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亚洲国产日本电影一区二区三区,九九久久99综合一区二区,国产一级毛片视频,草莓视频在线观看精品最新

加急見刊

從倫理道德視角解析“人肉搜索”現象

路小超

[摘 要]“人肉搜索”是一種網絡社區互動搜索方式,這種新的搜索現象本質上是社會倫理和道德問題的折射,它的出現有著深刻的原因,并且這種搜索方式無論對個人還是對社會都產生著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人肉搜索 道德 社會轉型

“人肉搜索”作為中國特色的網絡社區互動模式,從2001年的“陳自瑤事件”首次發動到今年5·12大地震中,“人肉搜索”成為聯系親情,尋找失散親人的最有利的工具,它關注的重心由私人領域轉向公共事務領域,并越來越在社會道德和公共事務領域發揮作用。究竟為什么會出現這一現象?它能起到什么樣的作用?本文將從倫理道德視角對其進行初步地探析。

一、“人肉搜索”現象發展研究

“人肉搜索”是“貓撲”網首創的一種搜索方式。它的一般操作過程是:搜索需求方在網絡社區發帖求問,作答依據的不是傳統的固定的網絡程序和資料庫,而是無數網民的知識、經驗、收集的信息和對問題的理解等,他們對同一問題給予不同的回答,最后由提問者對答案進行篩選、綜合等而得到最終的答案。

“人肉搜索”自出現就產生了較大的社會影響力。下面是具有代表性的事件。

通過研究發現,上述事件雖發生在不同的時間和不同的領域,但卻具有共同之處:

(一)引發網民進行“人肉搜索”的問題是社會倫理道德問題

目前的中國社會正處在轉型時期,原有規范社會的倫理道德觀發生斷裂,社會呈現出倫理道德觀多元并存的局面。人們對此表現出茫然與無所適從,各取所需,自行其便。例如,“虐貓事件”一方堅持張揚個性的自由主義倫理觀,而廣大網民所堅守的是關懷和捍衛生命的倫理觀。虐貓當事方的行為極大地刺激了廣大網民的倫理信仰,使得廣大網民對其進行“人肉搜索”,將其揪出示眾。

(二)搜索過程中應用相同的手段

搜索手段通常為利用Google和百度等,在論壇、社區、貼吧等中搜索目標對象可能留下的注冊痕跡,查其ID號,IP號等,最終鎖定其在現實生活中的真實身份,手機號碼,家庭住址等個人資料。以“銅須門事件”為例,2006年4月,網民“鋒刃透骨寒”在“貓撲”論壇上發帖,稱妻子在玩網游過程中與游戲中某公會的會長發生網戀并出軌,依據“鋒刃透骨寒”提供的聊天記錄中的關鍵詞和QQ號碼等,網民很快查出“銅須”的真實身份。

(三)“人肉搜索”最終目的在于維護社會倫理道德秩序

這一現象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大量網民的自發參與。某一問題能夠引起如此多的處于不同領域,來自四面八方甚至是全球各地的網民的關注,其中一重要因素就是他們有著共同的倫理信仰和道德追求,在它的粘合下,網民組成了針對這一問題的臨時性心理群體。﹙當然,在這一過程中決不排除個別網民的參與動機并非如此﹚這一群體以維護社會正義和倫理道德秩序為旗幟,針對某一問題在網絡這個平臺上共同協作查出當事人的真實信息,最終在道義上進行獎善懲惡,從而達到自發地重構社會的倫理道德秩序。以“藏獨女生事件”為例,通過對王千源支持西藏獨立行為進行批判,反饋給社會的信息是,熱愛祖國,維護祖國統一是我們的道德美德。

綜上所述,這一現象本質上是社會倫理、道德問題的折射,是不同的倫理道德觀念相互矛盾沖突的過程。 二、“人肉搜索”現象的原因

這一現象的出現離不開網絡技術的發展,同時網民自發地通過網絡社區的互動來維護社會道德秩序的行為背后還有著深刻的原因。

(一)歷史原因

從1978年開始,中國逐步進行社會轉型。倫理文化、道德規范作為上層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必然會隨著經濟基礎的改變而發生變化。原有的社會主義倫理道德不能適應經濟改革和社會現實生活的需要,喪失了其規范引導作用,多元倫理道德觀同時并存使得人們出現信仰危機、倫理困惑,各種道德滑坡和社會失范現象不斷出現。

(二)外部原因

現實社會中法治的失語或缺位。法律堅守的是“最底線道德”,只要不沖破最底線的道德就不是違法行為,當然相關機構就會無作為,對道德層面上已經構成傷害的受害者就不會提供任何幫助,即使對于能夠涉足的問題也存在解決無力的現狀。例如,以契約自由倫理為基礎的現代婚姻法面對現實社會出現的家庭暴力、第三者插足等問題不能進行妥善地解決。

傳統的媒體由于自身的性質,在內容上,對過于敏感的事件一般不會主動涉及,并且內容選擇會偏重正面性的、典型性的、能引起社會效應的事件,這使得傳統媒體在私人問題上失語;在速度上,為保證信息的準確性會明顯地滯后于網絡,不能及時滿足人們在第一時間的需要。

(三)內部原因

解決目前倫理道德世界雜亂無序的關鍵就在于樹立新的主導性的倫理道德觀,但這是一個長期的工程,是在改革中不斷探索的過程,需要通過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因此,這一矛盾就產生了。在這種情況下,網民自發地重構社會倫理道德秩序的“人肉搜索”現象出現了。

三、“人肉搜索”現象的作用

從2001年“人肉搜索”現象出現至今,不可否認,產生了網民有時言語過于粗暴;會侵犯他人隱私權等負面影響,

但它所產生的正功能更值得引起重視。

(一)個人情緒的平衡器

封建臣民倫理強調的是民眾的順從,這一影響至今尚存,即使對社會有不滿也敢怒不敢言,公民意識淡薄;當工作中與上司產生矛盾時,多采用“忍”的策略;工作中同事間明爭暗斗,不公平競爭時有發生;麻木不仁、見死不救等現象在生活中隨處可見。這使得人們在現實社會中壓抑個性,情緒抑郁。網絡虛擬社會給個體提供了一個相對自由表達的平臺,人們可以以一個本真的自我在這個社會中存在,使現實社會積聚起來的不滿得以釋放,有利于個體身心的發展。

(二)社會的安全閥[1]

“人肉搜索”現象的出現,一方面有利于網絡社會的德治與現實社會法治的結合。通常情況下,來自社會的道德監督的聲音通常比較微弱,道德一向都以自律來發揮作用,然而兩種方式的效果都較差。有了“人肉搜索”就有了“道德法庭”[2],在道德世界中就有了機制進行懲惡、獎善、扶弱……這樣就能使德治和法治雙管齊下,社會更穩定。另一方面有利于新的主導性倫理道德觀的建立。“人肉搜索”的過程是多元倫理道德觀矛盾沖突的過程,通過彼此的博弈能夠引導社會主體在觀念選擇上達成共識,從而使倫理世界結束混亂重新走向有序。

“人肉搜索”目前還處于發展的初期階段,還需要不斷地發展,從而揚長避短以至臻于完善。在這一過程中,除不斷加強自身建設外,還需要社會給予更多的關注,從而使它不再游走在道德與法律的邊緣,文明健康地發展。

[1]盧春伶,譚有模,網絡“人肉搜索”集群現象淺析[J],中國集體經濟,2008(3),

[2]田飛龍,“人肉搜索”的社會功能及其規范化需求[J/OL],北大公法網, [2008-07-14],

[3] 竇炎國,社會轉型與現代倫理[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

[4]孟強,“人肉搜索”引擎網絡江湖的獎善罰惡令[J],專題研究·觀點交鋒,2008(6),

[5]陳朝暉,“人肉搜索”的發展演變[J],傳媒觀察,2008(7),

[6]楊孟堯,網絡社區“人肉搜索”初探[J],東南傳播,2008(7),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