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手術置入肝動脈門靜脈化療泵的護理
王茜
從20世紀50年代起進行肝動脈結扎插管術時,就有不少學者同時經所置導管給藥作區域性灌注化療。以后逐漸發展為經肝動脈植入藥泵灌注化療、介入法置入式藥泵灌注化療等。由于區域灌注性化療較周邊靜脈化療的療效顯著,且操作簡便可反復使用。目前已廣泛用于臨床。
一、術前護理
(一)護理評估
1.健康史
(1)一般資料 是否居住子肝癌高發區,飲食和生活習慣,有無亞硝胺類致癌物質的接觸史等。
(2)家族史 家庭中有無肝癌或其他腫瘤病人。
(3)既往史 有無肝炎、肝硬化、其他部位腫瘤病史或手術治療史,有無其他系統伴隨疾病。
2.生理狀況
(1)局部 有無肝臟腫大、肝區壓痛、上腹部腫塊等。
(2)全身情況 有無消瘦、乏力、食欲減退及惡病質等,有無癌結節破裂出血、肝性昏迷、上消化道出血等。
(3)輔助檢查 實驗室檢查結果及特殊檢查結果。
3.心理和社會支持狀況
(1)認知程度 病人對擬采取的手術方式、疾病預后及手術前后相關知識的了解和掌握程度。
(2)心理承受能力 病人及家屬對手術過程、手術可能導致的并發癥及疾病預后的心理承受能力。
(3)經濟狀況 病人及家庭對治療的經濟承受能力。
(二)護理診斷
1.預感性悲哀 與擔憂疾病預后和生存期限有關。
2.疼痛 與腫瘤迅速生長導致肝包膜張力增加有關。
3.營養失調:低于機體需要量 與食欲減退、腫瘤導致的代謝異常和消耗有關。
(三)護理措施
1.肝癌病人多為青壯年,面對突發的疾病,往往難以接受,絕望恐懼,有的病人甚至有自殺傾向。應重視心理護理,加強監護,減輕肝癌病人絕望、恐懼、憤怒、抑郁、焦慮、孤獨等心理障礙,樹立與疾病做斗爭的信心。
2.提高病人對手術的耐受能力,改善營養狀況,必要時提供腸內、外營養支持或補充白蛋白等。
3.提供有效心理應對方法,鼓勵病人表達內心感受,對病人恐懼表示理解。向病人及其家屬介紹化療泵治療的有關知識及化療泵的進展和治療效果。
二、術后護理
(一)護理評估
1.康復狀況 術后生命體征是否穩定,腹腔引流管是否通暢,引流物的色、質、量,切口情況等。 2.肝、腎功能狀況 術后功能恢復程度及有無肝功能衰竭及腎功能損害等。
3.心理和認知狀態 病人及家屬對肝癌手術置入肝動脈、門靜脈化療泵相關知識的掌握程度和出院前的心理狀態。
4.預后判斷 根據病人的臨床癥狀、特殊檢查、實際手術、情況和術后病理學檢查結果,評估肝癌的預后。
(二)護理診斷
1.疼痛 與手術創傷有關。
2.營養失調:低于機體需要量 與術后禁食和創傷有關。
3.知識缺乏 與未接觸化療相關知識有關。
4.潛在并發癥 感染、靜脈炎、泵損壞、血栓形成、導管阻塞、局部積血積液、藥液外漏致局部皮膚壞死等。
(三)護理措施
1.根據病人的需求講解腫瘤及化療方面的有關知識;提供“化療需知”手冊,使其掌握自我護理的方法。引導病人表達憂慮及疑問,有針對性地向其提供正確、有價值的信息資料。講解化療泵的有關知識,提高病人的自護能力。
2.嚴密觀察生命體征,及時發現出血、感染等并發癥。
3.鎮痛、鎮靜,減輕術后疼痛,使病人安靜休息。術后48小時若病情允許,可取半臥位,以降低切口張力。
4.加強營養,促進恢復。
5.妥善固定和維護肝動脈或門靜脈導管。
6.嚴格遵守無菌原則,每次注藥前消毒導管及局部皮膚,注藥后用無菌紗布包扎,防止細菌沿導管發生逆行感染。
7.注藥前后用肝素稀釋液(25U/ml) 2~3m1沖洗導管,防止導管堵塞。
8.治療期間病人可出現劇烈腹痛、惡心、嘔吐、食欲不振及不同程度的白細胞數減少、肝功能損害、貧血等。若癥狀嚴重,藥物減量。白細胞計數<4×109/L,暫停化療。若系胃、膽、胰、脾動脈栓塞而出現上消化道出血及膽囊壞死等并發癥,須密切觀察生命體征和腹部體征,及時通知醫師進行處理。
9.熟練掌握灌注藥物的操作技巧.避免感染、靜脈炎、泵損壞、局部積血積液、藥液外漏致局部皮膚壞死等并發癥的發生。操作人員應了解泵的基本原理,泵的注射隔膜、藥囊和導管等各部分組成和功能。必要時可在體外練習泵的注射方法,實際體會注射時隔膜的穿刺阻力和進入藥囊的落空感。注藥過程中要嚴守操作規程,減少埋置泵化療的并發癥。
參 考 文 獻
[1]劉毅,琪海,崔杰,等.肝動脈結扎+灌注治療晚期原發性肝癌的體會[J].肝膽外科雜志,1999,7(3):165.
[2]文軍,沈文律,楊少華.輔助肝動脈泵化療在結直腸癌肝轉移切除術后的應用[J].中華胃腸外科雜志,2005,7(4):361.
[3]越瑩.118例肝癌患者化療時的心理狀態分析與護理體會[J].廣西醫科大學學報,2000,17:491492.
[4]陳淑英.新編護理學[M].上海:上海醫科大學出版社,1996,2:4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