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對高校體育教育課程改革的初探
王萍 金慧俠
論文關鍵詞:課程改革課程實施體育教師體育理論
論文摘要:本文通過對高校體育教育課程改革的一些情況分析,在課程理論與課程實踐兩方面,從“全民健身”與“終身體育”的角度出發。提出要重視體育理論教學,重視改革傳統的教學內容,重視提高教師的業務水平,以適應教學改革發展的需求,從而使體育教師明確自己在課程改革和課程實施中應該扮演的角色,多方面就課程改革與課程實施進行全方位的討論。
前言
體育教學是高校教學重要的組成部分。隨著高校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體育教學作為教學改革內容之一,也日益被人重視。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科學的發展,同時也受市場經濟的影響,人們的觀念在不斷地更新、轉變。在以往體育教學中,教學改革思想相對于現代性強調的是統一性本質性和封閉性。而現代教學思想提出的是差異性,多元性以及去中心的邊緣性、創造性和開放性。但是從社會發展角度來看,這些改革只是一個起步,還需不斷深入。特別是長期以來老的教學模式、方法、觀念在人們的腦海里根深蒂固,要加快改革的步伐,要適應社會的發展,關鍵是要樹立新的教學觀念,在課程設計上要形成4R課程標準,即4個準則:豐富性{Richness}回歸性(Recursjons)關聯性(Relulions)和嚴密性(Rigor)。他可以是現代體育改革的代名詞。為此,本人想借此談談自己的幾點看法:
1.要重視體育課程理論教學
理論是實踐的歸納和總結,反過來又對實踐起著指導作用。因此,無論是社會生產還是教學實踐,都離不開理論知識的指導。同樣,體育課的教學也是如此。過去,我們在體育教學中對理論重視不夠只是把它作為每個學期開始是的開場白,提提要求、講講任務、談談體育新聞——這樣與就被人誤解為:體育課教學只是動動手、踢踢腿、沒有什么理論可言。所以體育也就容易同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等詞畫上等號,而常被人掛在嘴邊。加之,體育理論課在少數人心中從未很好地重視,因此常常覺得可有可無。是不是體育教學真的用不著理論知識了呢?回答是否定的。體育教學不僅要有理論課,而且理論內容十分豐富,所涉及的范圍很廣。就體育本身來講,它的起源和發展,都修要有記載和總結。無論是運動項目,還是運動競技,都要給后人留下技術和經驗,使后人得以學習,借鑒、發展。體育教學,體育鍛煉,體育競賽都需要掌握科學方法和手段,都需要一定的理論來指導。如:運動生理學、運動生物力學、運動解剖學等等。用他們來輔助指導鍛煉,使鍛煉效果更好,更快,更有效,是運動成績不斷發展和提高。就體育項目本身來講,它的起源、發展、技術,裁判法及訓練方法等;就鍛煉對人體的體質影響來講什么樣身體素質的人,能承受多大的運動量,運動中的血糖的變化,氣體交換情況,能量的儲備與消耗,運動對人的心肺功能的影響等。以上這些都離不開前人長期實踐與研究、總結而成的理論。理論來源于實踐,但是實踐教學中教材里面或多或少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是指導學生的時間不夠縝密,對學生今后自我鍛煉的指導性不夠強。除此之外還應該通過介紹一些運動損傷的防治與處理方法。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在鍛煉中遇到的一些運動損傷現象分別進行講解。通過這樣的講授,不但能幫助學生在運動中了解一些實際問題的解決方法,也能使學生探索運動中更多的現象和問題以及解決方法。提高他們的運動興趣。從而調動學生運動的自覺性,真正達到鍛煉身體,增強體質的目的。
2.要重視改革傳統的教學內容
我們通過問卷調查了解到,大學生有相當大一部分在處、高中階段幾乎沒有正規的上過體育課。如果上也有達標,跑步,自由活動等傳統的教學內容和方法。因此對學生上課所開設的教學內容是滿足學生需求成為改革的突破口。我們應該根據大學生體質特點和需求,選擇合適的上課模式,而專項選修課,就區別于中學的上課模式。我們可以把學生選擇人數集中的項目,把如太極拳、游泳等這種以終身體育為概念項目定位終身必修課。體育教學的內容與組合是體育教育中重要問題之一,內容多與少難與易,前與后的匹配與組合要根據那些項目中最有用途,最有價值的部分和知識而定。根據問卷調查發現選擇比較集中、人數較多的項目有:籃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跆拳道、游泳等。而我們過去上課比較傳統且內容安排較多的,田徑、體操幾乎無人問津。另外對于很多運動項目選擇,學生也會出現誤區人云亦云。有些項目他們不了解并不一定說明他們不喜歡或是不適合他們,而是由于地域和落后的原因導致他們對有些項目的無知和誤解,這都有待于我們教師的引導和傳授。讓他們真正的從形式到內容上了解所開設的運動項目,從而使教學內容多樣化和個性化。未來的體育教學內容將從“以運動技術為中心”和“以體育方法、體育運動、體育活動為中心”轉移。但這并不意味著對運動技術教學的否定。不過,具體的教學內容將根據社會體育的發展、學生個體的需求,及學校的教學條件進行調查。非競技運動項目、娛樂體育項目的內容加大。同時對教材選擇是在有利于學生身體生長、發育、全面提高素質的前提下進行。但還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根據社會的實際情況與需求選擇教學內容。使學生在校期間,所學知識畢業后能夠運用。這樣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安排一些不受空間、時間、器材等客觀條件限制,又能被學生容易掌握和接受的。達到終身受益的教學內容如:太極拳,游泳等。
要以充分提高學生心理健康為原則選擇教學內容。教學內容的選擇要能滿足學生的需要,使他們在運動中發揮自身的價值和成功的體驗。如羽毛球、跆拳道。
要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充實教學內容,在體育教學重要根據實際教學狀況,充分利用多媒體等現代化教學手段,輔助教學內容。從感性認識上培養學生興趣。充分體現科學服務,教學促進科技發展原則。
3.重視提高教師業務水平
實施素質教育,教師是關鍵因素。在其他學科中,隨著學科內容更新發展,從師資門學科的教師都要進修和培訓,從而學習一些此門學科理論和最前沿的知識以及此學科的最新動態。然而體育教師卻很少有機會充電,長此以往必然導致體育教育停滯不前落后于現實。因此提高體育教師任務水平,使他們不斷充實完善自己的理論水平成為當重之重。體育教師具有雙重角色:即使國家教育方針的執行者和貫徹著。其次體育教師首先是教育工作者然后才是體育工作者,先是教師后為體育教師。從教學過程分析體育教師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幫助者又是學生學習榜樣是學生的一種客體。所以體育教師同時具備主體、客體雙重身份。從社會需求分析體育教師將逐漸擺脫單一學科的局面,走向既有校內工作,又有社會任務。如擔任社會體育輔導員,擔任體育俱樂部教練員,組織社區體育活動等。因此高等教育學校之精通體育方面專業知識已遠遠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和需求。而是必須精通于體育專業有關廣博的學科知識,并作為自己知識結構的整體系統來認知。盡量做到文理滲透,中外滲透,較為熟練掌握一門外語。并且要及時汲取當今社會科學發展前沿的最新知識并隨機的反應于體育課堂教學中,豐富和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教師應當能夠熟練的運用生物科學知識,在了解各學科知識的基礎上把握各學科知識縱橫發展的主體網絡結構,為體育教學服務。大學教師還應具有獨立思考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能力。教師之間多發展一些交流互相觀摩、探討取長補短。把獨立思考和開放合作的態度結合起來。在教學中,教師要愿意并且善于同自己的學生接觸、對話,教師與學生是社會生活“交流連”中十分關鍵的環節。只有這樣才能使教師的學問、造詣和人格魅力對學生起到言傳身教,潛移默化的作用。而學生有所健身的愿望也將在師生交流中強化,使潛在能力得到發現和引導。從心里觀點來看,人的交流即教師與學生互動,已被證明在教育上是最有效的。教師必須發揮群體優勢,加強橫向聯系,活躍學校流,以彌補個人的智能不足。在同行中應該創造一種相互啟發,相互促進的好風氣。還應根據“大環境”特點走出校門,積極通過各種途徑、渠道加強橫向聯系和學習,活躍學校流氛圍,真正提高自己教學水平。
4.總結
高等學校體育教學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改革發展觀機遇,為建立一種面向未來的全新教育模式。我們需要有面向新未來的全新的體育教師。我們應當對面臨的挑戰和未來發展的變化有清醒的認識,不斷充實自己,在變中求發展。我們不僅要搞好教學,還要寫文章,做研究,只有這樣才能成為無愧于這個時代的體育文化人,才能為高校體育課程改革進自己一些微薄之力。
[1]黃景東.對高校體育教學改革中若干問題的思考[J].體育科學研究,2002,12 .6-4
[2]劉志剛.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措施與方法[J] .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6,11 .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