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經濟學
水資源環境經濟核算方法探討
摘要水資源環境經濟核算體系是綜合環境經濟核算體系的一個分支,是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的評估分析方法。對國民經濟核算體系與綜合環境經濟核算體系的關系,以及有關問題進行初步探討,以為水資源環境的經濟核算提供參考。 關鍵詞水資源環境;經濟核算;指標 1水資源環境經濟核算 水資源環境經濟核算體系是綜合環境經濟核算體系的一個分支。其實質是在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基礎上,將廣義的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因素加入到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對水資源環境經濟核算方法研究,一般需要針對一個具體年度,一是對年度的國民經濟進行核算確定部門間經濟流量關系,二是針對水資源環境經濟核算方法進行研究。水資源環境經濟核算體系的研究,其重點是對方法的研究,既要借助基礎核算體系,也要借助現有資料與成果[1]。 綜合環境經濟核算體系的研究,是在現有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基礎上進一步深入研究。需要利用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將包括資源和狹義環境在內的廣義環境因素納入經濟核算體系。在分析過程中涉及2個主體系及其下屬的分支體系之間的關系問題。第1個主體系是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其下屬的分支體系有關于水方面的經濟核算體系等;第2個主體系是綜合環境經濟核算體
電力建設項目環境經濟效益研究
[摘 要]結合新投資體制強調環保熱點,對電力建設項目進行了環境經濟效益分析,給出其環保中各個項目的計算方法,并以一個熱電聯產項目進行了實證研究。通過實證分析,反映出本文提出的方法具有很強的實用性,能反映投資者和政府關心的問題。[關鍵詞]電力投資;環境保護;經濟效應1 引 言我國的火力發電項目很多,眾所周知,火力發電站主要是燃煤電站,在整個發電的生產過程中,會產生很多環境污染物,如廢氣(硫化物)、廢水、廢渣、粉塵等。由于電力生產的獨特之處,使得這些污染物在大量地、不間斷地排放,對環境造成了很大的損害。國家環保總局和各地方環保部門紛紛出臺法律法規要求高污染的企業治理污染,并對達不到標準的企業進行罰款和收取排污費。在這種形勢下,各電力企業紛紛上馬環境治理設備,如上馬硫化床、建立污水處理站等,以減輕環境壓力。但是當前進行環保投資僅僅是各電力企業的權宜之計,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我國的環境問題。2 電力建設項目環境經濟效益分析本文使用效益費用法對電力建設項目進行環境經濟效益分析。2.1 環保設施經營支出的測算<
淺談中國環境經濟政策的現狀和建議
論文關鍵詞:環境經濟政策綠色國民經濟核算環境稅收政策環境收費政策論文摘要:為了探討在中國全國范圍內實施并發揮顯著效果的環境經濟政策,研究了國際國內環境經濟政策的現狀,指出了我國的環境經濟政策沒有起到預期的作用,并且缺乏區域生態補償機制、環境稅、排污權交易等一些重要政策。提出了我國環境經濟政策的發展建議。最終形成包括稅收、信貸、保險在內的完整的全新的環境經濟政策體系。0引言目前,在很多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環境管理的主要手段仍然是命令控制型(Commnad&Contro1)環境政策。但是該政策的實施需要龐大的執行隊伍和高額的執行成本。為了降低執行成本,同時獲得理想的效果,許多國家在環境管理實踐中,更注重運用以市場為基礎的經濟手段。因此形成了有利于環境保護的經濟政策和手段,即“環境經濟政策”。環境經濟政策具有兩種基本功能——行為激勵和資金配置。行為激勵功能表現為通過經濟手段,借助市場機制的作用,使外部不經濟的環境費用內部化,改變生產者和消費者原有的經濟刺激模式,糾正其破壞環境的行為。資金配置功能包括依據法律、行政授權,實現和聚
關于土地利用規化中的資源環境經濟核算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是涉及自然環境變化、經濟社會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等方面的復雜、動態的系統工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實施管理包含土地資源管理和土地資產管理兩個方面。土地資源管理是指政府部門為了保證其轄區范圍內的土地資源合理分配、可持續利用而進行的一系列立法、執法和行政管理等綜合性工作?;谕恋乩每傮w規劃的土地資源管理屬于政府行為,其空間上的整體性和時間上的持續性都很強。土地資產管理是指權利人為了使土地保值、增值而獲得更多收益所進行的經營活動。土地資產管理是個人或企業法人行為,其經營性、營利性和時效性也很強。土地資源管理與土地資產管理的關系是:土地資源管理是為土地資產管理服務的,但土地資產管理又要服從于土地資源管理。因此,政府作為土地資源的管理者,就必須從社會整體及長遠利益、社會公平與效益平衡的角度,協調不同土地資產經營者在土地資產經營中的各種矛盾,以維護社會的和諧發展。因國情、經濟體制、社會制度及發展程度的差異,世界各國土地規劃的內容和實施管理措施也不盡相同,但各國在運用法律、行政、經濟、社會公示等手段確保規劃實施方面卻有相似的做法。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施管理體系作為
環境經濟學的演變與發展
【正 文】一、環境經濟學的產生與環境經濟學科的產生與環境的日益嚴重并引起普遍關注是分不開的。自人類進入社會以來,在追求經濟增長的驅使下,人類對環境展開了大規模的前所未有的開發利用。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出于戰后重建家園的強烈愿望,一些工業化國家一味追求經濟的快速增長,表現出了空前的增長熱潮。雖然在極短的時期內,人類創造出了巨大的物質財富,但同時,在工業化、城市化的過程中,大大加劇了對耕地、淡水、森林、礦產的消耗,引發了深重的環境災難,給人類社會帶來了巨大的危害和不利。僅20世紀50~60年代的“八大公害”事件就曾使成千上萬的人直接死亡。可以說,這一時期的環境問題與農業社會時期相比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質,不僅直接威脅到人們的生命健康,而且嚴重削弱了自然環境系統對人類社會生存發展的支持能力,給人類未來的發展蒙上了一層陰影。這種嚴峻的環境形勢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公眾的環保意識空前高漲,環境運動在發達國家開始蓬勃發展,一大批社會有識之士也加入到宣傳環境保護的行列之中,最著名的莫過于1962年女生物學家萊切爾·卡遜(Rachel.Carson)寫的科普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