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析國際化人才培養目標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構建
王博
論文摘要:以語言習得研究成果為基礎,探討了以培養國際化人才為目標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構建。指出“大學英語”教學的定位不只是培養大學生的基礎語言技能,而且要重視培養大學生的國際化視野、跨文化交際能力和人文精神,為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服務。
論文關鍵詞:國際化人才;大學英語;語言技能;跨文化交際
隨著高等教育國際化進程的加快,培養國際化人才已經越來越成為世界各國大學教育的主要目標。作為國際性的交流工具,英語的重要性日益凸顯,社會對于大學生英語水平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因此,如何適應這種教育發展的新形勢,改變傳統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模式,給“大學英語”教學重新定位,已成為目前大學英語教育界亟待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一、“大學英語”教育的重新定位
由于我國的英語教育政策缺乏明確性、一貫性和系統性,近半個世紀以來,“大學英語”教學目標一直定位在基礎英語,教學重點放在基本語言技能的培養上。盡管也進行過“大學英語”分級和分課型(視聽說和讀寫譯)的教學改革,使學生們的聽說能力得到了加強,同時照顧到了英語基礎不同的學生的具體英語學習需求。但是,“大學英語”教學隱藏的致命弱點沒有得到克服。“大學英語”課程設置單一(只有“大學英語”視聽說和讀寫譯兩門課程),教師的教學觀念陳舊,依然在關于聽、說、讀、寫、譯究竟哪個更重要的爭論中糾纏,人為地割裂了語言的整體性。
這種一成不變的基礎英語定位使大學英語教育和中學沒有太大的區別,低水平的重復勞動在教材建設、課程設置、教育過程等各個層面都存在,教育資源浪費嚴重。在這種定位的基礎上,學生學習的目的只是為了應付各種級別的英語考試,考試過后就沒有了進一步學習的動力。教師的教學方法依然是傳統的語法、翻譯法,課堂上仍然以教師講解為主,內容主要是對語法、詞匯等的仔細分析,很少注重語用教學,大學生在校時英語口語和寫作成績都相當好,但因為不具備專業英文的閱讀和寫作能力而無法滿足具體的工作需求。在2009年大連的國家IT人才招聘大會上,戴爾、惠普、華為等200多家企業提供了5000多個需求職位,但是在2萬余人的應聘者中,有60%的人因尚未具備專業英文的閱讀和寫作能力而落選,其英語水平與職位所需要的英語能力相差甚遠。這種英語語言能力培養和社會需求的脫節成為制約國際化人才發展的瓶頸。
我國《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國際化”應該是今后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門決定高校投入與績效評估的一個重要指標。這一規劃也為我國“大學英語”教學的目標和定位確立了方向。“大學英語”不再只是一門普通課程,作為跨文化交流工具的特殊本質特征使它應該與一個國家的發展戰略、高等教育國際化、高校本身的定位以及人才培養目標緊密結合在一起。大學英語教育應該從基礎英語技能培養逐漸轉到專業英語技能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上來,不僅要培養大學生一般的英語聽說讀寫能力,還要培養與專業崗位有關的外語工作能力。要幫助學生學習相關專業的基礎知識,閱讀英文原版的專業書籍、用英語撰寫專業論文、用英語與國際同行進行口頭和書面交流,提高專業英語應用能力,為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通曉國際規則的國際化人才服務。
二、“大學英語”教學模式構建
1.教學理念
新世紀以來,世界已進入全球化和信息化時代。在這個大環境下,大學英語教育要“以面向國際和跨文化的理念為中心”,著力拓寬學習者的國際視野,增強其跨文化溝通能力。英語不能只單純作為一種思想交流工具,而且要作為“文化的載體,它有承載、傳承、建構特定文化的功能”與機制,語言學習的過程實際上也就是一種文化學習的過程。學習一種語言必然要學習這種語言所代表的文化,具有跨文化的意識和行為。正如胡文仲所指出的:“學習外語不僅僅是掌握語言的過程,也是接觸和認識另一種文化的過程。”
國際化人才應具備以下素質:具有寬廣的國際化視野和強烈的創新意識;熟悉掌握本專業的國際化知識和多語種表達能力;熟悉掌握國際慣例,對國際法、國際貿易、國際金融、知識產權等都有較深的領會;較強的跨文化溝通和整合能力;在國際舞臺上獨立活動的能力;較強的運用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具備較高的政治思想素質和健康的心理素質,能經受多元文化的沖擊,在做國際人的同時不至于喪失中華民族的人格和國格。因此在英語教育過程中必須牢固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觀念,變應試教育為素質教育,接受式教育為啟發式教育,專才教育為通才教育。由于語言與文化和思維不可分割,英語課不能只作為一門純語言知識技能課,而且是一門學生學習文化知識、開發思維能力、培養人格個性包括人文精神的通識課程。教學理念應以知識為主,通過知識學語言,熟悉異域文化背景、風俗習慣、專業知識,使語言學習更加接近自然習得狀態。要強調“文以載道”,在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同時,還要培養他們的文化鑒別能力和思辨力,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取向,這樣才不至于在國際化的大環境中迷失方向,做出有損國格和人格的行為。
2.教學方法
“根據相關教育學與心理學理論,如皮亞杰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奧蘇貝爾的認知同化學習理論、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布魯納的認知結構學習理論等,以及Krashen的輸入論、Oxford的語言學習策略論、Reid的知覺學習風格論、Vygosky 的最近發展區、Swain的輸出論等,外語教學中可以采取協作探究式、互動反饋式、意義學習式、學習風格/學習策略調整式等具體教學模式。”
因此,英語課堂教學應改變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以知識輸入為中心的教學方法,切實做到以學生為中心,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提高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重視培養學生的知識輸出能力。教師應盡量減少講課時間,增加學生自學、討論、研究時間,教學內容要融入各種課堂活動中,靈活運用討論、案例、問題、活動、游戲等教學法,調動學生學習和思維的積極性,使學生有獨立思考和發揮創造才能的機會。在教學過程中,要采用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充分調動和發揮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鼓勵學生勇敢大膽地提出對于問題的獨到見解,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教學教材方面,教師不僅要認真挖掘教材的文化內容,還要通過其他渠道開發與語言對象國有關的文化知識,要注意開發與語言對象國的生活習慣、行為準則、思維方式、語言習慣、價值觀念等有關的交際文化。教學中可以給學生提供來源廣泛的各種信息,具體包括所需國家的政治、經濟、國際關系等跨學科性內容,以紙質資源、音像材料、網絡平臺、語料庫等形式呈現,這樣可以拓展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的語言綜合應用能力。還可以結合教材的內容,給學生布置某一專題,讓學生充分利用多方資源獨自探索、研究,教師只是在適當的時間予以指導,這樣可以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聯想創造能力、持續鉆研和終身學習能力。
語言的學習不能只局限于課內,還要注重課外活動的開發,作為課堂教學的實踐和知識的延伸,活動可以在校內和校際之間進行,目的是促進學生能夠大面積參與,為學生提供更多使用英語的環境,實踐和拓展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和技巧。如開展英語角,組織學生觀看英語電視新聞,創辦英語廣播電臺、英文期刊,組織英語專項比賽(詞匯、聽力、演講、寫作、小品等)和大學生英語競賽等。活動還可以跨越國界,讓中外學生共同組織夏令營,在系列特色運動中體驗異國文化特點,鍛煉跨文化交際能力。還可以利用互聯網的便利,開展國際合作教學、國際教室,網絡虛擬社區,定期組織不同國度的學生進行交流,為大學生提供國際化經驗,同時提高他們的語言應用能力,增進對不同文化之間差異的關注和理解,便于更好地與國際人士溝通和交流。
3.課程設置
2001年,教育部發文提出“本科教育要創造條件使用英語等外語進行公共課和專業課教學。力爭三年內,外語教學課程達到所開課程的5%~10%”。為適應教育國際化的進程,爭取國際留學生資源,教育部從2009年起開始在我國高校大力推行全英語課程。復旦大學在2009~2010學年的第二學期就開設了101門全英授課的專業課程。為了應對這種全英語專業課程,學生需要一門銜接性的課程。這一項任務完全可以由“大學英語”課程來承擔。而且,隨著高中新課改在全國20多個省的施行,我國有相當一部分中學畢業生已經具有相當于大學英語四級的水平。因此,“大學英語”課程設置如果還是以基礎的語言技能培訓為中心的話,就不能適應現代大學生的英語水平和國際化人才培養的需求。根據這種教育的新形勢,“大學英語”應該構建技能本位課程和內容依托課程相融合的多層次、立體化的課程體系。
(1)開設語言技能課程,包括“高級聽力”、“高級口語”、“高級閱讀”、“高級寫作”和“高級翻譯”。高級聽力課以BBC、VOA、CNN、CCTV-9和西方電影作為素材,使學生接觸到最真實的語言材料,以培養高超的聽力技能;高級口語課培養學生公共演講、商務演講、學術演講、演說與辯論的能力,為學生以后從事國際性的學術和商業活動奠定基礎;高級閱讀課程培養學生閱讀英文原版小說和報刊的能力,鍛煉學生的快速閱讀能力,培養學生高效獲取英語信息的能力;高級寫作課程培養學生的應用文寫作、論文寫作、創意寫作能力;高級翻譯課程包括科技英語或專業英語翻譯。
(2)開設內容依托課程,包括“科技英語”、“工程英語”、“商貿英語”、“軟件英語”、“法律英語”等課程。幫助學生熟悉相關專業的詞匯特點、句法結構和篇章特征,為學生進一步學習相關專業的全英課程打下堅實的基礎。
(3)開設人文社科基礎課程和系列講座。通過中西文化的比較學習,使學生了解西方國家的自然及人文地理、社會、歷史和文化,具有國際思維和世界眼光,通過學習“中華文化”課程,讓學生學習中華文化的英語表達,使中國學生能用外語向世界講述中國的本土文化,在廣采博收各國優秀文化的同時,傳承發展中國先進文化,在世界多元文化格局中聽到來自中國的聲音。
三、結語
在大學教育國際化的大背景下,“大學英語”不再只是一門基礎語言技能課,它的教育教學目標是服務于各個專業的國際化人才培養;大學英語教師不僅僅完成基礎性教學任務,還可以主動參與各個專業的國際化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大學生在大學階段的英語學習目標不僅僅是為了通過英語四、六級考試,而且要能在跨文化的環境中有效而快樂地學習,掌握外語的各種技能,鍛煉外語交際的各種技巧,培養國際視野和人文精神,最終成長為具有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國際化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