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談我國傳統社會誠信機制對當代的啟示
佚名
摘要:社會誠信體系的構建,對于優化經濟發展環境、落實科學發展觀具有重要的意義。然而,社會誠信體系的建設是一個非常復雜、非常艱巨的工程,在構建社會誠信體系的過程中,我們應該明確認識到:政府誠信是社會誠信體系的基石,個人誠信是社會誠信體系的根本,企業誠信是社會誠信體系的主體。只有切實抓好這三個方面的建設,才能為整個社會誠信體系的建設搭建好穩固的框架。
關鍵詞:社會誠信體系 框架 政府誠信 個人誠信 企業誠信
“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是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中央提出“五個統籌”(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其著眼點就是“協調”。其中,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推進社會誠信體系的建設,因此,研究社會誠信體系的構建,對于優化經濟發展環境、落實科學發展觀具有重要的意義。 社會誠信體系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從形式上講,包括誠信道德和交易信用;從層次上講,包括基礎保障層、他律控制層及自律屏障層;從內容上講,包括個人誠信和組織誠信。筆者試圖從其內容的角度探討社會誠信體系的構建。 一政府誠信是社會誠信體系的基石 政府的誠信就是政府的公信力,政府誠信具有基礎性和導向性的作用,直接決定著市場環境的信用狀況。在政府與社會的互動關系中,政府德性的好壞,政府是否誠信,對企業、個人乃至整個社會信用的影響巨大。政府是否誠信事關公眾的福社,而只有公眾幸福,才有良好的社會誠信氛圍。人們當然不可想像,一個連誠信都做不到的政府能夠具有勇敢、節制、正義和明智的美德。一個政府內部和諧團結、精簡效率、精誠合作,對社會和公眾言而有信,誠實無欺,那么這個政府必是一個充滿榮譽、自信和責任的政府,在它管理下的公眾也必是安詳、無需戒備、能享受到無限幸福的公眾。在這樣的情形下,即使一個社會的經濟并不發達,公眾并不十分富裕,但在一個心靈安詳幸福的國度里,誠信原則也必將為人民和社會自覺地廣為推崇和奉行。沒有政府的誠信就沒有社會的誠信,一個政府要在全社會建立起良好的信用氛圍,它首先必須自己是一個信用的政府。 政府誠信是建立完善社會誠信體系的必要前提。社會信用體系按其內容可以劃分為政府信用、企業信用、銀行信用、個人信用或公民信用、學校信用、醫院信用等許多方面,其中政府信用是整個信用體系的重心,建立公眾對政府的信任是建立真正的企業、銀行和個人及其它誠信的前提條件。政府誠信的建立對個人的信用產生了約束效應,公眾出于對政府懲罰的回避,必然會在經濟活動中保持良好的誠信。作為“經濟人”的企業在經濟活動中以追求利潤最大化為目標,若沒有政府的保障,往往會出現以損害社會和公眾利益而自己獲利的現象。實際上,企業的正常活動得以開展,企業誠信在經濟活動中降低交易成本作用的發揮,就是基于企業對于國家制度的信任,也即對于良好的政府信用的依賴。同樣,銀行的活動和銀行信用的建立更是要依賴于國家信用。作為貨幣政策實施者的中央銀行的信用實際上就是政府信用的一個方面,而以盈利為目的的商業銀行的放貸、存款等業務都需要依賴于政府信用。在這個過程中,政府信用一方面保障了銀行對于個人或公眾信用的信任,另一方面也保障了公眾對于銀行的信任。 加強誠信建設是貫徹落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推進三大文明協調發展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迫切需要。十六大報告和胡錦濤同志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理論研討會上的講話都曾經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新局面,就是要在黨的領導下,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斷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推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加強社會誠信體系建設,正是推進三大文明協調發展的重要結合點之一。從政治文明方面講,自古以來,講誠信就是“為政之道”、“為政之要”,是治理國家的基本準則。歷史和現實都表明,一個政權也好,一個政黨也好,其前途和命運最終取決于人心向背。在新的歷史時期,隨著人民民主意識的增強,取信于民切切實實地成為執政之基。如果虛假浮夸、失位不公、朝令夕改甚至以權謀私等充斥著黨風、政風,我們就不能取信于民,就有失去群眾、失去執政地位的危險。一個誠信缺失的社會或國家無論如何是不能夠建立起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的。因此,在我國當前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
家邁進。但是,我們在承認改革開放帶給我們的豐碩成果時,也不能回避這樣一個突出的社會問題,即誠信缺失問題。如假冒偽劣產品問題、虛假信息問題、個人信用缺失問題、學術不端問題等等。這些問題已經嚴重地破壞了社會正常秩序,阻礙了我國社會主義經濟的健康發展。那么,為什么會在當前情況下存在比較嚴重的誠信缺失問題呢?對應傳統社會的誠信社會機制,當前我國社會誠信缺失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個。 第一,市場經濟加速了社會流動,擴大了人際交往的范圍,打破了熟人交際圈。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我國的確立,社會流動的速度越來越快,人們之間的交往范圍逐漸擴大。它打破了傳統社會的熟人交際圈,越來越多的人際交往是在生人中進行的。目前我國社會流動的范圍非常廣泛,包括職業之間的流動、職位之間的流動、職業地域和生活地域等的流動,并且這些流動速度呈加速趨勢。在這樣的社會條件下,人們之間的交往表現為短暫性,人們之間雖然交往的數量增加了,但熟識程度卻降低了。另外,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不斷完善和大眾傳媒的發展,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日益表現出功利性和間接性,以感情維系為主要特征的傳統初級群體逐漸衰落。農村地區的村落有逐步解體的趨勢,城市中的鄰居成了地理位置上的概念,左鄰右舍的人們之間有可能互不相識和互不交往。可見,傳統社會靠熟人去維護社會誠信的機制,在當今社會條件下已經完全行不通了。
第二,市場經濟對傳統價值觀念的沖擊。市場經濟本身是一種功利性經濟,它以利益為基本導向,引導人們如何去獲得經濟利益,強調的是商品意識和金錢觀念。這樣,便出現了與市經濟相適應的道德價值觀,如尊重個人利益、倡導自由競爭、主張自由平等,等等。這些道德觀念有益于人們的生產、經營和消費等活動,能夠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推動經濟的快速發展。“市場經濟并非僅僅是一種資源配置的方式,而是一種人的存在方式”[’〕。按照馬克思主義的理解,我們可以把市場經濟看做是“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的存在方式,這種獨立性相對于原來的“人的依賴性”是對人性的極大解放。人雖然仍有著對物的依賴性,但終歸已是獨立性的存在。在這種情況下,個性、主體性、情感、個人利益等壓抑了許久的人性被重視起來,個體擺脫了原來的束縛,追求民主、平等便成了社會的主旋律。所以,市場經濟不僅極大地解放了生產力,也解放了人性,考慮、追求經濟利益是人性的體現,也是社會個體的權利。但是,過分追求經濟利益,特別是對金錢的追逐,為金錢所左右,利欲熏心,就會導致“唯利是圖”,成為金錢的奴隸。于是,在利益的驅使下,弄虛作假、坑蒙拐騙就占據了一些人的思維空間,使社會誠信受到嚴重沖擊。可見,市場經濟對傳統價值觀念造成巨大沖擊,傳統社會的“安貧樂道”、“重義輕利”價值觀已被市場經濟的商品意識、利益觀念所代替,用傳統社會的道德規范約束現代社會中這些利欲熏心之人,顯然是無能為力的。 第三,法制不健全,對失信者打擊不力。市場經濟既是信用經濟,也是法律經濟。信用是市場經濟的基礎,法律是信用建設的保障。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加強法制建設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是從整體上看,法律制度不健全、法制保障不力仍然是當前社會中極為棘手而又函待解決的問題。目前我國法制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其一,沒有制定信用激勵和懲罰制度。守信用者沒有得到有效保護,失信者未受到嚴厲制裁。在不少情況下卻是守信者失利,失信者得利。其二,在判決執行上軟弱無力,判決執行率低。法律作為市場經濟運行規則的最高維護者,在處理違約賴賬行為時顯得蒼白無力。債權人為追索到期債務,往往要通過訴訟方式追索債務,而采用這種方式的成本費用越來越高,不要說因種種原因敗訴,即使是勝訴了,真正能夠執行裁決的也很少,這使債權人處于十分尷尬的境地。失信者沒有受到應有的處罰,客觀上助長了誠信缺失現象的泛濫。 三、我國傳統社會誠信機制對當代社會誠信的啟示 時至今日,社會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我們不可能照搬照抄傳統社會的誠信機制來消除今日社會的誠信危機,但我們可以以史為鑒,從中汲取對我們今天有用的東西,建立與完善我國當代社會的誠信機制。 第一,加強社區建設,營造類似于“熟人社會”的氛圍,增強社會監督。 “社區”是指人們在地緣關系基礎上結成的互助合作的共同體,用于區別局限于血緣關系基礎上形成的互助合作的共同體。它主要包括農村和城市兩種基本類型。農村社區地域廣闊、居民聚居程度低,以從事農業生產為主。其基本特征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