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歷史教學與學生的素質培養
呂俊璇
歷史課是豐富多彩、錯綜復雜,又是許多歷史現象、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構成的,這個構造給學生的思想素質與文化素質的培養帶來很多有利之處。初中時期的學生正處于精力充沛、富于幻想且好說好動的時期,我從事多年的一線教學工作,認識到教師應在掌握這一時期學生特點的基礎上,抓好歷史知識教育,這對于提高學生整體素質有著重要作用。
【論文關鍵詞】歷史教學 素質培養
一、歷史教學有利于培養學生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精神
青少年時期是世界觀、人生觀形成的關鍵階段。在這個階段,學生可塑性很大,如講1936年12月12日愛國將領張學良與楊虎城衽“兵諫”、逼蔣抗日這節內容時,對這次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在教學中教師強調愛國主義教育,效果奇好,可勝過平時教育的數倍。我當班主任又教歷史課,深有體會。如平時的少先隊活動日,重大紀念日、祭掃烈士墓、烈士墓前講話等等遠不如歷史課效果好。在講偉大的國際主義戰士、加拿大共產黨員諾爾曼·白求恩來到我國給對日作戰的前線戰士做手術,為了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光榮地獻出了寶貴的生命,這些內容確是培養學生國際主義精神的好題材。
二、歷史教學有利于培養學生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青少年高度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培養都是植根于我們璀璨豐厚的中華文化,我十分注重利用歷史知識,去教育青少年學生,明確學習歷史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把握現在,創造未來。例如,通過講授孔子的教育思想,使學生進行端正學風、勤奮治學,以優異成績報效祖國的教育,并明確孔子的教育思想對中國乃至整個世界都具有永恒的指導意義;又如,講述張衡渾天儀,不僅講述其發明創造過程及原理,更重要的是講述其后對后世的巨大影響;再如,講“四大發明”,不但要讓學生記住這些歷史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曉得四大發明對整個人類的貢獻,深知世界上的許多現代科學成果都淵源于中國古代科學成就。這樣一來,不僅豐富了學生的歷史知識,而且增強了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三、歷史教學有利于培養學生整體文化素質
歷史學科與其他基礎學科有著密切聯系的。學生掌握豐富的歷史知識,對于學好其他學科是有大裨益的。如學習古文,如果說不了解作者所處的時代和寫作的歷史背景,就不會對古文有一個正確、深刻的理解;學習地理,如果不了解一個國家的發展歷史,就不能全面了解它的風土人情、版圖的沿革,更何況一個國家的發展史、風土人情都受其地理條件的一定的制約。因此,加強歷史知識教學,對于培養學生整體文化素質是非常必要的。
四、歷史教學有利于培養學生對外開放的思想意識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求發展、要前進、除了繼承和發揚自己的優勢外,還要靠不斷學習和借鑒別國的長處,閉關自守、夜郎自大是不行的。我在講述“張賽出使西域”、“鄭各下西洋”、“洋務運動”等內容時,有意強調對外開放思想意識,培養學生的對外開放思想意識。
五、歷史教學有助于培養學生市場經濟意識
首先在經濟史的教學中注重滲透“市場經濟體制”的觀念,增強學生市場經濟意識,通過歐洲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史的教學,學生看到了市場作用對生產發展的重大影響,從而認識到只有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才能國富民強,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才能充分體現出來。讓學生明白,在市場經濟形勢下,科學技術更是起著第一生產力的作用,市場經濟需要更多更高的科技,市場經濟是重知識重人才的經濟,產品的設計、技術的改進、設備的創造、管理的科學化、市場信息的收集和正確分析都要靠知識、靠人才。更利于教育學生在市場經濟新形勢下,學習更多更深的科學知識,掌握較高的技術技能,更要培養自己的競爭觀念,以適應新條件下的勞動就業、生產流通和激烈競爭的需要。步入社會后,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方能立于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