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吸復合麻醉對腹腔鏡膽囊手術的影響
蔣鐵均
【摘要】目的觀察靜吸復合麻醉對腹腔鏡膽囊手術后全身創傷反應程度的影響。方法自2017 年8 月至2019 年8 月,均為腹腔鏡膽囊手術患者,共計54 例,全憑靜脈麻醉組(對照組)、靜吸復合麻醉組(觀察組)均為27 例,對比兩組患者術后全身創傷反應情況。結果兩組患者術后各項血清炎癥因子比較,觀察組均較對照組好(P<0.05 ),有統計學意義;術后5-HT、NPY等疼痛介質含量比較觀察組更低(P<0.05 ),與對照組比較有統計學意義;觀察組患者術后Cor、ALD及NE各項應激激素與對照組比較P<0.05 ,有統計學意義。結論腹腔鏡膽囊手術患者行靜吸復合麻醉能夠減輕全身創傷反應,具有較高臨床價值。
【關鍵詞】靜吸復合麻醉;腹腔鏡膽囊手術;創傷反應;應激激素
腹腔鏡膽囊手術是臨床治療慢性膽囊炎膽囊結石的常見術式,麻醉方式的選擇對于手術的順利進行以及患者術后恢復有著重要的意義,臨床在選擇麻醉方式時不僅需要考慮患者的病情、年齡、身體素質,而且要做好術前評估,掌握禁忌征[1]。作為一項創傷性活動,腹腔鏡膽囊手術會對患者膽囊周圍臟器產生一定的損傷,引起機體應激反應,研究在腹腔鏡膽囊手術中分別采用靜吸復合麻醉、全憑靜脈麻醉,以探究其對患者術后全身創傷反應程度的影響,收集病例54 例,均為2017 年8 月至2019 年8 月本院收治患者,現對研究結果予以如下匯報。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病例納入時間范圍為2017 年8 月至2019 年8 月,對該時間段內本院54 例腹腔鏡膽囊手術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例數相等均為27 例。觀察組:男女病例分別為14 例、13 例,年齡在34~68 歲之間,平均年齡為(58.52 ±3.61 )歲。病程最短為1 年,最長為4 年,平均病程為(2.14 ±0.23 )年。對照組:男性女性病例分別為15 例、12 例,年齡范圍在33~69 歲之間,年齡年齡為(58.46 ±3.78 )歲。病程最短為1 年,最長為4 年,平均病程為(2.13 ±0.17 )年。納入標準:① 所有患者均行腹腔鏡膽囊切除手術;② 患者臨床資料及病史、檢查記錄等資料完善,檢查前均告知患者,患者已了解且同意加入研究,符合醫院倫理學會要求;③ 患者精神狀態穩定,具有基本語言交流能力。排除標準:① 合并嚴重心血管疾病患者;② 檢查發現存在肝腎功能疾病或器質性病變患者;③ 合并其他類型精神疾病患者;④ 合并多系統并發癥或合并嚴重感染患者[2 ,3]。統計學軟件計算兩組患者年齡、病程、癡呆程度等基線資料P>0.05 ,可進行對比。1.2 方法:患者進入手術室后均給予心電監護,監測動脈壓、指氧飽和度,與此同時給予2mg/kg丙泊酚、0.3mg/kg羅庫溴銨以及2ug/kg舒芬太尼麻醉誘導。肌松發揮作用后實施氣管插管,并與呼吸機相連接。對照組:手術期間給予3ug/ml丙泊酚、3ng/ml舒芬太尼維持麻醉,間隔30 分鐘給予維庫溴銨靜脈推注,確保肌松。觀察組:手術期間實施靜吸復合麻醉,氧流量以2L/min為宜,吸入2%~3%七氟烷,丙泊酚2mg/kg/h,舒芬太尼2ug/kg/min,間隔30 分鐘給予羅庫溴銨靜脈推注。1.3 觀察指標:手術后6 小時檢測兩組患者血清炎癥因子(酶聯免疫吸附法)、應激激素(酶聯免疫吸附法)以及疼痛介質(放射免疫法)等各項指標,并予以對比[4 ,5]。1.4 統計學方法:研究計數資料、計量資料分別采用x±s、%表示,前者采用t進行檢驗,后者采用χ2 檢驗,所有數據均在統計學軟件SPSS20.0 軟件上計算,將0.05 作為衡量標準,當P<0.05 ,表示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術后血清炎癥因子對比:兩組患者術后hs-CRP、IL-6 、IL-8 等指標對比觀察組均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 ),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2.2 兩組患者術后血清疼痛介質含量對比:患者術后各項血清疼痛介質含量對比,觀察組均較對照組低,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2 。2.3 兩組患者術后應激激素含量對比: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患者術后Cor、ALD以及NE指標均較低,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3 。
3 討論
研究報道,外科手術患者康復延遲與術后創傷密切相關。目前臨床在腹腔鏡手術中多選擇全身麻醉,其中以全憑靜脈麻醉與靜吸復合麻醉最為常用[6]。麻醉藥物配伍不同,患者術后創傷程度也呈現出明顯的差異,因此,臨床多傾向于選擇能夠減輕手術創傷、維持患者機體內環境穩態的麻醉方式。此次研究中對照組患者接受的全憑靜脈麻醉,術中選擇丙泊酚、舒芬太尼作為維持麻醉藥物,靜吸復合麻醉則在麻醉維持階段引入七氟烷,便于對麻醉深度的控制,能夠在保證肌松效果的基礎上,避免氣腹建立中的循環波動現象,減少患者的應激反應。七氟烷與丙泊酚、舒芬太尼能夠發揮協同作用,減少后者麻醉藥物用量,進而降低麻醉藥物對患者心臟的影響[7]。術后藥效消失患者會伴隨不同程度疼痛,本次研究發現觀察組患者術后各項疼痛介質含量少于對照組,說明靜吸復合麻醉能夠起到緩解疼痛的作用。研究報道,七氟烷能夠降低手術刺激引起的細胞損傷,對下游促炎因子具有抑制作用[8],本次研究結果可知觀察組患者術后各項炎癥因子指標含量均低于對照組,說明觀察組患者炎癥反應更輕,進一步證實了靜吸復合麻醉對患者術后全身炎癥反應的緩解作用。另外,患者術后應激反應主要參照的是應激激素含量,術后其含量上升,與手術創傷相吻合。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患者術后各項應激激素含量均少于對照組,提示靜吸復合麻醉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腹腔鏡膽囊手術患者術后應激反應。以往研究發現七氟烷對患者血流動力學具有穩定作用,能夠避免劇烈波動產生的全身應激。綜上所述,靜吸復合麻醉應用于腹腔鏡膽囊手術患者,對于降低手術應激、減輕炎癥反應作用顯著,有利于緩解疼痛,是腹腔鏡手術的理想麻醉方式,可在臨床上得以廣泛的推廣、應用。
1 公丕英,王守田,宋彬,等.七氟醚-瑞芬太尼靜吸復合麻醉對創傷患者應激反應及術后認知功能的影響[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7 ,13 (4 ):174-175.
2 馬丙強,王聿加,吳立.預注右美托咪定對老年患者靜吸復合麻醉下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后早期認知功能的影響[J].中國實用醫刊,2018 ,45 (10 ):73-76.
3 董昭,趙君,劉曉東.地氟烷-瑞芬太尼靜吸復合全麻用于老年腹腔鏡膽囊切除術30 例[J].中國西醫結合">中西醫結合外科雜志,2017 ,23 (2 ):197-200.
4 張英寶.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膽囊結石臨床療效研究及對肝功能及機體應激反應的影響[J].浙江創傷外科,2018 ,23 (04 ):117-118.
5 鄭仲磊,范曉英.靜吸復合麻醉與單純靜脈麻醉對胃癌手術應激反應及細胞免疫功能的影響[J].中國現代普通外科進展,2017 ,25 (9 ):692-695.
6 蘇晗,雷金來.鹽酸甲氧明注射液持續泵注輔助靜吸復合全身麻醉對高齡股骨頸骨折患者術中血流動力學及心臟做功的影響[J].中國醫藥導報,2018 ,15 (31 ):105-108.
7 趙力,彭靜,周敏,等.全麻復合腰硬聯合麻醉對低位直腸癌患者腹腔鏡手術后時間及血清免疫球蛋白、C_3 水平變化的影響[J].廣東醫學,2019 ,40 (04 ):76-80.
8 廖強.不同麻醉方式對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患者術后胃腸功能恢復與創傷應激控制的影響比較[J].浙江創傷外科,2019 ,24 (02 ):194-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