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轉型時期我國倫理道德體制的重構
譚羚雁 婁成武
摘 要: 隨著改革的進一步深入,我國已經進入社會轉型的快速運轉期。在這一過渡時 期,我國倫理道德問題突出,道德理念沖突不斷、道德約束力也在不斷下降,整個社會的道 德責任觀念已不再具有強有力的制約功能,社會倫理道德的缺失正嚴重影響著社會的正常有 序運行。在市場化和現代化快速發展的今天,社會分化仍在進一步加劇,為有效實現社會和 諧與穩定,構建新的倫理道德體制已經成為時代進步發展的必然要求,倫理道德體制的重建 也成為失范社會實現高度整合的必要途徑。
關 鍵 詞:社會轉型;倫理道德;社會責任;社會整合 二十多年的改革引領我們進入了一個社會高速運轉的發展階段,即社會轉型時期。在這個時 期,無論是經濟領域、政治領域還是文化領域都在經受著巨大的變革,在改革促進經濟迅速 發展的同時,文化價值領域也同樣在發生著重大的轉變。在社會物質文明極大豐富的今天, 精神文明似乎離我們越來越遠,小到個人,大到集體,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時,忽視了社會 的共同利益,即所謂的公共利益。轉型時期,社會責任和道德意識已經被更實際的經濟利益 所取代,在更多的人看來,道德和利益始終是對立的,道德進步無法與經濟發展同步。正是 這種觀念的存在,導致我國社會道德狀況呈現出惡化趨勢,道德一度滑坡,社會責任感淡化 ,倫理價值整體扭曲。道德缺失問題已經嚴重影響到社會的發展與進步。 一、 轉型時期道德缺失的表現及影響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市場經濟的迅速發展,計劃經濟正進一步向市場經濟轉變,這一過程也引 發了各種社會問題,尤其是倫理道德問題。當前我國道德領域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1. 道德理念多元化 市場經濟的發展使得與計劃經濟相聯系的道德觀念失去了原有的效力和價值,而能夠適應市 場經濟的新的道德理念正在形成,能夠為大眾所認同的倫理道德觀在不同領域或不同程度地 出現了真空。在利益多元化的今天,不同的行為主體完全按照自身的道德理念謀取最大利益 。多元化的道德理念之間存在著難以協調的矛盾沖突,很難形成為大眾服務并為大眾信服的 統一的社會道德觀。這種倫理道德觀沖突的存在,會使社會經常處于一種無序和失范狀態, 人們的社會行為也表現出一定程度的無所適從或隨心所欲。而實質上,轉型時期道德觀的多 元化是社會個體義利選擇的問題,“最直接的表現就是各種義利選擇模式并存,既有義利整 合模式(是指義、利兩種價值取向能夠相容,可以并存),也有義利沖突模式(指義、利兩 種價值選擇相互排斥,不能并存)。在社會現實中,每一種義利選擇模式似乎都有一定的支 持者、踐行者,每一種義利選擇模式似乎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和根據”[1],盡管有些 理由和根據并不合理。 2. 道德約束力下降 當前社會,人們更多的是考慮法律、法規等制度對自身行為的約束,而對于道德這一不成文 的規定,人們卻沒有更好地自覺遵守。而現在,在利益意識急劇強化的同時,道德意識卻日 益淡化,最終個別群體為了自身利益將道德觀念拋于腦后。現在一種可怕的現象就是,在這 種道德敗壞的環境氛圍中,理性、自律、充滿責任感的人們也迫于輿論的壓力在道德面前望 而卻步。可以說,當前的倫理道德不再作為具有約束力和控制力的一種理念而存在,而是被 多元化的利益群體惡意扭曲,成為維護其利益的重要工具和資源,道德已經失去了原有的意 義和價值本質,道德也因此被賦予了一定程度的利益色彩。 3. 道德缺失現象普遍存在 當前,道德敗壞的情況不單單是一個行為主體、一個領域的事情,而是普遍存在于社會的各 個角落。市場經濟的發展不僅僅給企業帶來了高額利潤,而且也一定程度上導致企業倫理道 德觀與社會責任感的喪失,這都嚴重侵害了大眾利益,擾亂了市場秩序。就政府來講,行政 倫理道德已經成為不可忽視的問題。政府行為的企業化與市場化已使得政府的公共服務水平 急劇下降,政府的公共性在經濟利益面前也難以實現。而對于社會大眾來講,個人行為的利 益趨向也有時表現得日益嚴重,個體誠信的缺失使整個社會的信任危機與日俱增。 當前倫理道德觀的淡化是轉型時期社會發展不成熟的重要體現,道德的喪失已經觸碰到很多 社會問題,阻礙了轉型時期社會的健康有序發展。道德缺失的影響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首先,道德的缺失摧毀了傳統上基本的甚至是僅有的以“熟人”為基礎的信任結構,信任危 機已經出現。而且,這種“殺熟”現象正在催促以不信任為基礎的社會結構的形成。 其次,道德約束力的下降使得處于強勢的個別利益群體不斷依靠道德真空達到自己的利益目 的,損害的卻是處于弱勢的群體利益。而后果只能是加劇社會的不公平,拉大群體間的利益 差距,最終易形成以強凌弱的格局。在這種格局下,社會結構已嚴重失衡,社會矛盾叢生,各 利益群體間的利益抵觸情緒越積越深,社會張力不斷擴大,社會沖突不斷出現。 最后,從更深層次看,道德感的缺失使得轉型時期的社會分化進一步加深,社會整合難度加 大,社會失范、社會斷裂更為嚴重,社會和諧則更難實現,必將危及國家的長治久安。 因此,針對轉型時期的社會特點,構建新的、適應轉型時期的倫理道德體制是當務之急。 二、 西方倫理道德的構建思想及啟示 1. 涂爾干的世俗道德 19世紀后半葉,法國正處于社會轉型和動蕩不安的時期,經濟、社會與精神危機并存。涂爾干 對那個年代的情況曾作過這樣的描述:“我們正在經歷一個危機的時期,歷史上最嚴重的危機 莫過于近百年來歐洲社會傳統的集體紀律已經喪失其權威。”[2]在他看來,社會危 機的根源在于維系社會穩定的道德規范已經混亂,社會正處于“失范”狀態。涂爾干力圖尋 找一條應對危機的出路,而他最終選擇了“重建社會道德秩序”。涂爾干認為,只有利用道德 規范個別不規范的社會行為,才能從根本上解決社會面臨的種種問題,維持社會的穩定與和 諧。針對當時道德始終受宗教影響與束縛的現實,涂爾干提出了與宗教相區別的純粹的世俗 道德,即所謂的理性主義道德教育。 在涂爾干的世俗道德理論中,包含三大基本要素。首先是紀律要素。在涂爾干看來,紀律 是世俗道德的首要要素。他認為,紀律對人的約束是不可或缺的,人們不應該把紀律看做是 嚴格的限制和約束,而應看做是生活中的必須。涂爾干通過紀律對人私欲膨脹的限制極力肯 定了紀律因素在道德理論中的重要地位,然而不免帶有宗教色彩,忽視了人的自由性和創造 性。其次是利他因素。所謂的利他是一種對社會群體的依戀,是一種為了集體或社會利益的 自我犧牲精神,而不是為了個人利益。涂爾干指出,為自身利益服務的行為從來就不具有道 德價值,道德行為總是追求非個人目的的,是超越了個人利益、自愿為社會利益犧牲的精神 。最后是自律因素。涂爾干認為,自律是道德的知性,實際上就是人們內心的道德良知,是 完全依靠自愿和自主性實現遵守道德的最佳境界。然而在當今社會,個別群體在有意識地規 避道德的約束。 在提出世俗道德教育的基礎上,旨在解決法國社會問題的一套方案,即“涂爾干主義”產生 了。在涂爾干看來,19世紀法國各種社會問題產生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于職業倫理的不完善, 因此,“他主張建立一個以職業群體為支點的‘合作社會’,認為重建社會新秩序的關鍵性 工作必須在國家和個人之間的特殊層次職業群體和職業倫理的層次上進行”[3]。在這種 以職業群體和職業倫理為基礎的道德規范下,法國勞資雙方之間建立起了一種相對較為和諧 的合作關系,在利益分配上體現出一種自律意識和合作精神。雙方在解決問題時依靠的是和 平商討,而不是激烈的矛盾沖突,雙方的利益在合作關系下易達到相對平衡狀態。從社會穩 定與社會團結角度看,涂爾干的職業倫理觀給整個法國社會帶來了安定與和諧,有效緩解了 當時法國的各種社會矛盾。然而,從經濟效率角度看,涂爾干主義所帶來的“副作用”又是 一個新問題。社團主義或社會伙伴關系的建立限制并約束了經濟運行中的市場調解機制,原 本由企業主自行調整的事宜,改成通過集體協商或談判的方式來確定,這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 工資和就業的剛性結構,使得雇主很難實現利潤最大化,社會生產效率也大大降低。從這一 點看,涂爾干主義在當時并沒能有效兼顧經濟與社會的同步發展。但在當時極為混亂的法國 社會,以倫理道德為支點的合作主義仍舊起到了扭轉危機局勢的關鍵作用。 我國社會目前所處的環境與當時的法國有著相似的地方,同樣處于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過渡 的社會轉型期。但由于社會根本制度的不同,社會危機的表現程度不同,涂爾干的理性道德 教育思想以及職業倫理的合作主義是否適用于我國社會是一個很復雜的問題。當然,我們還 應當意識到,涂爾干的世俗道德思想、理性主義的道德理念以及職業倫理觀對我國的公民道 德教化都有著深遠的影響。 2. 麥金太爾的德性論 與涂爾干所處的年代不同,麥金太爾是20世紀社會道德問題的見證人。現代的西方社會,“ 在價值地位上德性被推到了社會生活的邊緣;在價值尺度上,缺乏統一的德性標準,尺度個 人化;在道德實踐中各不相同的道德觀念混雜,無序混亂”[4]。針對這種道德衰退 的現狀,麥金太爾對現代西方社會的道德觀作了尖銳的批評,并在亞里士多德的德性傳統基礎 上,提升出了他的德性論。 麥金太爾的德性論包含三個方面的內容。首先,德性是需要融入社會實踐中的。作為道德實 踐主義者,他認為德性只有在人與人進行交往的社會性活動中才能得到更好的體現。麥金太 爾認為實踐是“通過任何一種連貫的、復雜的、有著社會穩定性的人類協作活動方式,在力 圖達到那些卓越的標準的過程中,這種活動方式的內在利益就可獲得”,“其中的利益只能 在隸屬于一定的實踐范圍內的我們與其他實踐參加者的關系中才能有”[5]。其次, 德性貴 在尋求自我的內在價值。麥金太爾將實踐活動所獲得的利益分為外在利益和內在利益。他認 為,外在利益是與德性分裂的外在的附屬物,如權力、地位、金錢等。這些是與道德完全決 裂的,只利于自身而不利于他人與社會。而內在利益卻與德性緊密相聯,自我內在的進步、 充實和完善是德性實踐結果的價值所在,忽視并排斥內在利益的實踐活動毫無意義與價值可 言。最后,麥金太爾不僅主張個人在不同領域德性的整體性,而且將德性看做是連接過去、 現在和將來的綜合。麥金太爾的德性論認為,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呈現出德性,在個人生活的 多個層面中呈現出德性,在過去—現在—未來的社會整體中呈現出德性,從而重塑了德性在 個人生活和社會生活中的中心位置。這就是麥金太爾試圖使現代西方社會德性中心化、有序 化、整體化的嘗試。 從麥金太爾德性論的內容看,整體性與和諧性是其道德論的精髓。在麥金太爾的道德理念中 ,整體性是所有理念的核心,德性是貫穿于整個社會的精神支柱,它的連續性是社會發展的 關鍵。在當前處于轉型期的我國社會,尤其是在社會整合遠遠滯后于社會分化的背景下,麥 金太爾德性論的整合功能值得我們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