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從傳統(tǒng)文化的危機看魯迅文化批判的意義
楊秀
論文關鍵詞:官本位現(xiàn)象文化批判國民性
論文摘要:魯迅對現(xiàn)代中國文化的偉大貢獻在于文化批判的深刻性與全面性,特別是對傳統(tǒng)中國的官本位現(xiàn)象及其對國民精神的戕害的批判,至今仍振聾發(fā)聵。我們研究中國傳統(tǒng)文化,應當繼承并發(fā)揚魯迅的文化批判精神,不斷改造和提升國民精神狀態(tài),努力建設法治國家。
據(jù)報載,由《亞洲周刊》與來自全球的文學名家聯(lián)合評選的“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中,魯迅的小說《吶喊》奪得百年小說冠軍,《彷徨》則名列第十二。筆者以為,這并不是偶然的。魯迅的作品以其深廣的文化批判,在二十世紀的中國文學史上樹立了一座豐碑,這座豐碑上鐫刻著覺醒的中國知識分子對傳統(tǒng)文化的反思與批判,對現(xiàn)代民主與科學的呼喚與渴望。即使在今天,魯迅作品仍有深刻的現(xiàn)實意義,它啟示我們必須以現(xiàn)代理性的目光審視歷史傳統(tǒng),進行文化批判,只有這樣,才能建設民主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新文化和現(xiàn)代法治國家。對此,筆者談一點粗淺的認識。
魯迅先生是新文化運動的主將之一,他的《吶喊》和《彷徨》等著作是新文化運動的扛鼎之作。他對舊文化禮教的批判和對國人民族性的剖析,無論從深刻、精確方面來說,都是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上空前的。更重要的一點是,魯迅先生并不只是一個單純的舊文化破壞者,而更是新文化的倡導者和指路人,他對傳統(tǒng)文化的批判,并不是完全的否定,而是批判其反動腐朽沒落的方面,弘揚其積極進步和向上的一面;他對西方文化的吸收也并非全盤接受,而是存其精華,去其糟粕。他對國人劣根性的挖掘和痛斥,正是出于對國人的至愛,“哀其不幸,怒其不爭”,針砭其麻木和軟弱,以激勵其自強和堅毅。魯迅先生的思想的深刻性與現(xiàn)代性來自魯迅先生的精神,即勇氣,清醒,深刻,徹底和不妥協(xié),他的勇氣使他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正視淋漓的鮮血”;他的清醒和深刻使他的作品“象匕首,象投槍”,直指反動陣營的要害;而他的徹底和不妥協(xié),則尤其值得我們學習,以克服傳統(tǒng)文化中的中庸和妥協(xié)意識。
魯迅先生對舊文化舊禮教中那些反動腐朽沒落方面的批判的徹底性與深刻性,從他的第一部小說集《吶喊》的第一篇《狂人日記》就可以看出。此外如《我之節(jié)烈觀》、《燈下漫筆》、《祝福》等作品都體現(xiàn)了對傳統(tǒng)文化中的黑暗面的猛烈抨擊。在《狂人日記》中,魯迅先生一針見血地戳穿了舊文化中偽善的假面目,暴露了其吃人的本質:“…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里看出字來,滿本寫著兩個字是‘吃人,!……”。”“吃人”這兩個字真是一語道破傳統(tǒng)封建社會的本質,沒有魯迅先生的深刻則說不出,沒有其勇氣則不敢說。在《墳·燈下漫筆》中,魯迅對舊社會“吃人”本質又作了進一步的批判:“…但我們自己是早已布置妥貼了,有貴賤,有大小,有上下。自己被人凌虐,但也可以凌虐別人;自己被人吃,但也可以吃別人…于是大小無數(shù)的人肉的筵宴,即從有文明以來排到現(xiàn)在,人們就在這會場中吃人,被吃,以兇人愚妄的歡呼,將悲慘的弱者的呼號遮掩,更不消說女人和小兒…”這是多么無情的揭露和多么憤怒的控訴!中國的歷史文化遺產中有很多美好的東西,目前對傳統(tǒng)文化的研究也充分肯定了這一點;但不可否認,也的確有很多腐朽黑暗的東西,而舊文化的“吃人”本質——扼殺人性與自由的本質——則是我們要正視和強調的。當前對傳統(tǒng)文化的研究,其主流是好的,但也存在著對歷史和文化進行多方美化的傾向,而且這種傾向有不斷泛濫的趨勢。對此,筆者認為,應引起高度的警惕,防止走上曾被魯迅先生痛加批判的“國粹”派的老路。
首先從歷史角度來看,中華民族從歷史上直到今天,涌現(xiàn)過無數(shù)的仁人志士,他們有的像孫中山先生那樣拯民于水火,有的像包青天那樣剛正不阿,有的像文天祥那樣碧血丹心,有的像岳武穆那樣氣壯山河,他們永遠是中華民族的榜樣和驕傲。但是,中國歷史上也有數(shù)不勝數(shù)的獨夫民賊和貪官污吏,這些則是中華文化中的渣滓。中國“正史”有二十四部之多,其中多有昏君誤國的警訓,這是傳統(tǒng)文化一大缺陷,即缺乏有效的制約機制和核查手段。要想保持社會的長期穩(wěn)定發(fā)展,我們不應該寄希望于多出“忠臣明君”,根本出路在于實行真正意義上的法治。 再從文化方面來看,中華文化的確是一種博大精深包羅萬象的輝煌文化,但也不像某些人所說的那樣完美無缺。中華文化中缺乏分析精神和科學精神。很多理論的提出不是建立在分析的基礎上而是基于臆斷,理論提出后又不加以檢驗,或者根據(jù)結果而逆推原因,如陰陽五行風水學說;對很多事物和現(xiàn)象的理解和詮釋只限于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如指南針;對思想和理論的理解不是基于科學分析,而完全在于不同人出于不同目的的解釋。其次,中華文化中缺少現(xiàn)實主義,即魯迅先生所說的“睜了眼看”,而習慣于“瞞和騙”,這恰好成了阿Q精神勝利法滋生蔓延的溫床。中國文化中不敢承認悲劇的存在,任何悲慘的事情總能夠找到自欺欺人的滿意解釋。久之使人們相信,無論多悲慘的事都是有前世因果和后世報應的,正如魯迅先生所說:“…所以殺人者不足責,被殺者也不足悲,冥冥中自有安排,使他們各得其所,正不必別人來費力了。…中國人向來因為不敢正視人生,只好瞞和騙,由此也生出瞞和騙的文藝來,由這文藝,更令中國人更深地陷入瞞和騙的大澤中,甚而至于已經自己不覺得。正是如此,中國的歷史才會一次次地陷入循環(huán)的怪圈。
最后,從社會方面來看,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一種等級森嚴的官本位文化,它把人分為涇渭分明的許多等級(簡單來說可分官和民兩個等級),不僅明確規(guī)定了等級之間的差別,而且從思想體系上予以理論化,神圣化;——“‘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阜,阜臣輿,輿臣隸,隸臣僚,僚臣仆,仆臣臺’‘一有敢非議者,其罪名日不安分!…”;以及“…不是睢辟作福,惟辟作威,惟辟玉食’么?…不是‘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么?…”。這種把人劃分為高低貴賤以及官高民低的思想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最腐朽最黑暗的方面之一,中國社會和中華文化的其他很多弊端與缺陷都與此有直接聯(lián)系。
官高民低思想的第一個直接后果就是官員在其職權范圍內擁有無限的權力,活脫脫成了一個土皇帝,由此必然導致官員的貪橫暴虐和百姓的民不聊生,這一點是歷史上很多次民變和改朝換代的直接原因。官高民低思想的第二個直接后果是禁錮思想,實行徹底的愚民政策,輕視甚至排斥科學技術的發(fā)展,這又是造成中國失去領先地位,進而愚昧落后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官員們?yōu)榱司S護其優(yōu)越和特權,一方面實施殘酷的壓制政策,另一方面實行徹底的愚民政策,百姓和讀書人若敢于懷疑和質疑則稱之為“異端邪說”,實行嚴酷的文字獄。他們實行愚民政策的另一種手段就是科舉制度;只考八股文,出題也僅限于經過“圣人”點評的四書五經;同時,將國民的思想禁錮在一個極小的范圍里,嚴重地淤塞了民智。對于其他一切的科學技術,他們抱著所謂“君子不為”的態(tài)度,輕視、阻礙甚至排斥其發(fā)展。官高民低思想的第三個直接后果是對國民心理的摧殘和扭曲,結果形成一種以阿Q精神為代表的畸型國民心態(tài)。阿Q身上集中了三種國民性:其一為奴性,它表現(xiàn)為:在主人面前好像奴才的奴才,而在比自己弱小的人面前就好像主人的主人,在與自己平等的人面前,他總覺得比別人高一等,從來不會平等地待人。其二為精神勝利法,擁有此法寶的人永遠不會失敗。什么失敗經它一處理,立刻轉變?yōu)閯倮裁磹u辱經它一加工馬上變?yōu)闃s耀。阿Q就是這樣戰(zhàn)勝了趙太爺和假洋鬼子。第三為麻木性,表現(xiàn)為對他人不幸的幸災樂禍,把慘痛的事當作好玩的把戲看。魯迅先生對此無比痛心疾首,曾在很多文章中進行過批判。如阿Q眉飛色舞地講述殺革命黨,華老栓買人血饅頭,《藤野先生》中寫到的一群中國人圍觀日本兵殺中國人,以及在《太平歌》中悲憤寫下的“…‘叫人叫不著,自己頂石墳’則竟包括了許多革命者的傳記和一部中國革命的歷史”等。這些心態(tài)即使在現(xiàn)代中國人中也并不罕見。對此,我們必須徹底地予以揭露和批判,挖掘出其思想上文化上的根源,以期徹底消除它,重塑新的國民精神。否則,沒有先進的國民,建設現(xiàn)代化法治國家也將只能是一句空話。
總之,要建設現(xiàn)代化的法治國家,首先必須有先進的國民;要有先進的國民,則需要對傳統(tǒng)文化進行客觀的評價,保存和發(fā)揚其優(yōu)點和寶貴之處,尤其要克服其中的缺點和黑暗之處。如以上所說的官本位主義思想和阿Q精神,是和我們所努力的目標格格不入的,我們必須從它的歷史文化根源上人手,使其消極作用充分為全體國民所認識,才能使之無所遁形。同時,切實抓好民主制度和法律體系的建設,使人民手中擁有監(jiān)督和制約的權力,才能真正清除腐敗滋生的土壤,切實保證法治精神的實施。而這些都需要我們大力弘揚魯迅文化批判的勇氣,清醒、深刻、徹底和不妥協(xié)的精神,對傳統(tǒng)文化進行批判的繼承,既不夜郎自大,也不妄自菲薄,自尊自強,永遠向上。這正是魯迅精神在現(xiàn)代中國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