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高職學生職業意識調查與學校就業指導工作對策探討
姚韻紅 曾艷 周迎紅
論文關鍵詞:高職教育職業心理就業指導對策
論文摘要:通過對少數民族地區高職教育二年級6個專業學生進行的職業意識的調查,發現以往學校對學生的就業指導工作主要側重于介紹當年國家及地方政府的就業政策、人才招聘會的應聘等活動的參加,而對就業輔導理論的研究學習甚少。學校應以科學發展觀對待就業指導工作,有計劃地建立系統的、立體式的就業指導支持服務體系,把就業指導工作作為從新生入學就開始實施的一個系統性、持續性的重要工程。
為研究少數民族地區高職學生職業心理的形成與發展狀況,為其就業提供更有針對性、系統性的幫助,并探索高職學院開展就業指導工作新的系統化的服務,我們采取調查問卷和訪問座談相結合的方式,抽樣調查了高職在校生二年級文秘、英語兼泰語、機電、計算機信息管理、會計與審計、法律事務等6個專業的學生,發放調查問卷291份,收回問卷269份,回收率92.44%,其中81.42%的學生來自農村,69.89%的生源多為少數民族地區民族學生。
一、高職教育學生職業心理發展現狀調查結果
(一)職業認知
職業認知是一個人對其從事或即將從事的職業及其相關制度、職責、要求等的自我感知和認識,這是一個人職業生涯規劃開始的第一步。對于高職教育的學生而言,是由在校生角色轉向做一個職業人的起點,職業認知意識的形成對高職學生職業心理的發展至關重要。本次調查主要是從了解學生三個方面的職業認知現狀,具體情況如下:
1.學生對今后專業對口的職業崗位的了解。
表中反映了學生在二年級時對今后專業對口的職業崗位的大致了解情況,并與入學第一年的認知作
了一個對比,選擇“了解”所占人數的比例由剛進高職院校時的31.97%到學習一年后上升為72.49%,這說明隨著學習年限的增長,對于“對口職業崗位”的了解在漸漸增多,由“不太了解甚至不了解”到一年后認識得到了一定的提高。經過座談了解,發現這一原因是個別專業,如法律事務專業在第一學期安排了學生進行崗位認識的教學內容(到法院、律師事務所、法律服務所等實地考察),其他專業學生主要是通過開設的就業指導課程及其迫于社會的就業壓力提高了自己對職業的認識,但學生承認這方面的認識有些模糊。
在進行以上問題的調查時,進一步設置了“了解途徑”這一項內容,而通過調查表的“了解途徑”一項反映出54.28%的學生主要是通過“學校課程、教師學校就業宣傳欄、學校供需見面會”了解專業對應崗位情況的,而通過“朋友、家長”了解的占19.33%“自己上網查找或報紙查找”的占13.75%,其他形式則占12.64%,這一結果反映了學校在對學生的就業指導方面是具有較大的影響力。
2.對“職業生涯規劃”的認知。
從表中看出,已經知道“職業生涯規劃”概念的學生占大多數,經過訪談了解,主要渠道是通過學校的就業指導課程,但有60.97%的同學不知道如何進行職業生涯規劃。這一情況表明,一方面學校的就業指導教育對學生產生了一定的教育作用,但另一方面,這種教育的指導作用主要停留在理論層面上,未能在實踐操作中很好地發揮出來。學生通過就業指導課程的學習,主要是對知識概念“職業生涯規劃”的識記掌握,但對自己如何具體實施則不知,反映了學校的就業指導課程的教學方法、教學評價上受傳統教育評價方式(紙筆答題)的影響,存在著一定程度的脫離實際、脫離生活的問題。
3.對就業相關政策制度、就業流程、資格證書的認知。
調查結果反映,二年級的學生對就業的相關政策、制度、就業流程的認識甚少,“不了解”的學生占66.9%,選擇“了解”的學生占25%,其余學生的認識還處于模糊狀態。而對于職業資格證書,各專業認識則反映不一,會計與審計、文秘、計算機信息管理、法律事務等專業學生對職業資格證書有一定的認識,機電、英語兼泰語專業的大多數學生則不太了解,經過訪談了解,出現差距的原因,一是專業教師對此問題的重視和了解程度影響了學生,二是學生對社會上各種職業資格證書的信息了解較少,限制了這方面的
(二)就業觀念、求職心態、求職傾向
1.就業觀念。
從表中看出,大多數學生對就業前景抱樂觀的態度,充滿信心,“遇到挫折但不放棄努力”占了絕大多數,有的學生表示“第一次求職受挫,難免自信心會受挫折,只要堅持”、“說明自己能力不夠,應該多充實自己”,“才失敗一次,不說明什么”等,這些都表明學生在當前的社會環境下,盡管面臨的就業壓力較大,但其心態是積極向上的。
另外,在關于就業觀念及職業選擇的問題回答中,89.96%以上的學生都選擇“先就業,后擇業”(242人),選擇“一步到位就業的”僅占2.23%(6人),作出“不就業,繼續深造”決定的占7.81%(21人),這說明處于這一階段的學生就業觀念與我國當前社會對職業人才的需求是相符合的,職業心理狀態處于良好,學生的職業心理發展也處在不同的需求層面上,需要學校開展有針對性的職業心理輔導。
2.求職傾向
學生對于“選擇什么樣的工作單位”的問答中也反映學生的求職傾向。在單位性質的選擇上,“國有企業、政府機關”仍是學生的首選,而“民營、三資企業、部隊、學校等”屬于次選范圍;對于“收入”要求,55%的學生選擇了“1500—2000元”,這在已給出的選擇項中屬于中等水平,38%的學生選擇“1000—1500元”,其余的學生選擇“1000元以下”、“2000元以上”。
在另一個關于“地區選擇”的問題上,學生選擇在本省省會城市就業的占63.94%,到省外大城市以及“長江三角洲”城市就業的占19.33%,有16.73%的學生選擇在生源地及到云南省扶貧地區就業。這一情況與我們對往屆畢業生的有關調查(選擇到大城市工作的占90%以上,而選擇“到外地、回生源地或者到云南省扶貧地區就業”的很少)相比較,結果表明,目前這批學生的就業期望值在嚴峻的社會就業壓力下,在與社會的需求磨合中不斷進行著調整,對收入的要求也有所降低。盡管就業期望仍較高,但已處于回歸社會客觀現實的過程中,職業追求有所調整,職業目標在不斷修正,較以往有所趨于現實。
(三)影響各專業學生選擇崗位的重要因素
在本次調查中,我們給出了影響學生選擇崗位的l6項因素,結果顯示:第一,大多數學生把“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特長”作為了首選因素,這就提出了一個“學生是否清楚知道自己的能力特長”的問題,這一問題有待學校給予學生一定的支持服務。第二,“追求穩定有保障的工作”、“工作環境舒適”仍然是學生的首要選擇之一,這是當前社會職業人才流動快、職業崗位不穩定的一個社會反映,是學生的一種職業理想追求,但這并不代表學生對人才流動渴望程度的降低。第三,“人際關系良好”也成為首選因素,反映出新時期人們對工作和諧狀態的追求,這正是和諧社會職業崗位要求的體現,是新時期學生們的職業向往的體現。
(四)對學校就業指導工作的期望
對于就業存在的問題,本次調查顯示,“就業市場不規范,憑關系“走后門”等不公平競爭現象嚴重、社會上對人才的需求總量減少、政府、學校、用人單位及學生之間相互溝通不夠”等因素成為了學生的首選因素,而“畢業生的就業期望值過高、擇業過于挑剔、用人單位在畢業生聘用上過于挑剔”成為了第二大因素,“高校的人才培養規格和質量難以滿足社會的需求”則成為學生的共識。這些情況表明,學生的認識較客觀,既看到目前就業問題上面臨的客觀現實,又看到了自身存在的問題,自主性認識有所提高。
二、高職學生職業心理現狀分析
(一)根據調查統計,可以看出高職學生在職業
心理,主要是擇業心理現狀方面與以往學生相比,具有以下新的特征:
1.具有積極樂觀的擇業心態。在調查中發現,盡管學生都承認初次參加招聘會,因沒有單位要自己會有挫折感,但大部分學生仍對前景充滿信心,他們相信一次失敗算不了什么,應該做的是充實自己這一情況大不同于兩年前所作的一次擇業心理調查,當時大部分學生對于這一問題的認識更多回答的是“沮喪”,沒有信心。
2.自我意識水平提高,自我選擇性增強。在本次被調查的學生中,我們發現一個新的特點,學生自我意識的發展已促使他們在關系到自己前途的就業問題上做出獨立的選擇,由兩年前調查“就業中對你影響最大的人”的回答是“父母,再次是朋友”及至本次調查對這一問題的回答是“自己”,而父母、朋友的影響力降到了第二位,這表現出當今時代發展對人的自我意識的提升作用。學生逐漸學會掌控自己,在擇業問題上做自己的主人,試圖依靠自己把握命運,這種獨立意識和自我奮斗的意志是難能可貴的。同時,因為職業的多樣性,也迫使學生進行職業定向的選擇,在辨別中成長,不斷促進自我意識的發展。
3.正在形成的就業觀與社會客觀要求逐漸趨向一致。在當前人一一職匹配的人才市場上,若要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崗位,不僅要具備相應的能力和責任心,還必須具有多次就業的觀念準備,那種僅靠一次就業就解決終身生活問題的情況已很少存在,多次就業、不斷尋找自己正確的社會位置的方式才應該是現代社會人們的就業方式。在本次調查回答“你的擇業觀是什么”時,絕大多數學生選擇了“先就業、后擇業”,一部分學生還選擇了“繼續深造”,表明學生已開始接受市場的配置,具有時代的觀念,不斷學習、努力適應工作已成為學生的共識。 以上新的特征表明,學生的職業心理,主要是擇業心理已有了耘礎性發展,處于健康狀態。這一方面說明學生在不斷地自我成長,另一方面則表明學校已開展的就業指導工作取得了一定的實效,學生對就業市場的適應性在增強。
(二)就業指導工作存在的一些問題:
1.雖然學校對學生職業選擇的指導已起一定的作用,但更多的是基于實踐的經驗積累,缺乏科學理論的計劃性、系統性的指導。面對多樣化的社會和工作崗位,學生面臨著選擇,選擇適合自己的崗位,這是一個職業定向的問題,也體現個人的價值觀,這就需要學校在此方面加強系統規劃,鞏固學生正在形成的積極向上、持續發展的就業觀。
2.高職教育的學生懂得職業生涯規劃是一個重要而且必須掌握如何規劃的問題,調查中反映出學生這方面的具體操作缺乏練習,考試中會回答“什么是職業生涯規劃”,實際中則不會具體操作,這反映出我們教育存在的問題,需要引起從事這方面工作的教育者的思考。
3,學生對自我、對社會的認知上仍需提高。在調查中,對于“選擇崗位的重要影響因素”的回答上,大多數專業的學生們把“充分發展自己的興趣和愛好”排在首位,“人際關系良好”也出現在首選因素中,這說明學生的追求和選擇,關注自己的興趣愛好、關注與周圍人和環境的和諧正在逐漸進入學生思考的范圍,學生在逐漸走向自我意識的成熟。但另一方面,從學生對于“收入”期望值,尤其是“工作環境舒適”因素也列在首位影響因素之中看,證明學生對于就業工作剛起步時的艱辛認識不夠,缺乏吃苦耐勞的精神準備。另外,對于創業成功過程不太了解,只看到成功的結果,沒有意識到成功是一次次失敗的積累過程。這就需要幫助學生了解創業成功的過程,提高學生的認識水平和深度。
4.就業指導工作要加強深度,加大發揮“溝通、架橋”的作用。調查中學生對求職過程中存在問題的認識是較客觀的,并提出了“加強政府、學校、用人單位及學生之間相互溝通,要為用人單位和畢業生之間的雙向選擇搭橋”等良好建議,這就要求學校開展的促使學生積極向上、健康持續發展的就業指導工作要在原有的基礎上加強深度。
三、對學生開展職業生涯規劃及職業心理培養教育的工作對策
以本次所作調查資料為依據,我們對于高職學院的就業指導工作,提出以下幾點實施對策。
(一)加強科學理論的指導,提高學校開展就業指導工作的水平和質量。
以往學校對學生的就業指導工作主要側重于介紹當年國家及地方政府的就業政策、人才招聘會的應聘等活動的參加,而對就業輔導理論的研究學習甚少。我們知道,科學的理論才能正確地指導實踐活動,將會產生較大的積極影響作用。因此,我們認為,為進一步提高就業指導工作的水平和質量,在學校開展職業指導工作時,一定要以科學的理論為指導,開展職業輔導理論的學習和研究。具體措施是:
1.在現有的基于實踐感性指導工作經驗的基礎上,對于從事學生就業輔導工作的教師進行培訓,認真學習“職業選擇匹配理論”、“職業生涯發展理論”、“職業決策理論”等,并逐步掌握進行職業輔導的方法(認知療法、生涯規劃法)等,提高對學生進行就業指導的工作能力。
2.請職業指導專家舉辦講座,向學生介紹相關的理論,讓學生認識職業心理的發展歷程和職業生涯規劃的科學理論,認識個人的興趣、性格、氣質、能力與職業的相關性,從而增強自我認知的主動性和進行生涯規劃的自主性。
3.鼓勵開展理論學習交流和理論指導下的個案研究,以正確的理論指導實踐,不斷反思,不斷摸索,提高就業指導工作的質量和科學性,為促進學生正在形成的正確的就業觀提供理論支持。
(二)以科學發展觀對待學校的就業指導工作,有計劃地建立系統的、立體式的就業指導支持服務體系,把學校的就業指導工作作為從新生入學就開始實施的一個系統性、持續性的重要工程。
過去的學校就業指導工作,主要采取畢業前向學生開展就業宣傳工作、或者是舉辦專題講座,或者是教學計劃中開設就業指導課程等形式,然而這些方式缺乏系統性,呈現的是短期效應,就業指導課程也因考核評價方式的陳舊而成為“走形式”,學生往往在畢業前才開始認識社會職業,才開始被動地建立自己的職業意識,導致就業心理準備不足,使已面臨就業困難壓力的學生社會適應性較差,并帶有一定的盲目性,學校的這種狀況與社會對高職教育學生職業觀的要求存在較大的矛盾。因此,在本次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我們認為,我國的高職教育領域,需要把學校的就業指導工作作為一項重要的系統工程,堅持從新生入學就開始實施長期性、持續性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人學至畢業、就業初期),并確定階段性工作內容(按年級進行),建立起系統的、立體式的縱橫交錯的就業指導服務體系。具體措施為:
縱向上,根據學生心理發展不同的階段特點按年級開展職業生涯規劃的教育。入學第一年,通過與同學、老師等他人的互動活動及其社會實踐活動客觀認識自己,初步解決“我是誰,我想要什么”的問題,并通過社會調查認識社會職業尤其是所學專業對應的職業崗位及其職責要求。這一階段是學生初步進行職業生涯規劃的起點。進入二年級,需要解決的問題是“我能做什么”,學生需要對自己的職業興趣、性格、氣質、能力有一定的認識,并與社會職業的需要相聯系,找出其間的差距,及時調整自己的職業發展策略和擇業心態,修正職業生涯規劃目標,探索職業生涯發展的方向。同時,要進人人才招聘會體驗就業競爭,感受就業壓力,增強緊迫感,從而更加主動地調整自己的生涯規劃策略。進入第三年,學生面臨的現實問題是就業,需要清楚“我怎樣才能找到在社會中的位置”這就需要一方面加強參加人才招聘會的求職應聘能力訓練,另一方面要做更加科學的職業規劃,調整自己的擇業心態,提高應對就業挫折的心理素質,在動態調整中逐步確立自己的職業意向。橫向上,在每一學年定期以職場專題講座、社會實踐調查、座談、走訪、就業成長經歷分享活動(已就業的成功學子返校介紹經驗)、模擬面試演練及生涯心理訓練、與企業面對面活動等職業訓練形式開展對學生的就業指導工作。縱橫交錯的就業指導活動構成了網絡狀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系統,這個系統的內部是動態的,并與外界社會緊密聯系,不斷進行著調整和修正,趨向人一一職匹配的理想目標,學生的職業意識在這一過程中得到發展,職業心理不斷地趨向成熟。
(三)對學生開展個性化的就業輔導支持。
從大的方面看,就業問題主要取決于國家的有關政策、社會對人才的需求量、社會的產業結構等因素,而內在的因素則是學生本人的個性因素,包括一個人的需要、動機、興趣愛好、性格、氣質、能力等。學生求職,這實際是一個職業定向的問題,在其中學生的個性特質是一個很重要的影響因素,這影響到人職匹配的成功率。因此,要讓學生對自己有一個正確的認知,客觀認識自己,選擇適合自己的工作崗位,這就需要學校給予學生這方面的個性化的支持服務。學校應該組織一支由職業指導專家、心理咨詢師及多年從事職業指導咨詢、就業指導教學管理工作的輔導隊伍,有計劃地、系統地開展針對學生個人的職業心理輔導。在專家的指導下科學地開展職業興趣測驗、人格測驗、職業性向測驗和職業能力測驗等,并定期開展職業心理個別咨詢輔導,為學生解決生涯認知、求職擇業等方面的心理煩惱,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職業自我概念,增強人際交往和處世的能力、適應社會職業環境的能力以及職業生涯規劃的主動性和應變性,可以為學生進一步正確認識自己,加強自我認知和職業認知提供有效的支持服務。
(四)重視就業指導課程的質量,改變其評價標準和方式,增強學生參加人才市場競爭的能力,尤其是培養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的自主能力。
一方面要讓教師參加有關的培訓,加強與其他學校進行交流,學習有關指導職業生涯規劃的方法;另一方面,突出學校已開展的就業輔導課程的實踐性特點,改變這一課程的評價標準和教學方法。首先,加強對學生平時的形成性考核;其次,在教學方法上按各個單元進行,并進行實際演練,如簡歷制作、初人職場與職場禮儀訓練;再次,加強對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的操作訓練,把這一教學內容變為一個從學生人學就開始的持續進行的過程,如在第一學年開展生涯規劃,在接下來的各學期在學校專業指導教師提供的支持幫助下不斷進行調整,以提高與社會需要和自我發展相匹配的適應性。
(五)進一步加強與政府部門、用人單位及學生之間的溝通,為用人單位和畢業生之間的“雙向選擇”搭橋,提供學生求職過程中所需要的有關信息,并提高學生通過人才市場這一途徑求職的成功率。具體措施是:
1.進一步加強就業信息網的建設工作,與省、市人才市場保持持續性聯系,及時向學生傳遞用人單位的招聘信息,并公布畢業生信息,充分利用計算機網絡技術為就業指導工作服務。
2.加強與各行業的溝通聯系,了解社會對人才規格的需要,以指導在校生的職業心理的發展和職業生涯規劃方案的調整。
3.定期組織學生參加人才市場招聘會,體驗、感受就業市場的激烈競爭與緊迫感。同時,對學生開展求職技巧的培訓,引導學生學會挖掘職業信息、推銷自己的方法,以提高學生在人才招聘會上成功求職的概率。
隨著就業工作在高職教育中的重要性的日益顯現,學校的就業指導工作也應該更注重實效性和支持服務性。以上對學生職業心理的研究和進行職業生涯規劃的系統性教育措施建議,將有效地引導學生提高主體性意識、自主選擇職業的意識,對于學生職業心理的發展,尤其是對在校生擇業心理的正確引導將會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