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令人堪憂的中學歷史教學現狀
孫黎麗 沈喜彭
[論文關鍵詞] 中學歷史教學 教學現狀 歷史教師 [論文摘要] 當前我國中學的歷史教學現狀,并沒有隨我國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而發展,相反,卻呈現出一種日益衰退的跡象。教師的知難而退、學生的急功近利共同促成了當前令人堪憂的歷史教學現狀。要改變這種現狀,需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
記得一位學者說過,“歷史不是讓人哭的,也不是讓人笑的,而是讓人了解它的”。這看似簡單的一句話,卻道出了史學價值的真諦,道出了史學學習與講授的難度。在中國這個有著五千多年悠久歷史的國度里,究竟有多少人可以稱得上是“歷史通”呢?深入不到真實歷史的內核,滿足于累年不變的教案,過分追求歷史教學的技巧,使得當今的歷史教學問題頗有些令人擔心。 一、我國的中學歷史教學現狀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我國的中學歷史教學目標可大致概括為三方面:使學生掌握歷史基礎知識;培養學生認知歷史唯物主義,并能運用它觀察和分析實際問題;讓學生們了解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可見,中學歷史教學是一個集知識教學、思想教育、能力培養于一體的系統過程。然而事實上,目前初、高級中學的歷史教學都未能很好地兼顧大綱所倡導的教學方針。結果,多數學生要么忽視對基礎知識的學習,要么淡化歷史學習的興趣。不少學生動口不會總結,動手不能分析,動筆不會敘述。他們對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不會作簡要的評價,只能識記部分現成的結論。 當然,中學有初、高中之分,學校有城、鄉之別。相比之下,城里的孩子有條件不喜歡歷史;農村的孩子挺喜歡歷史卻沒有條件。城里的學生無論是在圖書獲得、時間投入及教師質量等方面都要優于農村的學生,但他們對歷史課的興趣反而低于農村的學生。所以會出現這種現象,原因主要有四個方面:一是城里的孩子見聞識廣,教材上的一些歷史故事早就為他們所耳聞,中學歷史教材雖做過多次調整,但大體上是“換湯不換藥”,而且初、高中歷史知識的更新率并不高;二是城市里學生學習負擔要比農村的學生重,這在某種程度上削弱了他們在“小學科”上的學習熱情;三是中規中矩的授課方式,使得歷史課缺少應有的趣味性。四是城市里的孩子多半擁有自己的電腦,他們對電腦游戲的眷戀削弱了他們對所有學科的興趣。就農村學生而言,多數同學并不以考上大學為目標,他們完全可以憑借自己的興趣去聽課。農村的教師一般不像城市里老師那樣受到較多的監督,他們往往采取迎合學生口味的教學方法去授課。然而,問題也因此出現。不少農村歷史教師,往往“半道出家”,他們在教授歷史課程的同時,往往還教授學生們的數學或體育課程。歷史課多半被當作故事課來講授。由于不在學校住宿,學生們不得不將寶貴的時間花在來往的路途上,即使回到家中,等待他們的可能還有放羊喂牛的家務。最糟糕的是,他們幾乎不可能從目不識丁的父母那里得到學習上的幫助。 此外,城鄉教師所共同具有的兩個問題,也是促成當前的中學歷史教學現狀不能令人滿意的原因:一是中學歷史教學觀念的相對滯后;二是歷史學作社會和公眾對歷史學自身的特點認識不足。 無論城市還是鄉村,中學歷史教學觀念都相對比較滯后。在具體教學實踐中,他們多采用以講臺為中心的問答形式;以知識中心理論為主導,強調專業知識素質的養成,潛在地培養“小史學家”;以考試帶教學,將學習內容“學問化”,只講選拔不求發展等教學模式的大量存在,無疑是滯后的教學觀念的明顯折射。更令人擔憂的是,如今我們的教師似乎已習慣了這樣一種教學思維:我是教師,我覺得重要,你作為學生,你就必須認識到它的重要;既然我很用心地講了,你就應該很好地掌握。這種一味從自己的心思和愿望出發的心理,實質上是一種以成人為中心的專制性格。而這些貌似“主導”實為“主宰”甚至“霸道”的教學關系的普遍存在,更是扼殺了教學生機,隨之學生自由意志和人格的被漠視,學生創造力、想象力和情感的被摧殘,也就成為必然。 歷史是一門修身和認知社會的學科,是一種長期的、含蓄的、意識導向型的學科。不像數理化等學科在提高人的技能方面,能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因此,歷史學科常常被束之高閣,無人問津。國家政策導向、史學工作者、教材編者的誤區。就史學研究和史學工作者來看,許多史學研究“太細”,遠離國計民生;不少史學文章和專著文句深奧難懂,只能在圈內流傳,圈外無人理會,形同廢紙。就教材的編寫來說,當今中學歷史教材比起以前幾版來說是圖文并茂了,但是圍繞歷史教育功能選材以及中小學各級教材層次區分方面,仍然不盡如人意。如選材狹窄、人物敘述缺乏立體感、回避熱點問題,教材編寫越來越簡單,只有基本線索和事件梗概但缺乏詳細資料。而高考的要求卻越來越高,學生花了大量的功夫卻得不到高分,試想學生沒有充分的占有歷史資料,怎能去分析歷史問題,又怎能從中得出規律性的認識呢? 二、改變歷史教學現狀的幾條途徑 如何改善當今令人擔憂的中學歷史教學現狀呢?要回答這個問題當然也不容易。這需要全體歷史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國家對歷史學科的政策導向當然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就教師方面而言,個人認為我們可以在下面三個方面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嘗試。 首先,城里的歷史教師不妨不要局限于教材的安排,給同學們多講些軼聞趣事。對于某些不太有把握的史料,可以多查些資料,力爭做一個“教”、“研”都合格的老師。不要過分依賴課件教學,要知道生動地講解有時會比課件更有吸引力。在農村從事歷史教學的教師,要充分認識到歷史具有嚴肅的一面,沒有根據的史料,可能會誤導學生。教師最好能在備課上多花點精力,為有潛能的同學提供較多的課外史學書籍。 其次,城鄉教師都應該注重歷史的垂訓意義與教育意義。教師在歷史教學過程中,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向好人、偉人學習,激發他們的愛國情感,教育他們力爭成為一個對社會有貢獻的人。 再次,城鄉教師既不要“東施效顰”也不要妄自菲薄。要知道各個學科都有其獨特的一面。就歷史教學而言,過多地講究授課技巧,只能起到事與愿違的結果。歷史課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它的真實性。條件允許的話,歷史教師能夠帶領學生進行實地考察,可能不失為學習歷史的好辦法。城市里的博物館,鄉村的歷史遺跡、遺址等,都是學習歷史知識的好去處。高中歷史教師,不要受“高考指揮棒”的影響而妄自菲薄。學科并無高低之分,要為自己能勝任包含淵博知識的課目而自豪。 三、結語 總之,當前是存在著一些令人擔憂的歷史教學問題。不過,和從前相比,我國的歷史教學還是取得了不小的進步,但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我國的歷史教學工作完全可以做得更好。一個優秀的中學歷史教師,絕不會擔心歷史課程的教學改革,而一個好的學生也同樣會希望從教材中吸取更多的人文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