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析西部名族高校職業價值觀教育探討
楊中剛
論文關鍵詞:西部民族高校大學畢業生就業職業價值觀
論文摘要:大學畢業生的就業難題,已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問題,尤其是西部民族高校畢業生就業難題更為突出。但現實中一方面一些職位竟爭十分激烈,另一方面卻又有大量的職位空缺。出現這種現象,既有教育本身的責任,也有學生個人職業價值觀方面的問題。因此,要解決大學畢業生的就業難題,在有效供給就業崗位的同時,更要加強職業價值觀的教育引導。
大學畢業生的就業難題,已成為國家、高校和大學生共同關注的焦點問題。解決大學生就業難問題,一個普遍的觀點就是要增加就業崗位,這無疑是可行的,但對于西部民族高校來說,加強職業價值觀的教育引導更為關鍵。
一、西部民族高校大學畢業生就業現狀及成因
大學畢業生的逐年增加,加上城鎮其他適齡就業人員的增加和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鎮的轉移,使得待就業人員增多與社會提供的就業崗位不足的矛盾越來越突出。大學畢業生就業率呈下降趨勢,每年都有相當數量的大學畢業生無法就業,西部民族高校面臨的形勢更為嚴峻。連年積累,使大學畢業生的就業越來越難,這是無法回避的社會現實。另一方面來看,我國的大學生毛人學率平均才達到21%,西部民族地區還遠遠沒有達到平均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很大。無論是從我國整體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來看,還是從西部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的迫切需求來看,都應該不存在大學畢業生過剩的問題,那么,為什么大學畢業生的就業率不斷下降?為什么相當數量的大學畢業生找不到就業崗位?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究竟難在哪里?仔細研究就會發現一個矛盾現象:城市,尤其是東南沿海發達地區的大城市,大學畢業生就業競爭十分激烈,而廣大農村,尤其是西部欠發達的民族地區卻又存在著大量的空缺職位,少有大學畢業生問津、應聘。這說明大學畢業生就業難實際上是在高密度和高競爭的大城市中出現了困難,就整個國家而言,特別是在西部民族地區,還有相當大的就業空間,這說明當前我國大學畢業生的職業價值觀教育有待加強,而這正是西部民族高校急待加強的薄弱環節。
當前西部民族高校職業價值觀教育中存在的問題,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首先是國家的教育體制、高校的教育內容、長期的教育引導促成了大學生的價值觀定勢。北京師范大學孟大虎老師從專用性人力資本視角對大學生就業行為進行分析后指出:“當代中國的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在培養目標、專業設置、教學內容等方面明顯帶有為城市服務的特點。”西部民族高校除了民族學方面的專業,其他專業的教育內容與其它地區的高校差別不大,都是國家統一規定的內容,學生在這種教育內容熏陶下,無論是在價值觀念、知識儲備上還是生活方式上都更適合在城市工作,所以大量大學畢業生不愿意到農村工作;而且教育向學生灌輸的是城市主流價值觀,城市是經濟政治文化的中心,也是主流價值的聚集地,城市人的生活價值取向和標準作為社會主流價值觀持續發生作用,學生長期接受反映城市理念的價值觀,從價值觀念上促成了大學生偏好發達城市不喜歡欠發達地區的傾向。尤其是西部欠發達民族地區的農村學生,從小學到大學,讀書的價值追求之一就是跳出“農門”,進人發達地區的城市,其一心一意留在城市特別是大城市工作的職業價值觀已是根深蒂固。其次是改革開放、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使得整個社會的價值觀呈現出多元化,大學生受其影響,在形成主流進步價值觀的同時也產生了一些不正確的價值取向。表現在就業價值取向上,即一些大學生關注的重點僅放在個人價值的實現上,過于追求工作穩定、高薪水等。西部民族地區相對落后,民族高校的學生更希望通過理想的就業改變自身的現狀和家庭的現狀,因而更加全心全意往大城市和地位聲望高的單位擠,即使在大城市找不到就業崗位也不愿到西部欠發達的民族地區和農村就業。正是大學畢業生的這種職業價值觀造成了發達城市就業崗位的緊俏,而農村和西部欠發達的民族地區則大量職位空缺,從而形成了大學畢業生的就業難。 二、西部民族高校加強職業價值觀教育的側重點
城市特別是發達的大城市的發展需要不斷地補充人才,而廣大農村和西部欠發達的民族地區的發展更需要人才,這種客觀現實,要求我們把更多的大學畢業生引導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發揮聰明才智,這就需要西部民族高校加強大學生職業價值觀的教育和引導,讓大學生轉變偏重于到發達城市就業的職業價值選擇,從而選擇到更有利于實現自己人生價值的廣大西部欠發達民族地區就業。
首先,要引導大學生正確處理好個人利益與國家、集體利益之間的相互關系。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待遇觀、客觀的職業地位觀和先進的職業苦樂觀,不能只看物質待遇而不看精神待遇,使他們能夠自覺抵御享樂主義思想的影響,在職業選擇上能正確看待個人地位、待遇和奉獻,正確認識權力、工資、晉升機會、發展前景、工作條件等,絕不置人民、國家和集體的利益于不顧。要引導學生把個人利益和發展融人到國家、集體利益和社會發展之中,在實現社會價值中實現自我價值和體現自我價值。這就需要教育引導大學畢業生形成正確的職業價值評價標準,這直接影響到大學畢業生對職業的選擇及其職業流向,而且影響到學生對工作的態度。要讓大學生深刻理解:職業是社會分工的結果,每一個職業都是社會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任何一個職業都有其存在的意義和價值,職業本身沒有高低貴賤之分,都是為人民服務的工作崗位,而且行行出狀元,無論在什么崗位上,只要努力奮斗,都能夠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從而使大學畢業生在選擇職業的時候,既有正確的自我評價,從個人的實際出發,又考慮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尤其要引導大學生深刻理解國家發展戰略調整的趨勢,讓他們明白西部民族地區正因為相對落后、待開發,所以更需要各方面的建設人才,到西部民族地區就業,更有用武之地,更能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
其次,引導大學生改變以城市為中心、以城市為指向、以為城市服務的職業價值觀。2003年我國提出了科學發展觀,其中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全面協調發展,我國“十一五”規劃又突出強調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預示著國家將加大西部欠發達的民族地區和農村的建設力度,整個教育特別是高等教育理應根據國家的戰略重點加快教育改革步伐、調整辦學思路,給高校特別是西部民族高校以更多的自主權,使其真正面向西部民族地區自主辦學,從教育理念、教學環節、校園文化等各個方面教育引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職業價值觀。作為西部民族高校要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我國社會發展的大形勢,溫家寶總理在十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上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提出:要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繼續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包括進一步推進西部大開發等。國家的這些政策和措施,必然導致人才需求量的增加,特別是廣大農村和西部欠發達的民族地區在實施發展戰略過程中,一定會需要更多的人才,而且隨著資源配置的調整和優化,農村和西部欠發達的民族地區將為大學畢業生提供更多的實現自我發展的機會。
再次,引導廣大學生重視知識、能力的培養。國內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激烈競爭,國際的政治格局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會信息化和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對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西部民族地區要發揮后發優勢,在高起點上推動發展。西部民族高校要努力提高教育教學質量,讓大學生在校學習期間,既要學習專深與廣博相結合的知識,又要鍛煉實踐能力特別是某一方面的專長,還要提高綜合素質,這是實現自身職業選擇和職業價值理想的必備條件。機遇總是青睞那些有準備的頭腦,最好的崗位總是由準備得最充分的人獲得,大學畢業生要在變革迅猛、競爭激烈的當代社會中找到合適的位置,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必須作好充分的準備,優化知識結構,提高能力素質,成為優秀人才。
最后,要進行先就業、后擇業、再創業的職業價值觀引導。在當前整個國家就業形勢相對嚴峻的大背景下,要引導學生努力調整職業價值理想,充分認識到西部民族地區的發展前景。雖然西部現在的工作崗位不是很理想,但崗位并不是一崗定終身,可以一邊工作一邊選擇自己喜歡的有利于自身發展的崗位再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