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結構主義到形式主義理解現代西方美術史
汪 偉
【摘要】絕對的真實在形式是尋求不到的。形式的存在總是受到時間的制約,它是相對的。現在我們所見到的形式,只不過是在存在的瞬間得以呈現和回應的必要手段。形式是由里而外發生作用的,形式是內在的外部表現。
【關鍵詞】結構主義;形式主義;內容與形式 一、結構主義 談及形式主義有必要簡要評述結構主義的美術史理論,從本質上說,結構主義是形式主義的一種表現形態,或者說是一種發展。在其初始階段,結構主義就是作為形式主義的一種延伸而出現的。將結構主義作為工具用以對藝術作品進行研究的做法首先在20年代的德語國家中發展起來。其中特別重要的人物是吉多·馮·卡施尼茨·魏因貝格(1890~1958)。他創造性地使用了結構分析的方法。雖然在強調單純描述及其整體論觀點方面,他的結構主義美術史研究是獨立發展起來的,但是頗有意思的是,這幾乎與法國的結構主義代表人物、人類學家列維·斯特勞斯的非歷史性方法的、功能主義的結構主義人類學研究同時出現。卡施尼茨·魏因貝格最早是對古代意大利的早期雕像進行研究,他強調史前藝術是所有的意大利晚期藝術的關鍵,并將自己關于結構的概念與意大利藝術的區域連續性結合起來。卡施尼茨·魏因貝格所謂的“結構”概念主要指的是位于再現的表面形式之的全部設計原則,特別是在雕塑中更是如此。他試圖分析出藝術作品最基本的形式本質,而不是作品的表面細節。他將形式從內容、意圖、或者功能中挑選出來。這樣他僅從形式的角度對古埃及藝術與古希臘藝術作了比較。對在不同文化中創造出來的作品之設計本質的傳遞過程作出描述時。 二、形式主義 在西方美術史學研究中包含著兩個主要方向:一是就造型藝術作品本身的一些因素,主要是形式因素進行檢查;一是將藝術作品的內容、意義等因素作為主要考察對象。西方的一些學者一般將這兩種方向簡要地概括為“內在的”和“外在的”美術史研究。“內在的”美術史非軍事化主要把注意的中心集中在藝術家和藝術作品本身;而“外在的”美術史研究則傾向于對藝術家、藝術作品和藝術創作與生理、心理、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諸因素的關系進行考察。通過西方美術史學的發展趨勢來看,大致經歷了由“內在”到“外在”,而后內在與外在相融合這樣幾個階段。形式主義在西方美學和文學藝術理論中是一股強大和持久的潮流,有著十分深遠的歷史淵源。形式主義是一種觀點,它將線條、團塊、形狀、光、影這些因素,而且僅僅是這些因素視為內在于一件作品的,而我們的注意力應該限制在這些因素,而且僅僅是這些因素之中。 三、形式與風格 形式分析是風格研究的一個基本組成部分。形式研究特別傾向于討論一件作品、以及藝術群體、藝術流派、或者藝術時期的藝術風格。這也就是說,什么是風格,或者更精確地說,如何定義風格就成為藝術研究的中心問題。邁耶·夏皮羅說:“首先風格是包括著一個本質和富有意義的表達的一個形式系統,本質和富有意義的表達是通過可見的藝術家的個性和群體的廣泛看法來實現的。風格還是在一個群體之內的表達工具,通過形式的暗示交流和確定著一定宗教的、社會的和道德生活的價值。”這一定義實際上已經超出了形式主義范圍,因而它是綜合的,它為我們理解風格概念提供了更加廣闊的基礎。通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到,形式與風格是形式主義藝術史研究的主要關注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