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和聲的另類演繹
樸 英
內容摘要 :文章以《小提琴協奏曲》為例,對菲利普·格拉斯從傳統和聲的角度出發,在終止式的處理與和弦連接等方面進行了分析與闡述,旨在說明傳統和聲在簡約作品中的作用與地位。
關 鍵 詞 :菲利普·格拉斯簡約派傳統和聲終止式和弦連接 菲利普·格拉斯(Philip Glass)是美國近現代音樂史中最重要的簡約派作曲家之一,迄今為止,他創作了大量的歌劇、管弦樂作品、室內樂作品、聲樂作品以及眾多的電影音樂,尤其是他對歌劇形式的改革與創新更是在古典音樂史上揮灑出濃重的一筆;同時,他的和聲語言也別具特色,尤其在終止式的處理與和弦連接等方面有著鮮明的個人色彩,這些特點在《小提琴協奏曲》中均有所體現。《小提琴協奏曲》是受“美國作曲家交響樂團”(American Composers’Orchestra)的委托創作于1987年,共分為三個樂章,采用傳統管弦樂隊編制,由于它沒有像菲利普·格拉斯其他的作品那樣加入大量的電聲樂器而營造出華麗濃重的氣氛,因此顯得極為細膩與清新。 這部作品在和聲運用方面的特點首先體現在終止式方面: 這是構成第一樂章序奏部分的兩個模進樂句的終止式,其和弦結構與正格終止相吻合,但其根音卻形成了減五度(增四度)關系,這是因為屬和弦并非出自相同調性,而是來自于同中音關系的調性,即a小調使用bA大調的屬七和弦(見例1 a);d小調使用bD大調的屬七和弦(見例1 b),雖然這種用法并非是菲利普·格拉斯的首創,但不同的是他并沒有使用屬七和弦的原位形式,即將減五度屬和弦的根音安排在低音聲部并解決至主和弦的根音(這種做法在其他作曲家的作品中屢見不鮮,目的在于體現對比的同時仍然保留D—T的功能特點),而是使用了第三轉位,將根音隱藏在內聲部,并以半音上行的方式進入到主和弦的五音,顯而易見,這種做法的結果是在削弱了和弦功能性的同時突出了和弦的色彩性。 與之相似的用法在作品中出現過多次,有時和弦結構更為復雜化。
這是第一樂章展開部中的一次終止式,仍然是d小調使用了bD大調的屬七和弦,但與此同時d小調的屬音也包含其中,使之成為雙根音的屬七和弦,這種做法又一次使D—T的進行變得捉摸不定,從而進一步削弱了功能關系。 根據上述的原則,菲利普·格拉斯對終止式又進行了更進一步的處理:
這是第三樂章展開部中被重復了多次的終止式:d小調的原位屬和弦直接進入bD大調的原位主和弦,雖然二者仍屬于同中音關系的調性,但其根音卻形成了減四度(增五度)關系,這種用法與前兩次相比顯得更為大膽了。 關于終止式的不同處理還體現在補充終止方面。根據傳統和聲的理論,補充終止是指在正格終止之后,以下屬功能進行到主功能的方式形成對作品的補充,可以使用調內的下屬功能和弦以至于下屬方向的調性,但最終仍然回到主調上結束。而菲利普·格拉斯在這部作品中的處理則不盡相同:當第一樂章的再現部結束于主調d小調之后,尾聲部分在幾個和弦的引導之下出現,調性也隨之轉入下屬調g小調,在27小節的尾聲中和聲始終停留在g小調的主和弦上,沒有絲毫改變,而第一樂章就這樣漸漸地結束了,并未轉回到d小調。此外,第三樂章的尾聲也使用了相同的做法,而且篇幅增加到47小節。可以看出,這個用法是基于傳統和聲理論,在保持下屬功能原則的同時,又大膽地向前邁進了一步,看似簡單,卻極有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