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院校中非英語專業英語學習動機
佚名
動機是激勵人們去行動的內部力量,一個人之所以會出現某一行 為,其直接的推動力來自于動機。近年來,高職學院中大學英語的教學 為滿足新時期國家和社會對人才培養的需求,不斷地深化教學改革,對 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非常重視。學生在課堂內外是否都能自主學 習,這與他們的學習動機是分不開的。學習動機是在語言學習諸個因 素中最具能動性的因素。 一、動機的認知理論分析 從20 世紀60 年代后期開始,語言學習動機研究專家Lambert 和 Gardner 等人對學習法語的加拿大學生進行了長達二十年之久的調查 和研究,提出了第二語言學習的社會心理模式和社會教育模式,并在此 基礎上指出:動機可分為兩種基本類型——工具型動機(instrumental motivation),即用語言作為工具達到某個實際目的;和融合型動機(integrative motivation),即了解和融入目的語文化。 外在動機和內在動機是另一個類似的關于動機類型的經典概念, 前者是為了從語言學習活動本身獲得愉快與滿足,后者則將此作為途 徑達到某一目標。 另外,還有人把動機歸納為以下三種:整體動機(global motivation) 、情境動機(situational motivation)和任務動機(task motivation)。第 一種是指學生對英語學習的一般態度;第二種是指學生在不同情景下 有不同的學習動機;第三種是指對某些任務所產生的動機。 總之,從諸多語言研究專家的成果可以看出來,動機是影響外語學 習成效的非常重要的內在因素,“它是僅次于學習能力的最強有力的學 習效果預測因素”[1]。對于外語教師來說,只有了解學生的學習動機才 能采取與之相關的策略。 二、對高職學院非英語專業學生英語學習動機的調查 為了了解當前高職院校中非英語專業學生英語學習的動機,筆者 選定了廣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的非英語專業的8 個班,共240 人作為調 查對象,進行了英語學習動機的調查。學生分別來自于一年級的文秘、 旅游、市場營銷、計算機、機械制造和應用電子6 個專業,文、理科各占 一半。問卷的題目全部是選擇題,以下是對此次調查的統計。 1.目前學好英語是否重要 調查結果顯示,選擇“重要”和“比較重要”的分別達到56.9%和 18.8%,選擇“不在乎”的占24.3%,說明大多數學生希望在大學階段英 語水平有所提高。在接下來的“想學好英語的原因”中的選擇,主要集 中于“英語成績直接關系到是否能獲得獎學金”,和“希望在大學階段通 過英語四、六級考試”。 2.在今后的工作中英語是否重要 根據調查,認為英語在今后工作中很重要和比較重要的分別為 “65.4%”和“18.6%”,4.8%和11.2%的學生選擇“不重要”和“說不清”。 可見大部分學生意識到英語對他們將來的工作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但是這其中,選擇“很重要”的學生基本是文科生。隨著改革開放的不 斷深入,英語水平已成為進入外資、合資甚至很多中資單位的重要條 件,但是這一點確實更加明顯地體現在文科崗位上,因此,他們學習英 語會有更加明確的目的——找工作。這就是“外在動機”的典型表現。 3.學習英語的主要目的 調查表明,58.7%的學生學習英語是為了“通過學校規定的A、B 級 考試”,32.7%的學生是為了“希望通過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或自考等 考試”,選擇“對英語很感興趣”和“其它”的一共才占8.6%。可見,絕大 部分的學生學習英語是為了通過考試。確實,目前社會上出現了一種 空前未有的證書熱,這種學習動機,只能稱之為“工具型動機”或“任務 型動機”。 4.目前的英語課是否讓你感到有興趣 調查結果顯示,52.6%和33.1%的學生分別選擇了“毫無興趣”和 “不太感興趣”,只有14.3%的學生選擇了“有興趣”。在為什么沒有興 趣的原因中,選擇“覺得英語課太難,聽不懂”的占35%,選擇“因為英語 和自己的專業沒什么關系”占了38.9%,而選擇“英語課的內容與實際 生活沒什么關系”的占27.2%,還有8.9%的學生選擇了“因為從小就不 喜歡英語”等等其它原因。 從上述調查結果中,我們可以看出在高職院校非英語專業的學生 中,對待英語學習的動機主要屬于“外在動機”,缺乏“內在動機”,而“內 在動機”才是更能激勵人們去行動的力量。這是有客觀原因的,首先高 職院校的學生大部分在入學時的英語成績就不甚理想,他們在中學時 期的英語基礎不太好,進入大學后更加感到英語課聽不懂,時間長了會 極大地挫傷他們學習英語的熱情。其次,大學英語的學習效果語言應 用能力的提高與社會環境有著必然的聯系。目前,高職院校基本要求 學生要通過英語應用能力等級考試(A、B),同時,社會上對于大學英語 四、六級有很高的認同度,這就使得學生自然產生了“證書動機”,而且 會一定程度上增加他們學習英語的焦慮感,最終形成惡性循環。多年 來,大學英語考證就是一個指揮棒,過分強調語言知識而忽略了綜合應 用能力。老師上課主要講語法詞匯和做練習,學生學習英語也是死讀 書,實際應用能力很差。“語言是社會交際需要和實踐的產物。語言在 交際中才有生命。人們在使用語言過程中才真正學會實用語言。”[2] 因 此,這種以提高考證過級率為目的的課堂教學自然讓學生感到枯燥乏 味,沒有興趣。 三、對激發學生內在動機,提高大學英語教學效果的啟示 如果英語學習者僅僅因為某些外在因素,而“被迫”學習英語,比如 考證、獲得獎學金等等,那么一旦他們通過了考試,或者獲得了獎學金, 便很有可能終止學習。這些學習者中間不乏高分者,但是高分往往并 不表明他們有較高的語言水平。更有甚者,由于學習者背負著如上的 一些外在動機,他們對英語本身不感興趣,結果越來越反感,成績反而 得不到提高的也大有人在。而當學習者對目的語國家的人民和文化感 興趣,想與目的語本族人民進行交際和交流時,這個學習者就擁有了學 習外語的內在動機。這時,他們對其從事的學習活動本身就很感興趣, 學習外語會給他們帶來滿足感,而不再是一種負擔。當然,我們對一個 事物從最初的不感興趣到最后慢慢培養出興趣,也十分常見,對待學習 動機亦是如此。作為英語教師,如何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內在動機,如 何促進學生的外在動機向內在動機轉變,是十分值得探究的課題。 1.創造有利于英語學習的氛圍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個人的學習動力是社會文化因素作用的結 果。”[3]目前,用人單位和有關部門將四、六級證書和過關率作為評判畢 業生水平和學校教學質量的依據等片面做法,使得很多大學一直采用 應試教育方法,學生們的交際型學習動機幾乎無存。這些現象都因為 “過分看重外語學習過程中可以量化的指標,忽視了交際得體或有效與 否無法簡單量化的事實”[4]。所以,削弱各種英語能力考試,可以幫助 學生按照他們的需求和興趣加強自主學習能力以激發各自的語言發展 能力。如果從改革考試制度及其他評價體系入手,使目標管理與過程 管理相結合,就會創造出有利于外語運用能力發展的社會環境。 2.改進英語教學方法 語言教育不應僅局限于語言本身教學,而應注重學習技能、策略和 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學會學習,教師要做到由知識的傳授者轉 向學習的參與者和指導者,課堂中的管理者和監控者,創設“以學生為 中心”的教學模式,讓學生主動接受信息,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從而 激發內在學習動機。 另外,學生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出現錯誤是難免的,在教學過程中 教師采用正確的態度對待學生在語言中出現的錯誤非常重要,可能會 對學生的學習動機和積極性產生巨大的影響。Chambers 認為,學生最 重要的是對于他們成績的肯定、獎賞及鼓勵。[5]通過肯定學生的語言表 達欲望,評價學生的語言表達優勢,再進而指出可改進的地方,使得學 生在英語學習中獲得成就感,以此來培養學生的內在學習動機。 結語 研究表明,動機,尤其是內在動機在非英語專業學生的英語學習過 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作為英語老師,要積極探索激發學生英 語學習動機的途徑和策略,使得學生真正獲得學習英語語言的興趣和 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