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術欣賞課的教學藝術
崔秀敏
一、當前美術欣賞課教學中存在的幾個主要問題
(一)不顧學生實際和教學要求,把美術欣賞課上成了專業課或故事會
分析美術作品,特別是繪畫作品,主要從作品的構圖、造型、色彩、筆觸、肌理這些角度來進行。但如果在欣賞課中對著一群沒有受過專業訓練的學生,一講構圖就談“三角形”“S形”,一講色彩就分析“環境色”“光源色”,甚至對著光溜溜的印刷品大談“色層厚薄”“肌理豐富”,這種欣賞課可能只有美術特長生才會聽得津津有味。對于一般的學生,即使教師分析得頭頭是道,無懈可擊,學生也只會聽得云里霧里,索然無味。這種忽視學生實際接受水平的教法實在是無的放矢。久而久之,美術作品在學生眼里會變得深不可測、高不可攀,這勢必挫傷學生上好欣賞課的積極性,從而影響教學效果。與此相反,有的教師低估了高中生以自己的眼光分析、鑒賞甚至批評美術作品的能力,在教學過程中對藝術家的生平津津樂道,甚至以一些秘聞軼事來招徠笑聲,嘩眾取寵;對作品本身的分析卻三言兩語,一筆帶過。這種主次不分、不求質量、只求熱鬧的“故事會”式的教學只能讓學生走近作品,但沒有剖析,學生當然無法發表對作品的見解,也無從獲得欣賞作品的能力。
(二)不顧教學目標和主要任務,把美術課上成了歷史課或語文課
美術作品,必然與歷史背景或文學作品有關。于是部分教師就喧賓奪主,大談其歷史淵源、作品出處、文學特性等等,忘記或淡化了對美術作品本身的感情與認識、感受與理解,這種歷史課或語文課式的美術欣賞課即使你上課的內容再生動充實,也無法提高學生對美術作品的審美能力。這種教法的后果是偏離了從美術作品中使學生發現美、鑒賞美的教學目標和主要任務。
二、上好美術欣賞課必須正確把握的幾個主要環節
(一)明確教學任務,增強美育意識
高中開設美術欣賞課是學校實施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徑。美育不是一般的職業技術教育,也不是一般的美術技能教育,是一種修養人性、提高人生質量、深含文化底蘊的教育。因而,美育是一種培養和塑造完美人生的教育。國學大師王國維認為,教育分心育與體育兩大領域。心育又包括智育、德育、美育三個方面。在我們看來,智育、德育和美育雖然相互區分,但相互聯系,相互滲透,處于對立統一之中。所以,沒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善的教育。美育不僅與智育、德育、體育相輔而行,而且還有自己獨特的功能和規律,在整個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國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就曾說過:“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即樹人育人的初始和終極,都是美育的用武之地。換言之,美育,包括藝術教育,不但是人格修養的入門途徑,而且也是使它達到成熟的、高級的境界的必由之路。
因此,美術欣賞課教學中,要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對美術作品的分析和評價,去理解藝術家的創作初衷,體悟美術作品內在的精神含義,完成既定的教學任務。但這個任務并不是通過欣賞一定數量的美術作品就可以完成的,而是要在長期的欣賞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實現的。因此,在欣賞課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思考如何講解作品(灌輸知識),更重要的是要思考如何吸引學生來參與欣賞(體現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原則)。
(二)加強直觀教學,培養學生興趣
興趣是一個人力求接觸、認識、掌握某種事物和參與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興趣對人的實踐活動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特別是對學生的學習起著推動作用,是學生學習積極性中一個最積極、最活躍的心理因素。直觀手段是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方法。所以,在教學中,千萬不要只注重于“紙上談兵”。無論你是否采用了多媒體手段,或是采取了其他方法豐富了教學活動,加大了信息量,也比不上直觀教學帶給學生的信息,從而根本上引發學生強烈的興趣,達到主動研究、探求知識的教學目的。由此可見,我們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目的采用不同的教學手段。比如在教學《美術作品的藝術語言》一課時,必須讓學生親自體驗、感受諸如材質與肌理之美。教師可以自己制作相關的美術作品,在課堂上讓學生去運用多種感官親身體會,這不但更有效地增加了學生的興趣,而且會對教師產生敬佩之情,能夠更好地在教學活動中配合教師完成教學任務。
(三)講究教學藝術,探索正確方法
有這樣一個故事:一位老畫師出了個“深山藏寺”的題目,令其弟子作畫。大弟子畫了一座山,山中有一座廟;二弟子也畫了一座山,樹木掩映下露出廟宇的屋頂,遠遠望去頗有點“藏”的味道;而三弟子思忖良久后,畫了一座山,一條河,一個和尚挑著水往山里走。三者相比,顯然后者高人一籌,含蓄地體現了主題,余味雋永,含不盡之意于畫外,自然得到老畫師的贊賞。這種言不盡意、意在畫外的無盡妙處給我們以非凡的啟示:藝術手段的精深微妙,可應用于教學藝術之中。古人論畫,常有無法中有法、入乎規矩之中又超乎規矩之外的說法。教學藝術的本質在于合乎教學規律并具有獨創性。“深山藏寺”給予我們的微妙領悟應用于美術欣賞教學實踐中,給學生留下思考的余地,啟發學生的新思維,寓教育于藝術良方之中,寓教育于文化藝術之中,教學藝術因之而升華,教學也因此富有個性魅力。比如,《20世紀外國繪畫》這一課應該說學生會比較難以理解和欣賞。我們可以采用先讓學生訴說自己曾經有過的覺得最有趣的夢境的方法來進入課題,以引起學生的興趣。教師也不妨暫且做一回周公抑或弗洛伊德,詮釋夢境與人的潛意識的關系,然后聯系到用繪畫作品來表達。這樣的教學方式,既生動活潑又緊扣主題。學生的學習興趣陡然攀升,而且能夠針對一些表現手法對號入座,逐步理解和學會欣賞。當然課題引入階段的時間不宜過長。
(四)豐富實踐活動,鍛煉自主能力
現行的美術教材有一些選學單元,這使我們在保證教學效果的同時可以適當地讓學生有選擇地進行體驗活動。當然,不應忽視我們的教學初衷,主要以加強學生的審美素質、培養學生健康的世界觀為目的。為切實理解和加深興趣而對一些繪畫操作做一簡單的接觸,注重創造力及想象力,不把繪畫水平作為唯一衡量學生成績的標準。另外,應該適時地安排學生外出參觀展覽及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鍛煉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達到從根本上提高學生審美素質的目標。此外,還要和家庭美育活動、社會美育活動結合起來,才能使欣賞課教學的成果得以鞏固、提高和拓展,從而大幅度提高學生對自然美、社會美和藝術美的感知能力、鑒別能力、欣賞能力和創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