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填與降排水措施對寒區溝谷軟弱路基凍結特征的影響
摘要:基于甘肅南部宕昌-迭部二級公路,選取了2個典型寒區溝谷軟土路基試驗段,監測了2個凍融期內路基溫度、含水量、變形以及地下水位,分析了棄渣換填深度與降排水措施對路基凍結特征的影響。分析結果表明:在監測的2個凍結期內,換填深度為2.0m的試驗段K18+180的凍結深度比換填深度為1.0m的試驗段K18+330的凍結深度大0.12~0.16m,說明換填深度越大,凍結深度越大;K18+330段初始地下水位為3.4m,僅設置地表排水溝時,凍結期間地下水位穩定在3.4m左右,距凍結面的最小距離為1.7m,說明設置排水溝時地下水位在凍結期間基本沒有變化;K18+180段初始地下水位是1.3m,在設置了滲溝降水措施后,凍結期間地下水位穩定在2.0m左右,距凍結面的最小距離為0.2m,地下水位降低了約0.7m,因此,滲溝降水可以降低地下水位,防止路基凍脹;K18+180段路基中心2個周期監測的最大凍脹分別為3.4、4.2mm,而K18+330段相應位置的最大凍脹分別為10.7、14.0mm,后者均是前者的3倍多,說明換填深度越大路基凍脹越小;《公路路基設計規范》(JTG D30—2015)規定的二級公路容許凍脹為50mm,軟土路基容許工后沉降為500mm,K18+180、K18+330段路基的最大沉降分別為1.5、1.8mm,最大凍脹分別為4.2、14.0mm,遠遠小于規范值,表明試驗段路基的穩定性良好,采用換填與降排水措施能有效控制路基凍脹。
注: 保護知識產權,如需閱讀全文請聯系交通運輸工程學報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