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校企合作模式分析試驗推動區域職業教育發展
楊克
在校企合作的職業教育模式研究試驗中,技能人才培養作為其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主要表現為學校與企業進行緊密的教學合作,共同培養具有良好人格、較強職業能力、與國際接軌的生產服務一線的現代技能型人才。沈陽教育研究院的楊克副院長認為,校企合作的技能人才培養主要應從教學管理、教學實施、教學評價等方面來構建和探索,這將推動區域職業教育快速發展。
楊克,1963年11月生,遼寧沈陽人,產業經濟學博士、教授、碩士生導師。歷任沈陽市化學工業學校教師、專業處長、教務處長,沈陽興化物質集團公司董事長,沈陽市化學工業學校校長助理、副校長,沈陽市教育局職教處副處長,沈陽市職業與成人教育研究室主任等職;曾獲全國十佳優秀職業教育科研工作者、遼寧省十大杰出青年、沈陽市教育專家、沈陽市優秀專家、首屆沈陽創新型領軍人才等稱號;2009-2011年初借調國家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工作,并被聘任為全國職業教育改革創新指導委員會委員;2011年2月起任沈陽教育研究院副院長。他曾配合沈陽市教育局促成沈陽汽車工程學校與華晨寶馬汽車有限公司、德國技術合作公司、遼寧省勞動和社會保障廳、沈陽大學吉百思工業學院共同簽署合作意向書,在華晨寶馬和德國技術合作公司簽訂的“公私合作伙伴關系”項目框架下共同合作,以“汽車機電一體化”專業為龍頭組織8所學校進行改革,先后建立了為外企培養人才的華晨“寶馬班”、“機電一體化”實驗班和校企合作“訂單式”培養實驗班,與企業共同制訂了切實可行的教學計劃,自編了符合企業實際的校本系列教材,創造了獨特的“三位一體”層層遞進、螺旋式提高的教學方法,所形成的校企合作、教師隊伍培養、教材研發、教學方法及考核評價等一系列完整方案得到教育部認可并作為“沈陽模式”向全國推廣。
一、校企合作模式技能人才培養教學制度的構成要素
(一)校企合作模式教學管理制度
不同的職業教育體制決定了學生的不同身份。在傳統學徒體制職業培訓中,學生是企業的雇員;在學校體制職業培訓中,學生是學校的“客戶”;在校企合作(現代學徒)體制職業培訓中,學生是學校的“產品”,企業的“準職工”。學生的身份不同,管理制度也相應有所變化。校企合作模式教學管理制度主要體現于:
1.校企合作聯合招生制度。過去職業學校通常的做法是“先招生、后招工”。學校先按政策招生,企業再按照職業與專業對等性原則“自主招工”。校企合作的招生制度是學生自主選擇專業(企業),企業自主選擇學生。企業對合作學校的專業、學生數量、學生具體條件等方面的選擇要具有絕對的話語權,充分體現企業方在校企合作中的地位與作用,采取學校與企業聯合招生。
2.學分管理制度。學校把學生在企業的認識實習、專業實習、畢業前實踐課時,按標準計算學分納入學校學分管理體系。三年總計180個學分,理論學分∶實踐學分=1∶1;理論學分為90學分,實踐學分計算為第一學期8個學分,第二、三學期合計28學分,第四、五、六學期合計54學分,總計90學分;每1個學分24學時。平時考試與畢業考試相結合,小論文、各類調查報告、社會實踐及其他小項目均可獲得相應的學分。
3.專業輔導員制度。職業學校對學生除了要加強德育指導外,還要加強專業輔導。每個專業必須與合作企業的技術人員建立常態的互動關系,并從企業的技術人員中挑選專業輔導員。通常一個專業教學班至少配備一名專業輔導員,全過程地參與到學生專業成長歷程中去。
(二)校企合作教學實施制度
1.建立人力資源資格方面的制度。校企合作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其中人是最重要的因素,是校企合作成果的重要體現者,是校企合作的最根本內容,是校企合作過程的具體實施者。校企合作教學實施者主要是學校理論教師、企業培訓師、學生,其個體素養與能力水平的高低直接關系到校企合作的持續與發展。所以,必須建立以下人力資格制度:
(1)教師培訓上崗制度。職業教育的教師包括理論教師和實習培訓師。理論教師要進行職業技能與職業教學法的培訓,實習培訓師要有企業生產崗位工作的經歷,要進行職業教育學、職業心理學、職業教學法的培訓,并要獲得培訓師資格認證。校企雙方共同在師資方面確保學生能達到預定的質量標準。
(2)學生入學測試分班制度。參加校企合作聯合招生的學生,入學后由學校與企業共同進行綜合測試。測試內容主要是文化基礎知識、基本能力素質和確定所學專業,測試分筆試和面試部分。最終根據成績高低進行分類學年學分制教學。
2.工學交替運行方面的制度。校企合作模式強調的是“學?!迸c“企業”的結合與交融。工學交替則是以學生為主體,強調的是“學”與“工”的交叉與螺旋上升。校企合作模式要實施工學交替培養,須構建以下幾個制度:
(1)教學計劃統一體。教學計劃應在相關職業分析的基礎上,由學校和企業共同制訂并實施與管理;實習實踐是整個教學計劃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占有合理的比例,也是學生成績考核評定的重要部分。
(2)工學交替聯合體。學生每學期在學校接受培訓和學習外,有一定的時間進入企業的“培訓中心”或生產崗位進行培訓,并交替輪換,基本達到理論學分∶實踐學分=1∶1。不同專業,學生在學校理論教學或在企業崗位培訓時間的長短根據實際需要而定,使學生從理論到實際操作能力達到或超出預期的培養目標,實現學生整體素質與企業要求對接。
(3)課程模塊共同體。課程是實現教學層面校企合作模式的重要因素。課程模塊是指在教學內容、教學設備、教學師資、教學評價等四個方面共同體中進行專門化、程式化、標準化。其中教學內容是重點,教學評價是靈魂,達到“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的教學方針,真正做到教學有配套設備,學生有配套教材,教師有配套方法,以實現工學交替培養模式的有效實施。
3.“雙師型團隊”工作方面的制度。理論教師和實習培訓師是校企合作模式中重要的主體。理論教師和培訓師之間、理論教師之間以及培訓師之間相互溝通,緊密配合,才能真正形成合力,才能真正在深度與廣度上充分作用于學生培養過程和各個環節,發揮出“雙師型團隊”工作效能,實行三種制度:
(1)專業項目經理負責制度。校企合作模式要建立在專業的基礎上,離開了專業是不可能真正實現校企合作的。按照專業與企業性質對等性原則,每一個校企合作項目都任命專業項目經理,對內對外全權負責校企合作模式的日常事務。
(2)教師課程承包制度。根據教學模塊的相近性和相融性,專業課程分別由二位教師承包負責,這樣既避免了因專業教學任務過于分化導致教師責任不明確、教學內容重復或缺失的不足,又有利于課程模塊式教學的開展。技能操作模塊也根據各個培訓師的技能特長,實施分塊承包負責。
(3)交流溝通制度。規定常態性交流時間,構建定期交流機制。定期舉行各類交流活動,例如沙龍活動、各類發布會等;努力構筑交流陣地體系,例如報刊、課題、論壇等,并通過有組織有計劃展示,將廣大教師的教育教學經驗和創新理念進行全面交流,相互借鑒,共同提高。
(三)校企合作的教學評價制度
教學評價是整個教學工作的靈魂??茖W、準確的教學評價,有利于進一步促進教學的實施,加強教學的管理,進而有利于校企合作教學評價的健康發展。
1.學習反饋制度。學生不管在學校還是在企業培訓,每天都要書寫培訓記錄。理論教師、培訓師、班主任、專業項目經理通過學生每天的培訓記錄,對學生做出相應的評價,并從中得到反饋信息,對教學也做出相應的評價。 2.考試畢業制度。每一個校企合作項目都要成立專門的“培訓委員會”,并下設專門的“考試委員會”。“考試委員會”由行會、職教集團、教育局、其他學校的代表組成,主要工作是在學生培訓后組織實施畢業考試,考試合格者獲得相關的職業資格和學校的畢業證書。
3.教學評價制度。校企合作教學評價制度既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專業能力,更要注重培養學生的關鍵能力。理論教學考核與評價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實踐教學考核與評價注重學生技能、品質的全面提高,包括工作質量、工作速度、專業知識、培訓態度、文明生產、社會行為、安全生產、培訓內容記錄八個方面。將理論教師和培訓師也作為一個考評對象,具體到培養學生成為優秀的現代職業技能人才。
4.跟蹤反饋制度。對認識實習、中間實習、畢業實習階段的實習情況建立跟蹤反饋制度,還要對畢業后的學生就業情況建立跟蹤反饋制度,通過學生成長歷程和業績,為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提供真實有效數據,達到校企合作模式教學評價最佳效果。
二、校企合作職業教育技能人才培養制度的構建體系
校企合作模式職業技能人才培養的實質是學校與企業合作共同培養學生,是一種校企合作教育教學深層次合作。構建校企合作人才培養制度的體系,對于深化職業教學的改革具有重大的意義。要切實構建好校企合作人才培養制度,必須強化以下幾個方面:
1.制度編制的科學性。校企合作是學校與企業兩個主體雙方的教學合作行為。校企合作制度的編制要符合國家的教育法規、企業政策、教育的規律和青少年的心理特征;要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規律;要符合以職業活動過程設計教學過程,在職業活動情境中開展教學活動的原則,講究制度編制的科學性。
2.制度內容的發展性。校企合作模式技能人才培養是不同于學校教育又不同于企業培訓的一種教育模式。關于其制度的構建還處在起步階段,具有個體性。校企合作制度的內容要隨著實踐的深入不斷調整;要根據校企合作的整體發展態勢不斷完善,確保制度內容在動態中持續發展。
3.制度體系的整合性。校企合作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既以物質、人力資源層面校企合作為基礎,又是超越物質、人力資源層面的文化形態校企合作,具有更強的動態性、復雜性。在校企合作這個復雜的系統中,學校與企業雙方物質與人力資源的整合與互補是校企合作的基本條件。教學層面校企合作制度體系要從人、財、物、管理、時間、信息等方面進行綜合性考慮;要從培養合格的現代職業人的發展性目標作全面考慮;要從校企雙方雙贏的角度作合理性考慮。力爭制度之間的一致、協調、和諧,提高制度體系的整合性。
三、校企合作模式實踐推動區域職業教育發展
校企合作模式技能人才培養,是根據德國“雙元制”辦學模式、沈陽企業技能人才培養需要、職業學?,F狀以及職業學校學生狀況,形成的一種獨特的辦學模式,在職業教育教學上有了新的突破,是引進國外優質職業教育資源和沈陽職業教育融合的創新體現。下面以中德合作汽車行業培訓項目作為案例進行分析:
1.項目的組成及實施。由沈陽市職業與成人教育研究室牽頭,成立由德國華晨寶馬汽車有限公司、德國技術服務公司、德國吉百思汽車工業學院等31家企業和8所院校合作的中德沈陽汽車行業人才培養項目組。項目組對德國華晨寶馬汽車有限公司以及相關國內同行業企業,采用問卷、座談會、個別訪談等方式調查,對學生應具備的基本理論和專業知識,生產工藝流程和工藝要求,工作原理及生產、維護、保養和檢測的方法,以及汽車專業職業技能的標準等進行全方位調研,根據汽車專業所需的專業知識和技能結構進行綜合職業能力分析,制定汽車行業技能人才培養方案。
2.教學管理制度改革的實踐。借鑒德國“雙元制”人才培養模式,實施訂單教育,按企業“準職工”進行培養。學生入學后由學校與企業共同進行綜合測試,培訓采用工作過程導向的“情景教學”模式,理論教學與實習教學輪流滾動進行。學生入學經過筆試和面試成立“華晨寶馬班”,根據成績分成不同教學班。項目組在分析汽車專業行業企業的人才結構現狀、專業發展趨勢、人才需求狀況,工作崗位對知識能力的要求及現行的汽車專業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等基礎上確定專業改革的思路與對策,正確定位培養目標,重構課程框架,調整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方法,建立新的人才培養教學體系。德國技術服務公司從德國聘來兩位德國專家與我們項目組共同開發汽車專業機電一體化的專業教材。
3.教學方法創新。采取“三位一體”的教學方法?!叭灰惑w”即將課堂、實習車間和實習企業融為一體,在課堂教學中解決了“應知”的問題,在實習車間中解決了“應會”技能的問題,在實習企業中解決技能的熟練問題。為了更好地把專業知識學深學透,采用循環往復、層層遞進的教學步驟,把知識點由淺入深安排在不同的理論教學單元中,一次一次地反復加深;又通過實習教學的應用,一次一次地鞏固,讓學生做到學深、學透。建立學習團隊,學生走上講臺:學生學會相互尊重、共同探討,學會言行一致、遵守任何約定,學會了樂于助人、團結一致,學會了講解和講演技巧,學會以德報德,學會了領導能力。
我們對校企合作職業教育技能人才培養制度的構建進行了實踐,形成基本思路,同時我們制定了沈陽市支柱產業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形成校企合作技能人才的構建方略,不斷實踐。如與德國武爾特進行機加和數控專業項目合作、與法國米其林進行橡膠專業項目合作、與沈陽地鐵進行現代服務專業項目合作、與沈陽軟件園基地進行計算機專業項目合作等。校企合作技能人才培養制度的建立,按企業需求培養優秀技工,為沈陽職業教育快速發展建立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