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新疆農村職業教育辦學模式的對策與建議
王愛勇
摘要:隨著農村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廣大農牧民非常渴望獲得新知識、新技術。但現行的農村職業教育滯后,已成為制約農村經濟快速發展的“瓶頸”。其突出問題是辦學功能單一,辦學體制單一,教學制度單一,辦學形式單一。針對農村職業教育存在的問題,本文在借鑒國內外先進辦學模式的基礎上,提出了對新疆農村職業教育辦學模式的幾點對策與建議。
關鍵詞:農村職業教育;辦學模式;對策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農業和農村經濟正面臨著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由“小農業”向“大農業”的轉變。要順利實現和完成這種轉變,最重要的一條就是提高勞動者素質。要提高億萬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僅靠普通教育是無法完成的,農村職業教育必須擔此重任。
新疆農村職業教育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
新疆地處我國西北邊陲,屬西部欠發達地區。隨著普通高校的擴大招生以及社會上對職業教育存在的某種偏見,加之職業教育質量不高,出現了學生招不進、留不住、就業難等問題,使職業教育出現嚴重滑坡現象。據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統計局2006年統計年鑒,2005年全區共有中等學校2176所,其中普通中學1952所、中等專業學校79所、職業中學87所、技工學校58所。不難看出,職業教育發展與社會、經濟發展對職業教育的需求有很大的差距。據悉,新疆農村現有勞動力中近三分之一處于就業不充分狀態。其中80%以上的初、高中畢業生,只是帶著語文和數理化知識回到農村,由于缺乏從事農業生產應具備的勞動技能、專業技能和創業知識,他們只能通過“以勞帶學”的方式掌握農業生產技術和專業技能,造成農村勞動力的巨大浪費。
當前新疆農村職業教育存在的突出矛盾是,一方面,農民對職業教育存在巨大的潛在需求;另一方面,職業學校卻“等米下鍋”。導致這一矛盾的根源之一,就是現行的農村職業教育辦學思想和辦學模式未能適應當前農村經濟發展要求,主要表現為如下幾方面。
辦學功能單一幾乎所有的職業學校都辦成了學歷教育、正規教育,非學歷教育和非正規教育只是一種補充形式。在課程設置方面特點不突出,教學內容陳舊,缺乏農村與地方特色,脫離了農民的實際需求,片面注重學歷職業教育。而實際上農民更愿意上短期的實用技術培訓班,以便學到市場需要的技術、技能。
辦學體制單一目前,新疆的農村職業學校仍實行國辦模式,即政府單一辦學。由于職業教育的特點,辦學需要教學實驗設備和實訓基地,受經費投入的限制,大多數農村職高辦學條件落后于普通高中。由于缺乏相應的政策引導,民辦職業教育發展緩慢,職業教育辦學模式難以實現多元化。
教學制度單一職業學校教育幾乎都是長學制,基本是3~4年。缺少1~2年或幾個月的短學制,也缺乏符合農村特點的工學交替、半工半讀等彈性教學機制或學分制模式,未能形成農村職業教育的辦學特色。
辦學形式單一由于職業教育實行學校本位模式,基本上是一個封閉的終端教育和一次性職業教育。只注重學歷教育,忽視繼續教育,使得許多希望深造或培訓的農村勞動者失去了機會。其實農民更歡迎的是開放式教育,即可根據自身情況選擇適合的教育培訓方式,并自主決定學習或培訓時間以及所學課程。
因此,加快農村職業教育體制和辦學模式的改革刻不容緩。
新疆農業職業技術
學院辦學模式分析
新疆農業職業技術學院是由原新疆農業學校(中等專業學校)升格的高等職業教育學院,該學院在短短的4年時間內,在校生由2000多人迅速擴大到近6000人,學院連續3年畢業生就業率達到90%以上,有相當一部分學生未畢業就已被企業錄用。新疆農業職業技術學院辦學模式有如下特點。
以就業為導向,創新職教理念針對傳統的職業教育存在著“黑板上種田,課堂上養牛”的現象,該學院提出了“兩個零距離”的新職教理念:一是教育教學和社會需求“零距離”;二是學生能力和崗位需要“零距離”。以就業為導向,從“以知識為基礎”向“以能力為基礎”轉移;把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作為重點,培養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幫助學生獲得就業通行證。
以就業為導向,創新辦學體制學院針對新疆畜牧人才短缺的問題,與畜牧局及11家畜牧龍頭企業共同組建了畜牧學院,打破了傳統的辦學體制,把政府、行業、企業與高校緊密結合起來,讓政府、行業、企業真正參與到人才培養的全過程之中。通過校企聯合辦學,實現了企業需要什么樣的人才,學院就培養什么人才,使“訂單教育”變成了現實。
以就業為導向,創新辦學模式學院針對鄉(鎮)生產一線對人才的需求情況,直接為基層定向培養。采取靈活學制,農閑進行理論教學,農忙開展生產實習,達到了“理論實踐不脫節,學習生產兩不誤”,為農村培養了一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科技致富帶頭人。
以就業為導向,創新人才培養方案學院按照“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認識論規律,創造性地提出了“一個原則、兩個嘗試”的人才培養方案。一個原則,即先建立實踐教學體系,后建立理論教學體系。兩個嘗試,一是在課程安排上,嘗試先專業課教學,后基礎課教學;二是在某一門課程的教學活動中,嘗試先讓學生動手做,然后歸納總結,有針對性地開展理論學習。
該學院的成功辦學經驗,在新疆樹立了農村職業教育的典范,并多次在全國高等職業教育產學研經驗交流會上進行交流。
幾點對策與建議
根據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統計局公布的數據,2005年全區新招的普通高中生為145044人,中等職業學校(職業高中、初級職業中學)招生數為47298人,二者的比例為7.5∶2.5,說明中等職業教育規模與普通高中教育規模極不相稱,職業教育比例偏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特別是農村職業教育,是當前新農村建設的一項重要任務。要確保到2010年中等職業教育規模與普通高中規模大體相當的目標實現,還需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轉變辦學理念,健全農村職業教育辦學體系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是促進社會就業和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途徑,也是完善現代國民教育體系的必然要求。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為新疆農村職業教育的發展帶來了機遇和挑戰。各職業院校應轉變辦學理念,樹立“以人為本”的辦學思想。從農業生產、農民文化科技素質和農村經濟發展實際出發,打破教育常規,變封閉式教育體系為開放式教育體系,變文憑教育為職業技能教育;把教育培養的重心轉移到培養初、中級農業職業技術人才和高素質勞動者方面來;把農業職業學校辦成面向社會的、開放的、多功能的教育和培訓基地;逐步建立起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多形式、多層次農業職業教育體系,使千百萬農村青年能進入學校接受職業教育和培訓。各級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要重視和加強職業教育工作,切實解決好農村職業教育發展和改革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為農村職業教育快速發展創造條件。
改革教學學制,形成多層次職業教育體制改革教學學制對解決當前農業職業技術院校出路問題具有很重要的現實意義。它突破了固定學習制度的限制,充分體現了學生自主學習的主人翁地位,也體現了全民教育的教育理念,使受教育者人人都享有接受教育的權利。因此,農業職業教育院校應根據不同的培養教育對象,采取多種形式的學制管理機制,使受教育者可以根據自身的情況,選擇不同的教育、培訓方式,逐步形成主動、靈活、適應社會需求的辦學機制。實行多層次職業教育學制,可以擴大教育培訓范圍,增加學校招生生源,解決招生難的問題,提高辦學投資效益。實行多樣的教學學制可為學生提供更大的選擇空間,學生可根據自己的需求,確定其學習方式。特別是農村務農的學生,或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則可以隨時選擇就業或學習,而不必受學制的限制,從而實現終身教育。
調整辦學方向,走產教結合的職業教育發展之路農村職業教育要辦出特色和水平,就必須積極推進校企合作的辦學模式,將學生綜合職業能力和素質培養貫穿于教學過程的始終,并使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走產學結合的職業教育發展之路,關鍵在于專業課程設置的科學性與合理性,它是實現職業教育教學目標的基礎性工作。因此,農業職業技術院校在設置專業時,應對社會需求、經濟結構調整、勞動力市場發展等因素進行調研與科學論證,調整專業課程設置,使課程設置更具有農村經濟特點,辦出專業特色,構建起校企合作、產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提高專業教育資源利用率和整體效益。
拓寬辦學渠道,實現辦學投資多元化隨著新疆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和農業產業化的突起,職業教育已成為重要的教育產業資源,并有一定的社會經濟效益,社會上存在著多方辦學的內在動力。針對農村職業教育較為薄弱的問題,各地、縣政府應加大對農村職業教育的資金投入力度,以加強院校的基礎設施建設和實訓基地建設;另外,應進一步整合職業教育資源,優化職業教育布局,發揮好職業教育的整體功能。同時還要充分調動企業、行業和社會力量,鼓勵企業、行業組織、個人發展農村職業教育,形成多元化辦學格局。各級政府要把民辦職業教育納入本地區職業教育總體規劃,落實支持民辦職業教育發展的政策,鼓勵和引導社會資金投資興辦職業教育。
加強職前教育與繼續教育的銜接,構建終身職業教育框架隨著高新產業的普及和勞動過程的自動化、信息化,在未來的幾十年內,知識型勞動者必將成為社會勞動的主體,知識經濟時代的勞動者應該是既具有現代科技知識又掌握一定技能的新型勞動者。現代教育倡導的是終身教育觀念,為了提高廣大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應從源頭上提高農村新生勞動力的素質,通過加強職前教育與繼續教育的銜接,構建起終身職業教育框架。因此,各農業職業技術院校應樹立大職教觀念,包括職業預備、就業、職業轉換以及技能提高和再就業教育,并主動承擔起農民繼續教育的重任,發揮學歷教育與職業培訓兩大功能,在農民繼續教育、終身教育中發揮重要作用。
總之,農村職業教育承擔著提高廣大農牧民的科技文化素質的重任。我們只有明確農村職業教育的發展目標,轉變教育理念,創新辦學思路,調動和發揮全社會力量,農村職業教育才會得到快速發展,并取得良好的社會經濟效益。
[1]黃龍威.關于當前農村職業教育發展幾個問題的思考[OL].
[2]李水山.我國農村職業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與發展對策[OL].
[3]李水山.當前我國農民職業教育的難點與科學對策[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