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高職英語專業翻譯課程考試模式改革之管見
安云翔
[論文關鍵詞]高職英語 翻譯課程 培養目標 改革考試模式
[論文摘要]現今的高職英語專業翻譯課程考試,大多數仍采用過去傳統考試模式,以期末考試“一卷定終身”,不能體現高職特點,與培養實用型英語人才的目標和教學要求相脫節,不能滿足當今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因此,樹立以“能力測試”為中心的現代考試理念,改革現行翻譯課程的考試模式勢在必行。
一、翻譯課程的傳統考試模式與存在的問題
1.考試次數少,形式單一。翻譯課程的考試形式與其它許多課程一樣,每個學期末只組織一次,采用閉卷形式。由于考試次數少,平時又常疏忽對學生學習狀況的跟蹤管理,一學期的內容拉的戰線過長,致使學生不能把整個一學期的翻譯理論與實踐在頭腦中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加之100分鐘考試,每個學生答題的偶然性,所擬試題的隨意性等因素的影響,通過一次考試,欲達到較客觀地、如實地、全面地反映學生實際運用語言能力的概率會很低。而考試形式單一的弊端是,由于學生思維、理解、記憶等能力的差異,在某種程度上難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會阻礙某些學生個性潛能的發揮,限制某些學生創造能力的拓展。
2.命題內容過于程式化。在翻譯課程的傳統考試中,一般都采用“3+2”的命題模式,即三個客觀試題加兩個主觀試題。這種過于程式化的命題模式看似結構合理,實則與高職英語專業的培養目標和教學要求相距甚遠。從內容上看,三個客觀試題(譯文填空、譯文改錯、譯文選擇)只注重翻譯理論和翻譯技巧的機械性記憶和簡單運用,而對靈活多樣的實用性翻譯技巧側重不夠;兩個主觀試題(英語譯成漢語的短文翻譯、漢語譯成英語的短文翻譯)的目的是檢驗學生的翻譯能力。但由于采用限時的閉卷形式,加之又受到兩道主觀試題本身內容和形式的局限,學生的思路受到束縛,特長得不到發揮,更不能體現其創造性,造成多數學生只能靠上下文做理解性的翻譯,很少有人能按照“忠實、通順”的翻譯標準,在兩種語言風格與習慣上斟酌求精。從分數分配上看,三個客觀試題占65%或70%,而兩個主觀試題只占35%或30%。這樣的分數分配,容易造成多數學生為了保住及格,把精力和時間都花在相對主觀試題容易答的三個客觀試題上,而對兩個主觀試題,尤其是漢譯英只是敷衍了事。這種現狀也會導致學生平時不用功,期末考試靠突擊,雖然也能讓多數學生及格,但考試沒有對學生形成外部壓力和內在的激勵作用。
3.信息反饋與教學脫節。在翻譯課程的傳統考試中,由于考試是集中在學期末,盡管教師對學生的期末考試試卷做了分析,也發現了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但由于通過考試發現的問題是在一個學期課程結束之后,加之平時教師對學生存在的各種問題又知之甚少,而這些問題又不能得到及時解決,而失去了分析總結試卷的意義,結果造成信息反饋與教學相脫節。
二、翻譯課程考試模式的思考與改革
1.改革傳統考試模式,樹立“能力測試”為中心的現代考試理念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中國人同全世界各國人民在經濟、政治、文化等領域的廣泛融合,人才市場對實用型英語人才的需求正與日俱增。而培養出與之相適應的人才,高職院校肩負著責無旁貸的使命。
所謂實用型即具有實效性、實用性。從翻譯課程的培養目標而言,就是要使學生畢業后從事外語工作時,能應對多變的社會需要。一方面,學會如報告、廣告、產品推廣介紹、產品說明書、電子郵件、業務往來信函、應解聘書等各種文體的英漢互譯。另一方面,又能應對日常工作中的口語交流。從這一點上說,翻譯課程必須兼顧聽、說、寫的訓練,從而滿足社會活動中具有中等層次實用型而非高等層次研究型人才的需求。而現實的高職院校教學,大多數仍在沿用本科院校過去的授課—練習—考試和以教師為中心的“一個老三段和一個中心”。尤其是高職院校的期末考試,學校搞得壁壘森嚴,從管理層到普通教師都是“老內行”,考學生得心應手,而學生應考手忙腳亂。
學校的教育者都沒認真反思,期末考試大家辛苦了一陣,卻幫了今日教育的倒忙。把考試分數作為衡量學生學習優劣的唯一標準,這種觀念已經陳舊得再也不能陳舊啦。對教育者而言,現在亟須從根深蒂固的傳統考試模式中解脫出來,擯棄與時代要求相悖的考試觀,取而代之的是以“能力測試”為中心的現代考試理念。把考試當作實現培養目標的一種有效手段。
2.結合高職英語專業培養目標,建立科學的滿足現代社會對人才需求的現代考試模式
第一,建立“三結合”考試模式,實行全面考核。筆者所說的“三結合”的考試模式是:(1)實行平時、期中、期末考試相結合。這一結合要側重平時多種方式的考試,加大課外作業和課外作業指導的比重,隨時了解、掌握每個學生的學習動態,以便施以有針對性的有效指導。(2)實行口語、筆譯考試相結合。這一結合要側重多種形式的會話訓練,加大聽、說活動的比重,使學生在學校期間就可以完成從一般簡單會話到就工作相關內容進行正常交際的跨躍。(3)實行開卷、閉卷考試相結合。這一結合要側重以多個時間段的開卷考試,可在教師指導下,用不同時間(主要是課外時間)按要求完成。
第二,擴大命題內涵、突出高職實踐技能的考試。教師在命題過程中,要充分體現翻譯是實踐課不是理論課這一原則。不要依賴教材,力爭使試題內容和范圍更貼近于社會實際。同時,規定有必答題和選答題,難易程度搭配,增加主觀試題數量,并在試題分數和時間分配上也要向主觀試題傾斜,提高主觀試題在總體成績中的比例。筆者建議,主觀試題的分數與時間分配應控制在65%~70%或以上,以此突出實踐技能的考試。
第三,強化信息反饋,改進課堂教學。考試實際上是對教學的檢驗。學生考試的信息反饋與改進教學是教學過程中相互依存的兩個方面,信息反饋是改進教學的依據。通過信息反饋,教師會真正地了解學生,了解他們的學習習慣,學習困難,了解他們通過何種途徑來提高自己的實用技能,從而及時有效地調整教學計劃,改進課堂教學內容和方法,引導學生走向學習英語的良性循環。所以,筆者認為:(1)每學期至少要在“三結合”的考試中獲取三次信息反饋,這樣會隨時對本學期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進行有針對性地調整。(2)改變那種在課堂教學中先講后考的老套路。可根據學生的實際能力嘗試先考試后講授的辦法,把學生在考試(指用“三結合”的考試模式)中普遍出現的問題進行全面地歸納、分析、總結,并把這些反饋總結材料作為備課內容,從而帶來課堂教學和提高學生實用能力雙贏的新局面。
[1]劉建寧.論體現學生主體的英語教學.高師英語教學與研究,2003.
[2]劉潤清,戴曼純.中國高校外語教學改革現狀與發展策略研究.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3.
[3]普通高等專科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4]李庭薌.英語教學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83.
[5]王菊泉.呂叔湘先生對我國語言對比研究的貢獻.外語教學與研究,2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