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反思“班中班”模式下的高中英語教學
李瑞香 趙慶金
這學期我校全面推行教學改革,實行“班中班”教學模式。“班中班”就是把一個班級分成幾個小班,每班確定自己的班長和“班主任”,班級有一個全面負責的班主任,然后讓其他的任課老師分別擔任每個小班的“班主任”,負責各自小班的學習以及日常管理工作。各小班可以自己命名也可以在“班主任”的幫助下確定小班的名字。每周評出優秀的小班給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質獎勵;到學期末時要進行綜合評價,評出優秀的小班,無論是級部還是學校都要給予獎勵。這大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尤其是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學習的熱情被充分調動了起來。我校的學生英語基礎相對比較薄弱,有一部分學生甚至喪失了學習熱情,信心嚴重不足。在“班中班”教學模式下,班中學習成績好的學生和學習有困難的學生互相幫助,各學科平均分配,學習優越的學生幫扶學習困難的學生,共同進步,這就是“班中班”所倡導的精神。而在實際的運用中,效果是顯著的,尤其是學習有困難的學生,他們的進步令人驚喜,表現得非常活躍,各方面的表現都和以前判若兩人。
我所任教的學科是英語,在我們學校的生源中這是一門弱科。我們學校的英語老師往往從新生一入校就調動學生的英語學習積極性,但對部分學生來說作用不令人滿意。自從實行“班中班”以后,這部分學生的表現與以往大大不同了,學習英語的熱情被充分地調動了起來,學習成績明顯提高。但在教學的過程中我也發現了不少的問題需要改進,下面這些就是我的教學反思,要努力克服低效行為,打造高效課堂。
一、課堂的容量有待提高
高中英語教學的任務相對較多,每堂課的任務都很緊,尤其是高三的復習階段,課堂的容量是很大的。而“班中班”教學需要小班內活動,討論和互幫互助是必需的環節,學習好的學生要幫助學習有困難的學生,這樣就要消耗課堂的很大一部分時間,導致課堂任務有時會完不成,課堂的容量偏小。針對這個問題,我認為解決的辦法是老師必須課前精心備課,精編學案,給學生明確學習任務:哪些是課堂上必須解決的,哪些是可以放到課后讓學生自己解決的。尤其是高三的英語課堂一定要精選具有代表性的例題,這樣既完成了教學任務又打造了高效課堂。
二、追求形式的熱鬧而忽略了課堂實效性
認識上有誤區:認為課堂“動”起來了,學生“站”起來了,就是“班中班”教學,課堂表面不再是以前的滿堂灌了,而是 “活”的課堂。
教師對學生合作小組缺乏有效的搭配和必要的職責分工,對合作探究的內容缺乏精心策劃,對合作的情景缺乏有效的創設和渲染,對合作的評價往往側重個人。一堂課下來,學生真正學到了什么呢?學生除了“鬧過”、“喊過”,真正收獲、積累、感悟的東西又有多少?這都是值得改進的地方。 追求課堂教學手段的多變,一堂課,有的教師又是用多媒體,又是用幻燈機,忙個不停,而學生則是玩個不息,課堂看似熱熱鬧鬧,學生實際上是一無所獲。
三、取消打分的做法,讓學生養成自覺學習的習慣
在教學的過程中我發現部分學生存在這樣的問題:因為班級會給優秀的小班一定的物質獎勵,那么獎勵的依據就是看小班的積分。我上課時如果學生回答對了問題就給記相應的分數,因為這個時候學生表現得非常活躍,能夠積極地回答問題,這樣就可以給自己的小班加分。但是我有時會有意識地不打分,有部分學生就表現得與先前不同了,回答問題也不活躍了,給我的感覺這部分學生就是為了積分和物質獎勵而學習,而不是真正對學習感興趣。針對這種現象,我認為應該培養學生正確的學習觀,讓他們從內心深處覺得我應該認真學習,培養自己各方面的素質,將來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具體的做法就是多找這些學生談談心,跟他們多交流,多溝通,關心他們內心的想法,多鼓勵少批評,讓他們覺得老師是愛他們的,從而樹立自信心并對學習產生興趣。
四、合理地分配任務
“班中班”的課堂教學往往要給各小班分配任務,讓小班內的成員協作完成。但有時候會存在這樣的問題,有時任務比較多,老師就會把任務分割給各個小班。比如說這節課要解決六篇閱讀理解,就分別分給六個小班,因此出現了這種現象:每個小班只管自己的任務而忽略了其他的學習任務,這樣就造成了學習任務的缺失,課堂的任務表面完成了而實際沒有。解決這個問題的做法是讓學生提前預習上課的內容,當在課堂上其他小班解說自己分配的題目時,其他小班可以提出相關的問題以及細節讓該小班的成員回答;或者老師可以采取抽查的辦法,就某一個問題提問其他小班,看看他們對除了自己小班分配的問題以外的其他問題預習了沒有。這樣就可以保證學生把課堂上要解決的學習任務都預習到。
五、問題的泛化和隨意性
一個問題是教師設置問題的淺層化,現在有時給出的問題,沒有什么深度,一看就明白,根本就沒有探究的必要;另一問題就是探究討論的時間太短,學生的討論才剛剛展開幾分鐘,教師一擊掌,討論戛然而止,有的學生還沒明白過來,教師就自己解決。這都是一種形式與花樣,是缺乏實質性的合作探究。事實上,缺少知識作定向、引導的探究,往往是難以給學生帶來成就感和勝任感的無效探究,只能激發探究的“有趣”而不能激發探究的“志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