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網絡全面提升高校思想教育
徐新軍
【摘要】網絡信息化已經成為當前高校思想教育的重要背景,深入了解和研究網絡文化特點,使網絡的影響由難以控制變為可控,引入并利用網絡更好地為高校思想教育服務已經成為高校教育者必須解決、刻不容緩的重要課題。本文探討了網絡對當前高校思想教育的影響,提出了解決所面臨問題的思路和方法。 【關鍵詞】高校思想教育 信息文化 網絡 隨著計算機和通信技術的產生,發展和成熟,互聯網的觸角便以傳統社會無法想象的速度延伸向社會的各個層面和角落。不同語言、不同信仰、不同國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通過高度開放和共享的網絡,獲取、傳遞、交換信息,從事人際交往、電子商務、網絡互動和遠程教育等活動,創造了人類歷史進程中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網絡已經成為當今社會最具影響力的“第四大媒體”。在網絡世界中,人們超越國家和民族的界限,打破時空的束縛,創造了獨特的、全新的、多元的網絡文化。在中國,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第20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07年6月,我國網民總人數達到1.62億,僅次于美國的2.11億。與2006年底相比,我國新增網民達到2500萬,新增網站數量47萬個,年增長率達到66.4%,新增域名數量為507萬個,年增長率高達211%。而根據抽樣調查結果顯示,上網用戶中,20~24歲的青年用戶超過一半,大學生作為最先接觸和最先接受互聯網絡的群體之一,在網絡用戶中所占比例接近30%,位居各學歷層次之首。這就說明,在各類人群中,大學生廣泛而深刻的受到互聯網和網絡文化的影響。網絡已經成為大學生整體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正在深刻的改變著他們的行為方式,精神生活和內心世界,這就對高校的思想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必須積極應對,研究網絡文化傳播的主要特征,關注新的時代背景帶給高校思想教育的影響,堅持改革和創新,迎接時代的挑戰。 以網絡信息時代為背景的高校思想教育展現出與傳統思想教育截然不同的特征。 網絡給我們提供了數量空前但良莠不齊的教育資源,改變了思想教育的大環境。網絡有效的將分散在各地的通信系統融為一體,使之成為大容量、高速度的數據傳輸系統。通過功能強大的搜索引擎,人們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自由地“進入”圖書館、博物院、商業和政府等各類網站,閱讀報刊、查找資料、搜集和交換信息。而網絡媒體在傳播信息方面具有及時、大量、交互等優勢,在時效性、連續流動報道、廣為集納相關信息、提供多種信息形態上優勢明顯。人們相互的交往面急劇擴大,交往內容日益豐富,從政治、經濟、文化、科技到體育、影視、娛樂、股票等,都可以隨時隨地得到最新的,想要的信息。網絡極大地豐富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信息來源,使我們的思想教育工作具有了極為豐富的“原材料”。如我校的網站自開通以來,已經接受了來自校內外200多萬人次的訪問。試想,如果沒有互聯網這個紐帶,一個學校能和外界建立這樣廣泛的聯系嗎?但同時網絡也可說是信息的垃圾場。由于通過網絡傳遞信息、發表意見在相當程度上可以不承擔責任,幾乎任何人、任何機構都能在上面“播放”、“出版”自己的言論和觀點,而某些網站為獲取暴利或出于其他目的,利用人們的冒險、獵奇心理和客觀存在的社會矛盾,傳播謠言,渲染色情、暴力等,致使網上垃圾堆積。學術信息、娛樂信息、經濟信息以及各種各樣的黃色、暴力信息混雜在一起,使網絡成為信息的萬花筒。據有關專家調查顯示,網上的非學術性信息中,47%與色情有關。西方國家利用經濟和現代技術等方面的優勢趁機構建新的文化霸權,大肆宣揚西方政治體制、經濟模式以及腐朽的生活方式等。電腦網絡技術使信息傳遞成本降低、傳播手法更為隱蔽并且迅速,因此,在數量大增的同時,網絡信息可謂是良莠不齊,泥沙俱下,這就在客觀上增添了信息接受者遴選,辨別有用信息的難度。 網絡還帶來了全新的交流和溝通方式,既有助于教育者了解到更為真實可靠的學生思想動態,同時又削弱了教育者的權威。人的社會性使得人們在相互交往的時候或多或少帶上了一層“假面具”,許多學生不愿在教師面前表達真實的想法,隱瞞潛在矛盾或事故誘因,這為教師及時準確地了解學生內心世界,解決問題,設置了障礙。而網絡技術的運用,則使思想教育的形式有了更多的可選擇性,尤其是網絡特有的個性化的交流方式,私密程度高,不受地點與環境的限制,易于為人接受。教育者可以根據需要,以老師、同學、朋友甚至“陌生人”等多種面貌出現,使得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雙方互動,拉近彼此距離,減少心理壓力,平等交流,使對方能暢所欲言,這種溝通方式更貼近學生的思想和情感,增強了教育的針對性,可以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時網絡還能提供匿名自由發表觀點的環境,學生樂于在網上把自己的真實情感和思想公開流露出來,表達自身的真實想法和內心世界,有助于教師了解。網絡還在學校和家長、社會之間架起了一座更直接更便利的橋梁.通過BBS和學校新聞主頁,家長和社會可以更直接地了解學校的改革舉措、規章制度,教學、科研和管理工作的有關情況。學校也可以通過收集電子郵件和整理BBS上家長的、社會的意見、建議,并與家長和外界社會交流,及時了解和掌握各方動態。而與以上這些作法同步的是,由于網絡在技術上對個性化的支持,削弱了集體性社會倫理約束的力量,降低了教育者的權威性,從而增加了管理上的困難。隨著教師和學生的近距離接觸,家長和社會的影響甚至介入學校決策,都不可避免的給教育者帶來某些干擾,有時甚至會在某些細節上誤導教育者的具體措施和決策。 隨網絡而來的還有多元化的價值取向。網絡既給了學生全新的思想體驗方式,也對傳統的思想教育工作造成了沖擊。價值取向影響著人們對自身行為方式、手段和目的的選擇。在價值背后,是一整套有關人對自然、對人在自然的位置、對人與人的關系以及處理人與人、人與環境關系時值得做或不值得做的看法構成的系統。在社會轉型期,市場經濟的利益原則、等價交換原則和競爭機制等原本和高校學生存在相當距離的觀念,現在通過網絡直接而迅速的影響和滲透到學生的頭腦中。如“注重實用,追求功利”的價值觀開始取代傳統的“重義輕利,默默無聞”的價值觀,并在大學生的思想中占了上風。自我意識不斷增強的大學生開始對傳統的人生價值體系進行批判性的思考,改變了過去只講集體發展、諱言個人利益的傳統觀念,在對紛至沓來的新思想、新觀念選擇、接受的過程中,他們將重新定位自己的價值取向。大學是青年人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關鍵階段,但網絡上卻存在大量的宣揚西方資產階級拜金主義、享受主義、極端個人主義和腐朽沒落生活方式的誘惑。西方人生哲學的自我至上價值觀與大學生膨脹的自我意識和網絡的個性化生活方式結合在一起,使某些大學生對以社會主義、集體主義為根本道德準則的社會本位價值觀日趨淡漠,甚至形成自我中心的個人本位價值觀。網絡夾帶的不健康內容,使得少數大學生經不住誘惑,沉湎其中不能自拔,或受到偏激、錯誤觀點誤導,對人生觀、價值觀的確立產生不良影響,甚至誘發高智商的網絡犯罪現象。這些負面的“網絡效應”,同樣是我們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無法回避的問題。 針對上述特點,廣大高校的教育者應實事求是,從客觀實際出發,采取與傳統思想教育不同的一些作法。 全面創新教育理念,正確對待網絡文化,這是利用好網絡為高校思想教育而用的先決條件?,F代社會是多元文化交錯的社會,一個人不可能只接受某一種文化,網絡已經成為現代社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不可或缺的信息來源,溝通平臺,已經深入到社會的方方面面,我們絕無可能拒絕網絡帶來的變化。我們應該用一種寬容,開放的態度接受它。高校首先是生產、傳播知識,追求、堅持真理的學術機構,負有率先引導社會文明和進步的責任?,F代社會的發展,要求高校造就“和諧發展、全面發展”的優質人才,這種教育價值觀念的變革和實踐,離不開網絡。尖端的知識,先進的理念,新穎的思維方式,甚至代表某些發展趨向的價值觀,都通過網絡迅速傳播。我們要推動高校思想教育理念和模式的創新,提倡和實現人文精神、科學素養、創新能力相統一的素質教育理念,必然離不開網絡。網絡不是洪水猛獸,不需要橫加指責、嚴加防范,大多數高校學生還是具有基本的是非判斷能力和思想道德素質以及自我控制和和自我調節能力,教育者應鼓勵和幫助他們通過網絡,廣泛吸收各種信息和資源,學習借鑒先進的思想和理念,不斷汲取發展的動力。但是,高校不能隨波逐流,它不僅傳遞文化,更重要的是選擇、批判、創新和超越文化,對于網絡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也要給予足夠的重視。高校教師應該堅持自己教育者這一固有定位,指導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立場和方法,對一些基本問題包括某些流行觀點、熱點現象加以具體研究和分析,去偽存真,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從而提高他們政治敏銳性和鑒別力,增強他們抵制消極與腐朽思想觀念、抗御各種誘惑的“免疫力”??傊?,對于網絡,我們既不能完全拒絕,也不能放任自流,而應該采用辯證的態度,讓網絡為我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