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期對我國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思考
王冬紅
【摘要】:我國高等教育在不斷擴招的繁榮背后,質量存在諸多問題,迫切需要采取針對性措施保證高等教育質量。文章從內部和外部分別指出了我國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現實要求,分析了現階段影響我國高等教育質量的因素,提出新時期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對策。
【關鍵詞】:高等教育;質量;對策
目前,我國高等教育質量的保證面臨諸多制約因素,需要國家、社會、高校都積極參加到高等教育"質量工程"中來,共同推動我國從高等教育大國向高等教育強國邁進。
一、當前形勢對高等教育質量提高的要求
(一) 外部要求
1. 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的戰略要求
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科技革命快速推進,國際競爭日趨激烈,人才資源越來越成為國際競爭中的關鍵性和戰略性資源。作為我們這樣一個高等教育大國,只有不斷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大力培養科技尖子人才、領軍人物,我們才能牢牢掌握發展的主動權,提高綜合國力。
2. 勞動市場給予的壓力
隨著新《勞動法》的實施,用人單位的用人成本提高,員工的素質要求也就越來越高。用人單位不再只單純關注應聘人員的學歷,而是將重心徹底轉移到人員的專業技能、綜合素質上來。高校培養的畢業生必須適應市場的需求。
3. 經濟社會發展的迫切要求
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社會發展受阻的情況增多,方方面面的問題隨之出現,全社會都把目光轉移到高校,寄希望于高校,這就要求擔負培養人才職能的高校必須培養大量解決"瓶頸"的高素質人才。
(二) 內部要求
1. 高校生存發展的壓力
對于高校而言,教育質量是高校生存和發展的生命線。高校只有提高教育質量,高校培養的人才才能得到社會和用人單位的認可,才會受到用人單位的歡迎。高校自然也就得到社會和國家在財政、政策等方面的支持,招生規模和生源質量才會跟上去,高校才能健康的可持續發展。
2. 學生和家長的訴求
據調查,居民最愿意投資的是讓自己的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然而,當前畢業生的就業形勢日趨嚴峻。學生和家長不得不關心高校培養的畢業生對市場的適應性和就業后的可塑性,這就要求高校提高教育質量來滿足學生和家長的訴求。
二、當前影響我國高等教育質量的主要因素
(一) 教育經費投入不足的問題
教育部副部長吳啟迪說,目前,我國財政性教育投入中,高等教育部分占GDP的0.6%,這在全世界屬于較低水平,許多發展中國家已超過1%。總體而言,與國外相比,對高校投入表現為明顯的不足。近年來,我國高等教育經費雖然年年在增長,但生均經費在下降。教育經費的投入不足嚴重制約了教育條件的改善,生均資源貧乏。
(二) 教師資源不足的問題
在教師資源量的方面,這幾年高校師資的量增加很快,從98年開始專任教師數量增長一倍多,但是師生比由98年的9.73上升到07年的17.14(實際遠遠超過了這個比例)。在教師資源質的方面,教師隊伍出現結構化的缺陷,3年以下的新教師占現有教師的47%。此外,高校教師泛行政化,官本位傾向嚴重,不少學者專家迷失在權力和利益之中。部分教師游走于政府部門,追求"學者型官員",而無心投身于教學和科研工作中。
(三) 高等教育生源質量的問題
隨著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生源充足,社會各界普遍追求名校,造成報考扎堆。對于社會知名度較低的高校,由于生源不充足,選擇降低分數線來保證招生規模,招生環節錯位和規模擴張引起高等教育生源質量下降。
三、新時期提高我國高等教育質量的對策
(一) 樹立多樣化人才質量觀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1世紀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動宣言》指出,等教育質量是一個多層面的概念,應避免用一個統一的尺度來衡量高等教育質量。學校類型是多樣的,學科門類是多樣的,學生特點是多樣的,社會需求是多樣的,這些就決定了質量標準是多樣化的。我們必須重建符合時代特色和大眾化高等教育階段發展規律的、科學的人才質量觀,重構符合市場多樣化需求和不同類型學校特點的多樣化的質量觀。
(二) 政府給予高校大力支持
1. 加強高等教育的資金和政策支持
政府要切實履行財政性經費增長的承諾,并制定相關的政策,解決好教育產權問題,吸引社會資金進入教育投資市場。根據效益與成本對等原則,研究制定不同層次、不同專業、不同地域類型的高等教育成本合理分擔比例,按次序分類、分步驟指導高等教育財政撥款模式和多元投資體制改革。
2. 實施并不斷完善教學評估制度
全面開展普通高等學校教學評估工作,建立周期性的教學評估制度,是教育部為提高教育質量采取的關鍵舉措。要加強分類指導, 不同類型的學校有不同的特點,應實事求是地針對不同層次和不同類別的高校的特點制定不同的評估方案和不同的評估標準。堅持專項評估和長效管理相結合,在專項評估的基礎上, 全方位動態監控高校教學狀況,每年收集和發布高校基本狀態數據或不定期抽檢高校質量保障體系運行的效能。
(三) 社會密切關注和正確評價
國際高等教育質量保證的實踐表明,社會力量的參與能及時將社會對人才培養的要求、畢業生的就業狀況及其他有關信息直接反饋給學校,使高校及時了解社會發展對人才培養提出的新要求,保證高等教育沿著社會需要的方向發展。如廣東管理科學研究院和網大網站向社會推出中國大學排行榜。盡管大學排行的客觀性有待商商酌,但這種排名從某種意義上講,可以促進高校之間公平競爭,有助于高校提高教育質量的緊迫性和危機感。
(四) 高校自身主動"自律"
1. 建設高水平、高素質教師隊伍
提高教育質量,教師是關鍵。高等教育質量要著力于教師隊伍的建設。高校要積極探索教師隊伍建設的新思路、新方法。積極為新教師素質提高搭建平臺,為其提供學習提高的機會,在必要時給予政策上的支持和傾斜。弘揚大學精神,建設大學精神家園,為大師級人才的成長創造良好的環境,營造敢于創新、勇于探索、奮發向上、寬松和諧的學術氛圍和嚴謹治學的學風。
2. 加大教學投入,強化教學管理,深化教學改革
加強對教學工作的領導和精力投入,切實把最主要的精力放到教學上來,加大教學經費的投入,在國家"質量工程"激勵和示范輻射下,安排資金建設質量工程。建立對教學質量監控的專門職能部門,對教學各個環節予以監控。此外,學校要進一步加強與企業合作,建立實踐培訓基地,完善高校與用人單位之間共同育人的新機制。
3. 調整專業結構與課程設置
高校學科專業結構設置既要發揮高等學校滿足社會的發展的功能,實現專業設置和社會互動,更要發揮它引領和促進社會發展的功能。專業設置應該根據教育規律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結合本校實際情況,強調學科的特點、特色、特長。此外,高等學校應增大通選課與專業課的比例。并且通選課更要強調哲學思想、思維訓練和方法轉化,成為讓人覺醒的課程,而不僅僅是培養"受之以魚"的復合型人才。
[1] 潘懋元. 規模、速度、質量、特色-中國當前高等教育發展中的若干問題.河北師范大學學報. 2007.1.
[2] 鐘秉林. 適應全球化變革需要 重塑高教質量觀. 中國教育報. 2008-1-10,4.
[3] 提高高等教育質量我們還差什么. http://info.edu.hc360.com/
[4] 田恩舜. 我國高等教育質量保證模式變革中政府、高校與社會的行動策略.黑龍江高等教育, 2007,1.
[5] 陳至立國務委員在教育部直屬高校工作咨詢會第十八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