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議社區化管理模式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
周宗輝
論文摘要:隨著高校學分制改革和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的深入,大學生思想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新的挑戰。通過構建“四元一體”社區化管理組織體系模式,強化學生參與意識,不斷加強社區文化建設、社區環境建設,運用社區網絡平臺,發揮黨團組織先鋒模范作用和社團潤滑劑作用,培養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意識,從而實現和諧社區。
論文關鍵詞:社區化管理模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隨著高校學分制改革和大學生思想的日益復雜,傳統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已經很難適應發展的需要。隨著大學生主體意識的不斷增強,自我教育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越來越顯著。中共中央、國務院下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指出,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應“堅持教育與自我教育相結合。要充分調動大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引導他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因此,怎樣充分發揮學生自我性已經成為一個新課題,需要在實踐中探索。
一、推進高校社區化管理模式的迫切需要
1.學分制改革
在學分制條件下,學生學習不再以班級為單位集中上課,而是根據個人特點采取自主選擇學習進程,實習彈性學習年限,自主選擇修讀課程、自主確定學期修讀課程、自主選擇教授教師,以課程為紐帶,同一班級學生上不同的課程,班級的概念漸漸淡化。另外,學生的自主權越來越大了,很多時間由自己支配,學生活動的空間相對集中,學生社區成為學生日常生活、學習的場所,因此,傳統的以班級為單位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已經不能滿足現狀。
2.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
目前,很多高校后勤管理模式主要由學校后勤部門、保衛部門、學生部門和學生所在院系共同管理,各部門根據職責對宿舍進行管理。后勤部門主要管宿舍衛生清潔、水電、物品維修和檢查學生衛生等;保衛部門主要管宿舍安全、消防等工作;學生部門主要是檢查、組織競賽活動等;院系主要是日常管理和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實施過程中主要出現以下問題:
(1)權責不清。在實際工作中,存在責任推委、相互扯皮等現象,最終出現無人管理,造成不良后果。
(2)管理成本相對較高。各部門花精力參與管理,管理成本相對較高。
(3)服務質量不高。學校后勤部門為了節約成本,聘用離退休人員或臨時工,缺乏服務意識。
(4)學生的作用發揮較小。學校主導宿舍管理,學生處于被管理,宿舍的“三自”功能很難實現。因此,迫使高校需要進行改革。
3.“90后”學生的特點
“90后”學生已經成為高校的主角,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主要表現在:一是自我意識強;二是價值取向多元化;三是心理承受弱;四是依賴性強;五是責任意識團隊精神弱。這導致了他們的思想和行為方式發生很大的變化:一是思想活躍,接受新事物、新觀念比較快;二是民主法制意識增強,對學校公共事物的參與權和知情權提出更高的要求,運用法律手段維護自身權益的意識不斷增強;三是交流方式現代化,在信息社會條件下,以網絡、手機為傳播手段已成為大學生思想交流、校園活動的新平臺;四是知識豐富,學習能力強,善于從網絡上獲取信息,對灌輸式教學方法表現出厭倦情緒;五是個性張揚自信充滿激情,不愿意受條條框框的約束。
二、“四元一體”社區化管理組織體系構建模式
組織體系建設是社區化管理的基礎,是學生參與社區化管理的平臺和場所,因此建立完善的組織體系是社區化管理的關鍵。組織構建必須堅持“自治”的原則,改變一切學校“說了算”的現狀,“四元一體”管理模式即學校、社區主管部門、學生自治組織以及社區學生共同管理社區,社區組建社區學生代表大會、社區管理委員會、社區事務管理中心、社區學生黨團組織和社區學生社團組織。主要是讓學生參與,實行“決行分設”結構,也就是說學生事務的決定權和行使權由不同的機構行使。
1.社區學生代表大會
社區學生代表大會是社區管理工作的最高權力機構。其代表由社區內全體學生和社區管理人員共同選舉產生,是學生對社區管理、社區服務等方面表達自己意愿的最佳途徑。
2.社區管理委員會
社區管理委員會是學生社區管理的常設機構,是社區學生代表大會閉會期間行使社區學生代表大會的權力機構。其委員會成員由學校主管學生工作領導、學生工作主管部門代表、后勤部門代表、物業管理代表、各院系領導、輔導員(班主任)代表、學生干部代表、普通學生代表組成,各方代表地位平等。
3.社區事務管理中心
社區事務管理中心是社區管理的工作的實施者,承接社區管理事務,是學校、學生、社區管理部門、學生管理部門溝通協調的場所,下設社區物業服務辦公室、就業指導辦公室、勤工助學辦公室、心理輔導辦公室、社區投訴辦公室、社會實踐辦公室等。
4.社區學生黨團組織
社區學生黨團組織由學校黨委領導,以單幢樓為單位,設置學生黨團支部,每個支部設支部書記1名,由輔導員(班主任)擔任;副書記1名,由學生擔任,主要負責該支部的日常管理、會議召集、活動組織等。
5.社區學生社團組織
學生社團是由學生根據自身的興趣愛好自發組織的團體。社團組織以宿舍為單位開展活動,調動學生參與的熱情,激發學生對社區的認同感、自豪感和榮譽感,引導積極向上的社區文化。 三、社區化管理模式下思想政治工作的途徑
1.加強社區文化建設
社區文化是指在一定的區域范圍內,在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社區成員在社區社會實踐中共同創造的具有本社區特色的精神財富及其物質形態。社區文化本質上是一種家園文化,具有社會性、開放性和群眾性的特點。發展社區文化,可以強化社區群眾的主人翁意識,倡導特有的健康的民風民俗,增強社區居民的歸屬感,維系社區良好的人際關系,提高居民的生活質量。對于學生社區來說,社區社團組織是形成良好社區文化的有力保障,是加強社區文化建設的有力措施。宿舍社團活動開展應以學生為主體,以宿舍區域為活動空間,以積極向上的思想和行為為主要內容;社團活動必須貼近學生生活,一般以系列主題活動為主,可以從社區安全、社區文化建設、社區學習風氣、社區環境等方面開展系列活動。比如:以學風建設為主題,開展“十佳學習標兵”評比;以安全為主題,開展消防演練、安全知識巡展等活動;以個性文化,展現風采為主題,開展社區文化節活動;以節約環保為主題,開展“節約用水”、“節約用電”、拒絕使用一次性餐具等活動;遇重大節日,開展志愿者、學雷鋒等活動。在活動過程中,要調動全體學生的積極性,鼓勵學生參與,倡導學生從身邊小事做起,促進良好社區文化的形成,增強學生的歸屬感。
2.加強社區環境建設
社區環境是社區成員在一定的地域內所面對和感受的一切客觀事物的總和,是物質環境和文化環境的綜合體。第一,加強社區基礎設施建設,營造舒適的居住環境;第二;加強社區文化活動設施建設,滿足學生文化活動需求;第三,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學生課余時間集中在社區,提倡學生自主學習、自覺學習,利用社區各種平臺進行宣傳和教育,營造濃厚的學習氛圍,從而打造學習型社區。
3.加強社區網絡平臺建設
江澤民同志指出:要重視和充分運用信息網絡技術,使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實效性,擴大覆蓋面,增強影響力。在社區管理過程中,必須加強社區網絡建設。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建設:
(1)服務平臺。利用網絡提供網上報修、網上心理咨詢等便民服務。
(2)宣傳平臺。利用網絡向學生宣傳社區規章制度、社區文化建設、社區組織建設等內容。
(3)交流平臺。建設社區BBS、博客、在線交流等,讓學生參與社區管理。
(4)學習娛樂平臺。向學生提供網絡課程教學資源、英語自主學習資源、網上圖書館、網絡電影等等。
李嵐清同志指出:要高度重視和充分運用信息網絡技術開展思想政治工作,使廣大師生在享受因特網傳播信息便利、快捷的同時,增強政治敏銳性和政治鑒別力,提高抵御錯誤思潮和腐朽生活方式影響的能力。在網絡平臺建設過程中,要加強防范措施:一是加強輿論引導。要樹立輿論新觀念,增強網絡輿論引導力,延伸覆蓋面,筑牢網絡輿論主陣地,把握網絡輿論主導權,占據網絡輿論制高點。二是加強網絡法規教育。加強對學生網絡法規教育,引導學生合理利用網絡,遵守網絡法規。三是加強網絡監管。加強對網絡信息和網絡行為進行管控,通過技防、人防等手段進行監管,從而有效控制社區網絡平臺。
4.加強社區黨團組織建設
(1)社區黨團組織建設。應建立一套操作性強的宿舍黨團組織建設體系,如“組織生活制度”、“黨員宿舍掛牌制度”、“黨員先鋒模范責任制度”、“黨員聯系宿舍制度”、“黨員接待日制度”、“團干部走訪宿舍制度”、“組織民主生活會制度”等,使宿舍黨團組織工作制度化、規范化,從而形成“學校黨委(團委)—院系黨總支(分團委)—學生社區黨工委(團總支)—黨支部(團支部)”組織模式,明確宿舍黨團組織的職責和功能。
(2)發揮黨團組織的先進性。社區黨團組織可以通過開展“十佳黨團員”先進報告會、先進事跡展示、“黨員宿舍開放日”、“黨員接待日”等活動感染、激勵學生,在宿舍中不斷擴大黨團組織的影響,發揮黨員、團員干部的典范作用,樹立黨團組織的良好形象,吸引積極向上的學生加入到組織中來,從而營造良好的宿舍環境,推動健康向上的宿舍文化和優良學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