與提升,促進學生的自主發展;必須著眼于學生的全面成長,促進學生認知、情感、態度與技能等方面的和諧發展;必須關注學生的生活世界與獨特需要,促進學生有特色的發展;必須關注學生終身學習的愿望與能力的形成,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因此,農村職業學校的教師要努力改變傳統的學習內容的呈現方式,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要將學習過程轉變為學生不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探索過程,針對不同的學習內容,選擇接受、探索、模仿、體驗等豐富多樣的適合學生個人特點的學習方式。要積極開展有效的教學,使學生明確經過努力能夠達到的目標,并且明白目標的實現對于個人成長的意義,要設計具有挑戰性的教學任務,促使學生在更高的水平上理解知識。有效的教學應能喚醒沉睡的潛能,激活封存的記憶,開啟幽閉的心智,放飛囚禁的情感。
課程建設應強調職業性與非職業性的統一,淡化學科界限,強化學科間的聯系與綜合自上世紀80年代初以來,我國農村職業教育的內容也是在探索中調整、演變與發展的,盡管如此,農村職業教育課程仍然不能適應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需要,課程內容存在著明顯的缺陷,主要表現在:(1)過多地關注客觀需要,忽視了人的發展。(2)過分重視原理與結論,缺乏應用性。(3)呆板單調,可開發的空間較少。因此,農村職業教育課程內容的改革應借鑒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的理念,不單純以學科為中心組織教學內容,不刻意追求學科體系的嚴密性、完整性、邏輯性,而是注重與學生的經驗結合在一起,使新知識、新概念的形成建立在學生現實生活的基礎上,改變課程內容“繁、難、偏、舊”與過于注重書本知識的現狀,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科技發展的聯系,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精選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與技能。在技能課方面,應設計靈活的、小模塊的課程,培養學生的一技之長與多種技能,從而適應職業崗位群的需要。在基礎課與理論課方面,應體現穩定性,使學生知道“是什么”、“怎么樣”,在“必需、夠用”的原則下,改變課程結構過于強調學科本位、科目過多與缺乏整合的現狀。
樹立為學生終身發展服務的理念,處理好就業與創業的關系,在培養專業技能的同時注重創新能力的培養首先,農村職業教育應樹立為學生終身發展服務的理念。職業教育不應是終結教育,而應是終身教育,任何一種與終身教育相背離的只有短期效果的教育,都是注定要失敗的。社會需求在變化,產業結構在調整,未來將要走入社會的農村職業教育學生的需求也會不斷調整,僅掌握一種技能,是不能適應快速發展的社會需要的。其次,應處理好就業與創業的關系。農村職業教育應更多地強調“以就業為導向”,只有就業的“出口”暢通,才有招生的“進口”順暢,就業問題直接反映學校的人才培養質量,直接關系到學校的生存與發展。創業是就業的重要形式之一,因此,在強調學生就業能力的同時,還應注重學生創業能力的培養。農村職業學校應努力為學生搭建全面發展的平臺,提高其自主創業的能力,可以邀請企業家與歷屆優秀創業校友開設創業講座,介紹創業、立業、敬業的事跡,以增強學生的創業意識,鼓勵學生將創業作為自己的職業選擇,由被動就業轉變為主動創業,將自己的專業技能與興趣特長相結合,創造出自己所期望的價值。同時,要加強學生的創業實踐,開設創業教育選修課,幫助學生科學選擇并確定創業意向,掌握創業的有關政策法規與經營管理知識。再次,在強調培養學生專業技能的同時應注重創新能力的培養。創新能力的培養也是這次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農村職業教育也應注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要努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新意識與創新思維,鼓勵學生敢于提出疑問,善于思考問題,勇于面對挑戰。
建立與素質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評價與考試制度新一輪課程改革倡導“立足過程,促進發展”的課程評價,不僅是評價體系的變革,更重要的是評價理念、評價方法與手段以及評價實施過程的轉變。縱觀農村職業教育的發展歷程,在教育評價上大多沿襲著應試教育“以考定教”的模式,有的甚至將考試成績作為衡量教師教學質量與學生學習效果的唯一標志,這種評價方式既不符合職業教育的特點,更與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要求相悖。農村職業教育的對象是相對特殊的群體,他們自尊心強、希望得到重視、希望有好的評價;情緒波動多變,內隱性強,從眾心理明顯;缺乏學習動力與良好的學習方法,學習效果較差。農村職業學校如果單純地“以考試論英雄”、“以分數定成敗”,必然會挫傷一大批學生的自尊心,使他們對學習徹底失去信心。教育評價是教學活動的一個重要環節,只有適合于師生雙方協調進步與發展的評價才是科學的評價,只有重視學習過程的評價才是客觀的評價。因此,農村職業教育應建立立體多元、項目多元、方式多樣、關注結果與重視過程的評價體系,突出評價對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具體而言,一是要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體系。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書本知識的掌握與技能的熟練程度,而且要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了解學生發展中的需求,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促進學生在已有水平上的發展,發揮評價的教育功能。二是要建立促進教師不斷提高教學水平的評價體系。要強調教師對教學行為的分析與反思,建立以教師自評為主,校長、教師、學生、家長、企業等共同參與的評價制度,使教師從多渠道獲得信息,不斷提高教學水平。三是要將評價看成一個系統,從而形成多元的評價目標。制定多樣的評價工具,廣泛收集各種資料,形成建設性的改進意見和建議,使每一個評價環節成為促進發展
的不可或缺的部分,以改變傳統的人才培養與考核模式,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與個性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朱慕菊.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對話[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張倩葦,桑新民.網絡環境下學習評價新模式的探索[J].中國遠程教育,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