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職業教育特色的培育與保障措施研究
溫菊萍
論文關鍵詞:職業教育特色培育措施
論文摘要:職業教育是我國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培養技能型人才的使命。特色是職業教育生存和發展的根本,學校軟硬件條件、區域產業發展需求、學校與地方經濟文化藕合度、政府支持力度在不同程度上影響著職業教育特色的形成。職業教育的特色體現在學校辦學模式、培養目標、教學管理和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應采取有效的措施保證職業教育特色的形成和發展。
職業教育作為我國現代化教育體系和教育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全面推進小康建設和構建和諧社會的發展中,承擔著培養具有創新精神的技能型高素質勞動人才的歷史使命,是經濟建設、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柱。社會經濟的發展對職業技能型、應用型人才需求激增。這種需求開創了職業教育發展的新局面,使得職業教育辦學體制、管理體制和投資體制都發生了深刻的變革。各類職業學校競爭逐漸激烈,追求和形成學校特色已成為職業學校的發展趨勢。特色是職業教育發展的生命線,特色也是職業技術學校的立校之本。每所學校能夠生存,能夠發展,能夠出名,依靠的主要是特色,而不是大,因為大不等于強。
一、對職業教育特色的理解
“特色”是一個被廣泛使用的概念,但作為各種特色理論中的基本概念而言,還沒有一個現成的定義。劉獻君教授就認為“特色”是一個事物特殊的質量和品質。它有如下特點:一是特色是事物的內在價值;二是特色是一個事物存在的依據和標志;三是特色就是水平。將特色這一概念引申到職業教育領域就成了職業教育特色,主要是職業學校在長期辦學過程中所形成的特點和風格,充分體現在辦學模式、培養目標、教學管理、師資隊伍等方面,其獨創性、穩定性和有效性得到同行及社會認可。
從上述含義中充分體現了職業教育特色應具有以下幾方面的特點:一是積累性。職業教育的特色不是一蹴而就,多是經過歷史證明有助于學校發展的,是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產物,并會對學校未來方向的把握,特色化辦學的發展起到不可忽視的作用。二是獨特性。職業學校的特色是有別于其他學校的獨特的辦學風格、特征、效果等,是職業教育特色的核心特征。三是社會認可性。職業教育是為區域社會輸送合格的人才,要成為特色就應該被社會所廣泛承認,并被大眾所認可的,并且是在與社會的互動中逐漸形成的。四是發展性。教育的特色并非凝固的、僵化的、一成不變的。職業教育特色的建設不僅僅是對過去傳統與歷史的總結,它也是在經過職業學校反復實踐、提煉上升的基礎上,發展而形成的產物。
二、影響職業教育特色形成的主要因素
職業教育特色是一個較為復雜的概念,其構成因素也表現出多重性、動態性和整體性,因此決定了影響職業教育特色的因素較為寬泛。在判斷影響職業教育特色形成的主要因素時遵循事物發展由內外因共同作用,內因占主導地位的原則,將影響職業教育特色形成的主要因素歸結為四個方面:學校軟硬件條件、區域產業發展需求、學校與地方經濟文化藕合度、政府支持力度。
學校的軟硬件條件對學校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學校的定位、發展與規劃都要立足于學校既有的條件。職業教育要辦出特色,必須從學校的實際情況出發,通過對本校條件的疏理、分析、評價,才有助于特色的產生、歸納與總結。特色是個性的展現,對于學校來說,要形成自身的特色,必須通過具有特色的教師來體現,他們除了要具備該有的專業技能和素養之外,還應具有認同學校文化的獨特個性特征。這樣在教師特色形成的前提下,形成的特色就會在教學工作的運行過程中得以發揮,從而有助于學校在建設環節中形成特色。因此在影響職業教育特色形成的因素中,學校的軟硬件條件是最重要的。職業教育的發展與區域經濟社會的建設唇齒相依,緊密相聯。區域產業的發展,會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給職業教育發展帶來良好的機遇。就業市場的變化也必將帶來社會教育消費觀念的改變,從而提高職業教育的社會地位。但經濟發展必然帶來的結構性調整,如果職業教育不依據需求規律形成特色,必將面臨萎縮與淘汰。因此,區域經濟的發展會幫助職業學校人才培養結構不斷調整,從而形成自己的特色,這一因素與其他因素相比列第二位。職業教育依托于地方經濟的發展,在經濟市場化與教育大眾化的今天,職業教育微觀上的特色化不僅僅體現在專業建設方面,而且還體現在依托地方傳統進行特色化教育教學。一般而言,地方職業學校特色主要是通過開辦適應市場需求的專業群來體現。一所地方職業學校能與地方經濟文化緊密結合起來開設幾個獨具特色的專業,其學校特色肯定明顯。但同時也要看到,政府對職業教育的支持力度是必不可少的。目前,我國的職業教育更多的依靠國家投資。在我國應試教育體制下,國家的投入又更多的傾向于普通教育,沒有了資金支持,要發展職教,形成特色困難重重。因此,在對職業教育特色形成的影響上,政府支持力度要比學校與地方經濟文化藕合度重要。職業教育的自身地位是由社會需求來決定的,與社會需求的契合度越高,其發展越有價值,發展的后勁也會越來越足,發展職業教育就是為區域經濟發展服務。區域文化是歷史的積淀,在現代化建設中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當今世界區域之間競爭越來越激烈,文化的經濟屬性越來越強,文化作為產業在經濟運行過程中直接運作,帶動經濟起飛,創造經濟效益。獨特的區域文化已成為地方的資源優勢,職業教育立足于地方文化,培養適應區域經濟發展的人才,可在競爭中形成獨特的風格,這是其他地方的職業教育所無法模仿的。因此,學校與地方經濟文化藕合度也是影響職業教育特色形成的因素。
三、職業教育特色的具體體現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工藝設備的更新,管理方法的現代化,經濟發展不僅需要大批高等人才,而且更需要大量技能型人才。職業教育是特色教育,其特色具體的就體現在四個方面:辦學模式、培養目標、教學管理和師資隊伍建設。
辦學模式特色體現為開放型辦學。經濟發展與技術革新,形成了現代教育與職業溝通、學校與社會融合的大背景下按需辦學、校廠聯辦、多方籌資、走產業化路子等形式的開放型辦學。職業教育必須實行產教結合,面向社會需要,與社會合界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關系,針對社會職業崗位的需要設置專業,要充分考慮當地經濟發展特點,選擇某個職業、職業群,或崗位、崗位群,緊緊圍繞崗位所需求的知識結構和能力來開設課程,體現特色。
培養目標特色主要是體現在職業教育以培養具備某一職業或崗位工作所需要的操作技術能力為目標,應是教育與實際的生產勞動相結合,是為生產和第一線培養“下得去,用得上”的應用型的技術、技藝人才或管理人才。在人才規格上,要使學生既能動手、又能動腦;既有理論知識,又有實踐技能;既有學歷證書,又有職業資格證書,具有復合型人才的特征,以適應生產現場職業崗位人員知識技能結構多樣化的需要。
教學管理特色表現為職業教育采取彈性靈活的模式。由于職業教育教學過程打破傳統的教學體系,以職業能力培養為核心,普及面較廣,學生入學形式多樣,學制長短不一,因而教學管理方面采用了學分制、主副修制、淘汰制等管理體制,學分可以置換、累計等,也凸顯出職業教育的特色。
師資隊伍的特色則體現在職業教育要培養符合生產第一線需要的高層次應用型人才,自身必須擁有具有深厚的理論知識和較強的實踐能力、一專多能的“雙師型”,甚至“三師型”教師隊伍。“三師型” 主要是在“雙師型”基礎上還能幫助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設計的教師。這支教師隊伍的特色在于:每位教師都能主講專業課,另外還能講授若干相關課程,一專多能;同時,他們還具有雙重素質,既能從事理論知識講授,又有相關的從業資格,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人才。
四、構建職業教育特色的途徑
職業教育作為我國現代化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重要的歷史使命。它相對于普通教育,是直接面向社會、面向市場,為社會各行各業培養不同層次不同規格的技能型人才。“特色就是質量,就是生命。”我國現代職業教育能否發展壯大,能否有助于現代化建設歷史過程,關鍵在于能否辦出特色。
(一)準確定位,拓展職業教育生存空間
學校定位是職業院校進行特色建設的前提。正確定位,是職業院校自身存在與發展的基礎,也是其實現與社會發展緊密結合的根本所在。但特色不是憑空發展起來的,必須有特定條件的支持。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和教育管理體制改革的進展,教育產業化、市場化特征日漸凸顯。學校的硬件建設是學校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軟件條件是學校發展的核心。職業院校只有順應經濟社會的發展,立足學校軟硬件環境及區域產業發展需求,科學合理地定位和大力實施卓有成效的特色建設,才能在市場選擇和同行競爭的新環境中適應環境變化的要求,并從中拓展自身的生存發展空間。
(二)更新觀念,提高職業教育競爭力
發展職業教育為生產、服務、管理第一線培養大量的崗位型、技能型、操作型人才隊伍,是提高國民素質的需要,是滿足現代化建設對多樣化人才需求的需要,也是加快教育自身發展、推進教育現代化的需要。在由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型過程中,職業教育是各類教育中與經濟聯系最緊密、最直接的教育,是把科學技術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橋梁。因此,職業教育的發展要求職業學校按照專業需要構建理論,適應社會需求設置專業,確定培養規格、目標和教學內容及教學方法,辦出自身特色。職業教育的發展要根據市場變化、區域經濟結構、產業結構、技術結構的特點,結合學校的資源,開展市場調研,明確學校的發展方向,處理好社會需求的多樣性和多變性與學校教育穩定性、學校教育資源的可利用性的關系,從而使職業教育更符合社會經濟發展要求,更符合技術發展的前沿水平,使之更好地適應未來社會發展趨勢。
(三)校內改革,挖掘職業教育潛力
職業教育發展的方向決定了職業教育要與市場經濟和社會發展緊密結合,因此,必須改革課程設置和教學模式,突出職業教育特色。專業設置要對應于職業,以體現較強的職業針對性和鮮明的職業特色。考慮到職業發展和轉崗換崗的要求,以及造就復合型人才的需要,職業教育的專業界限要做到特色鮮明,寬窄并存,以較寬的知識結構和較強的綜合能力適應經濟結構的調整變化;對一些有特殊社會需求、專業性強的專業,口徑可相對窄一些,以保證畢業生培養與社會需求的協調。同時,要重視對職業教育課程體系的研究,按照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的要求,構建“基礎寬、技能精、針對性強、適應面廣”的具有職業教育特色的課程體系,以培養學生未來職業崗位發展變化的能力。同時,要改變原有的教學模式,按模塊化、任務驅動式構建能力本位的教育教學模式,注重培養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另外,要完善教學質量保證體系,加強雙師隊伍建設,促進辦學能力的提升。
(四)外部完善,營造職業教育支持環境
職業院校的定位和特色建設,就是確定和承擔起該所院校的社會責任。而一所院校功能定位的理念和如何實施特色建設,很大一部分取決于其所處的社會大環境。當學校建設出現定位不清、特色不明的問題時,還必須依靠政府的行政力量及法律體系提高職業教育的效率。與一些發達國家相同,我國也出臺了大量政府行政文件,提出很多建設性意見,尤其在高等職業教育方面缺乏具體可操作的配套法規和實施辦法,缺乏有力的法律保障,在實施上走樣、流于形式。為此,當前我國非常有必要建立完備的職業教育法保障體系,來保障職業教育的有效運行。落實學歷證書制度和職業資格證書制度,真正填補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與市場人才需求之間的空白,實現職業院校與企業準確對接,從而提高職教畢業生的就業率。
(五)多方合力,實現職業教育多元化辦學
技能型人才培養的目標決定了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過程必須通過校企合作途徑實施,加大與企業的互動,是職業學校自身發展與其職能拓展的需要。職業教育辦學主體的多元化,可以使職業教育為企業實行“訂單”辦學培養人才,也可以為企業的技術改造和科技創新服務;而作為另類的辦學主體,企業或其他相關單位既可以作為職業學校的畢業生提供現實的實習基地和可能的就業基地,也可以參與職業學校人才培訓的全過程,確保人才培養質量能滿足社會不斷發展變化的需要,這也是形成職業教育特色的重要途徑。
[1] 劉國強.高職院校辦學特色探析[J].河南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4(2).
[2] 呂國輝.對職業教育特色發展的探析[J].長春工業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05(12).
[3] 張 健.論職業教育內涵與特色的建設[J].江蘇技術師范學院學報(職教通訊),2009(2).
[4] 胡永新.學校特色評價的基本屬性、功能與評價內容[J].教育評論,2003(1).
[5] 王艷萍.探索適合職業教育特色的教學方法[J].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9(2).
[6] 張兆芹.鄭玉林.中國高等職業教育特色分析[J].理工高教研究,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