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基于問題的學習”在中醫英語課程教學中的應用方法
唐路
現代社會中,中醫逐漸得到世界認可,走向國際舞臺。然而,傳統中醫的文化與理論體系全然不同于現代醫學。要深入挖掘中醫的內涵,不斷擴大其在世界醫學界的影響力,中醫英語翻譯已成為必需的途徑。 隨著中醫英語翻譯研究的發展,中醫英語相關課程已納入高校中醫類及語言類專業的課程設置。本文以我校語言類專業英語專業學生為例,研究如何在中醫英語課程中應用“基于問題的學習”(Problem-based Learning,PBL)的教學模式,探討運用該模式優化中醫英語課程的可行性及意義,為尋求更適合中醫英語教育的教學模式提供理論和實踐基礎。 一、“基于問題的學習”(Problem-based Learning,PBL) 雖然我國英語語言教學不斷進行改革,但相對而言,仍主要局限于增加學生詞匯量、鞏固基礎語法、加強基本技能訓練、推行單純理論學習的階段。[1] PBL源于20世紀50年代的國外醫學教育,后來擴展到多所教育學院、商學院、工程學院的教學改革中。PBL建立學習小組,由教師提供學習資源和方法的適當指導,讓學生解決擬真情景中的問題。PBL與傳統教學即以授課為基礎的學習(Lecture-based Learning,LBL)相比,有許多新特點,如強調以問題為中心,多種學習途徑相整合等,能明顯提高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力,學習中變被動為主動,提高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其語言表達、計算機應用、資料檢索能力。[2]目前,PBL在多個學科領域的教學中均有應用。而在中醫英語課程中的應用,由于中醫英語翻譯本身發展相對其它醫學相關學科較晚,故在教學層面開展中醫英語課程其實還有局限,且教學方法單一。隨著中醫的國際化發展,理應逐步完善中醫英語課程的教學。 二、PBL教學在中醫英語課程的應用 在英語專業學生的課程設置中加入中醫英語課程,是對該專業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拓展與延伸。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英語專業的學生具備一些中醫基礎知識,培養其閱讀中醫相關中英文文獻的能力,更著重于其運用專業英語進行中醫翻譯與交流的能力。然而,中醫英語雖屬英語范疇,但其本身已跨越了單純英語翻譯的領域,延伸到中醫專業知識領域。故在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教師的教學方法和水平至關重要。 1. 教學實施過程 選取我校英語專業大三54名學生為授課對象。此時學生語言運用能力較全面,對英語各項基本技能能夠較熟練地應用。在PBL教學前,先進行LBL教學,即采用傳統講授教學授以中醫基礎理論知識,為實施PBL教學打下基礎。 進行PBL教學時,按照平均每組5人將學生分成學習小組。每次授課提前發放討論資料,各組學生針對資料分析、整理、提出中醫英語學習中可能的問題假設,形成討論提綱并制作幻燈片。授課當日各小組集中討論,1名學生作中心發言。在最后的討論中,學生針對內容的重難點作課程總結,以書面形式整理上交教師。[3] 2. 評價體系 包括問卷調查和綜合成績評定。設計調查問卷以初步了解PBL在優化英語專業中醫英語課方面發揮的作用,反映學生對該模式的意見和看法。綜合成績包括:①統一命題考試,即學期末進行試卷考試,占綜合成績70%;②平時課堂表現,包括PBL討論發言、PPT制作(問題提綱及解決辦法)、中醫病例英譯等,占綜合成績30%。 2. 綜合成績分析 經統計,綜合成績90分以上(優秀)的學生為1.85%;80分以上(良好)的為20.37%;60分以上(合格)的為77.78%。 從成績來說,達到良好以上的學生僅約1/5,不算十分理想。這體現出一個矛盾,即一方面學生認可PBL,也覺得從中受益,但另一方面卻又對該門課程缺乏足夠興趣,感到所學非用。對此,應適當調整課程設置,如增加學生的中醫基礎課程。此外,在學生的培養方向或將來的就業方向上予以適當引導,使之正確認識該門課程的設置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