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數學課堂提問有效性實踐與研究
沈友法
課堂提問是課堂教學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恰到好處的提問,可以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那么,怎樣的課堂提問是有效的,如何提高課堂提問的有效性呢?
一、有效的課堂提問
筆者從多年的教學實踐和不斷探索反思認為有效的課堂提問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課堂提問應有目的性
根據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修改稿)的要求:“通過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學習,學生能夠:獲得適應社會生活和進一步發展所必須的數學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動經驗.體會數學知識之間、數學與其他學科之間、數學與生活之間的聯系,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進行思考,增強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了解數學的價值,激發好奇心,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具有初步的創新意識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因此課堂提問的目的性應基于以下幾個原則:
1.基于教學目標的達成
教師的課堂提問必須精確把握初中數學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根據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修改稿)的要求:“通過對有關問題的探討,了解所學過的數與代數、圖形與幾何、統計與概率知識之間的關聯.初步獲得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經驗.結合實際背景,在給定目標下,設計解決問題的方案,進一步體驗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發展相應的能力”.
首先教師必須通讀并深入鉆研教材,對教材要有深入的理解.其次教師要備好每一堂課,了解并掌握每一堂課的難點、重點、教學關鍵,以及與已有知識的內在聯系.最后教師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教學內容的特點,學生實際情況,精心設計恰到好處的課堂提問.
2.基于學生的認知水平
根據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修改稿)的要求:“數學教學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心理特征”.俗話說:“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后其節目”.若教師的提問隨意拔高,違背學生認知規律,則會造成學生思維斷層,讓提問變得毫無意義.因此教師的課堂提問必須合理把握學生的認知水平.
首先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認識規律因材施教,對什么樣年齡特征的學生準備什么樣的課堂提問.其次還必須深入生活、開拓視野,積累豐富的知識和語言.生活是無字的書.思想敏銳的有心人,可以從生活中讀到精彩的詞句和篇章.生活是語言的源泉,數學教師也要像作家一樣深入到學生的生活以及內心世界之中,通過課堂內外的思想交流和豐富多彩的課外生活,教師可以充分掌握學生在干些什么,想些什么,說些什么和關心些什么,就能找到更多的共同的語言.
(二)課堂提問應有啟發性
孔子提出教師教學要了解學生“聽其言而觀其行”,要按照學生的不同情況,因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孟子也十分重視啟發式教學,認為教學要達到理想的效果,教師不應訴諸強制的手段,而要適時地點化.
教師教學應該以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經驗為基礎,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啟發式和因材施教.數學課堂提問僅僅滿足準確、精練以及生動形象通俗易懂還是不夠的.數學課堂提問應特別強調啟發性.這就要求教師應善于運用激勵式、懸念式、對話式等語言形式,圍繞教學內容展現新舊知識之間,現象和本質之間,原因和結果之間的矛盾.創設發人思考的問題情境,以激發動機引發興趣.
(三)課堂提問應有趣味性
根據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修改稿)的要求:“數學教學活動必須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引發學生的數學思考;要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掌握有效的數學學習方法”.北宋著名哲學家、理學家張載認為,教學既要注意學生的可接受性,即“教之而不受,雖強告而無益”.他說:“教人之難,必盡人材.觀可及處,然后告之”.在他看來,這樣的教學才是有效的、理想的教學.思想家王夫之認為,教學過程不只是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的過程,而應該是一種自覺的認識過程.他不同意“學,效也”的傳統解釋,認為學習不是簡單模仿,而是主動的自悟,即“學,覺也”.也就是說,教學必須讓學生參與或投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只有這樣的教學,才能稱作好的教學,有效的教學.
教師的提問不僅要求言之有理,言之有物,而且還要求言之有趣,言之有味.幽默能使人產生輕松愉悅的心境,能調動課堂氣氛,縮短師生之間的感情距離,有力地促進教育教學活動的開展.有的人認為數學課幽默素材太少,其實教材內容本身和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都存在大量的幽默源,就看教師如何挖掘,如何發揮了.
(四)課堂提問應有針對性
首先教師對教材一定要吃透,這樣就要求教師對每個知識點要用心研究,這樣提出的問題才能又精又準,讓學生在回答問題時既理解和掌握知識,又得到嚴格的思維訓練.
其次為了鼓勵全體學生都能參與課堂活動,使課堂充滿生機,教師應有意識地編擬高、中、低水平三個層次的問題進行課堂提問.對學習能力低的A層次學生的提問應是一些課本的基礎知識,難度不宜太大;對學習能力較好和較強的B、C層次的學生,尤其是C層次的學生,課堂提問應著重引導他們去猜想和類比,使他們在質疑解惑中發展思維,培養能力.
二、探索提高課堂提問有效性的方法
教師有效性提問是指教師根據課堂教學的目標和內容,在課堂教學中創設良好的教育環境和氛圍,精心設置問題情景,提問有計劃性、針對性、啟發性,能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的欲望,有助于進一步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課堂提問是啟發學生思維,培養學生創造力,提高學生答疑能力的重要手段提高數學課堂提問的有效性,也是每個教育工作者一直探討的話題. 在課堂上,學生喜歡回答怎樣的問題?我們的提問學生能接受嗎?我們的提問對學生的發展還有多大的空間?怎樣的課堂提問最有效?在課堂上,怎樣的提問結構才是最合理,最高效的?下面就筆者多年的教學經驗和不斷的探索實踐,結合經典的教學案例,就提高課堂提問有效性的方法跟大家共享.
(一)把握提問的時機巧妙提問
教師要對課堂準備提出的問題進行篩選,使所提問題突出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減少提問的隨意性,減少無意義的提問,同時要注意控制提問的頻率和節奏.抓住時機巧妙提問,使學生在師生的問答中有一種茅塞頓開的感覺,從而促進學生知識的掌握和技能的形成.
好的問題在課堂中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鼓勵學生積極思考,主動獲取知識.而且問得要自然,要緊扣本課的知識點,語言應該簡練一點,最好一矢中的.教師就提問的答案或解決問題的思路與方法,不能是唯一的,學生 回答這類問題時,需要綜合運用各種知識,學生的思維要躍出線性思維的軌跡,向平面發展 .因此,它對于學生形成良好認知結構,發展思維的靈活性,創造性都是十分有益的.其次 要注意信息傳遞的多樣性.鼓勵學生質疑問難,改變信息單相傳遞的被動局面,是課堂呈現 教師問學生答,學生問學生答的生動活潑局面.
通過教師適時巧妙的提問促使學生開動腦筋,積極思考,接近學生最近發展區.有效的問題能使人產生懷疑、困惑、焦慮、探索的心理狀態,這種心理又驅使個體積極思維,不斷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從而能有效達成課時目標,完成教學任務.
(二)把握提問的深度和難度
教師的提問必須有一定的難度和深度,必須讓學生經過認真思索,動一番腦筋后才能做出回答.因此問題的難度和深度必須適宜,教師可以采取深題淺問,淺題深問,直題曲問,曲題直問,逆向提問,一題多問等不同方式,開展多角度思維,優化學生思維品質,展示學生的思維品質,展示學生的創新個性促進學生的知識技能形式,促進學生健康情感的培養.
提出的問題要有思考性.如果提出的問題學生都答不出,或不需思考就能回答,那么,這樣的提問就會失去其應有的作用.提問時還要注意內容的新穎別致、形式的多樣.教師要在知識的關鍵處,理解的疑難處,思維的轉折處,規律的探求處設問.在知識的關鍵處提問,能突出重點,分散難點,幫助學生掃除學習障礙.在思維的轉折處提問,有利于促進知識的遷移,有利于建構和加深所學的新知.在規律的探求中提問,可促使學生在課堂中積極思考,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思維學習新知識,得到了新規律,可以讓他們感受到學習的樂趣.
通過師生的一問一答、邊問邊答,及教師對問題深淺的尺度的合理把握,采用靈活多樣的問答方式,有個別學生回答的,有學生一起回答的,有師生共答的,還有教師的適時分析.從特殊情況——具體的正比例函數圖象到一般的一次函數圖象學生有了全面的理解.
(三)把握提問的對象
有這樣一個故事:一次,中國現代著名畫家豐子愷在輪船上遇見一個錢莊商人問他的姓名.豐子愷答:“姓豐.”錢莊商人納悶地問:“什么風?”豐子愷解釋道:“咸豐皇帝的“豐”.”錢莊商人不解.因為年代相去甚遠,商人也不大看歷史書,因此并不知道咸豐.豐子愷又說:“五谷豐登的“豐”.”誰知道商人仍不知道是哪個豐,豐子愷哭笑不得只好在紙上寫了個“豐”.錢莊商人一看,恍然大悟,連聲贊道:這姓不錯!是“匯豐銀行”的“豐”啊!豐子愷也樂了,心想,不錯不錯,“匯豐銀行”的確比“五谷豐登”要時髦,比咸豐要通用.沒多久,豐子愷和一個農民同乘一輛車,二人交談甚歡,豐子愷自我介紹道:“鄙人姓“豐”,匯豐銀行的“豐”.農民大叔一輩子在鄉下種田,并沒有聽說過還有個匯豐銀行,就搖頭表示不知.豐子愷就說“咸豐皇帝”的“豐”.農民大叔只關心自己的溫飽,并不去管誰又做了江山,何況是百年前的皇帝,仍是搖頭.豐子愷只好在他手上寫了個“豐”字.農民大叔忙說:“好姓好姓,年年豐收五谷豐登的“豐”??!”豐子愷恍然大悟:“一直覺得說話并不是難事,可對待不同的說話對象,要說的話還真不一樣”.
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更是如此,特別是高年級學生,對于不同層次的學生教師可以在課堂上設計一些難易適度的問題,讓全體學生獲得知識營養,滿足其胃口需要,對于學困生可降低問題的難度,對于中等生提一些稍難的問題,對尖子生提一些難度大的問題,讓他們真正感受到成功的樂趣,對特長生提一些創造性問題,鼓勵其要有創新精神.真正做到因人而異,因材施教.
課堂提問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重要課題.只有在實際教學中,不斷研究,用心體會 ,認真總結,取長補短,才能使課堂提問進入一個新的境界,把課上得生動活潑、富有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