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論職業教育課程教學模式創新
張慶山 李俊杰
論文關鍵詞:職業教育;教學模式;電工學
論文摘要:職業教育是一種面突出技能培養的教育,以知識灌輸為主的教育模式是職業教育的大忌,只有以開放式實驗教學,雙證書教育為職業教育教學的模式,才能充分培養學生的操作技能和創新才能。
職業教育是一種注重操作技能培訓的教育,職業教育的課程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創新意識。以《電工學》的教學為例,只有注重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結合教學內容,采用設置研究課題、開放式實驗教學的方法,才能充分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才能。
一、以教學內容為中心,設置研究課題
傳統的教學模式注重知識的傳授,采用的是“灌”、“輸”,學生通過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方式接受現有的知識,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無學習興趣可言,更談不上對學生進行創新意識和創造才能的培養。為了充分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電工學》的教學采用讓學生自主學習的形式,通過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使學生真正體會到“獲得真理”的樂趣。如在學習電阻串并聯知識時,讓學生根據所給電路,通過自主學習、分組討論的方式,歸納出串、并聯電路的特點。課后布置這樣一個課題:如何根據串并聯電路的特點來擴大電表(電壓表、電流表任選其一)的量程?要求:①明確擴大電表量程應確定哪些數據?②如何確定這些數據?③實際用電表與你所計算的理論數據是否相符?為什么?④如何盡可能地減小測量誤差?等等。通過這一系列的問題,先讓學生初步明確如何進行研究性學習,為后面放手讓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作好準備。
二、開放式實驗教學,雙證書教育
課程設計必須堅持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并重,高度重視實驗、大力改革實驗教學的形式和內容,加強綜合性、創新性實驗、體現職業學校的辦學特色,在具體的《電工學》課程設計過程中,力求使更多的學生通過職業鑒定,獲得初級、中級、高級維修電工上崗證書。具體做法是開選修課,增大維修電工課時(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并重),最后成績按學分記入檔案,通過職業技能鑒定,進行考核鑒定,并獲得相對應的職業資格證書,體現雙證書教育。實驗教學基本做法包括:
(一)開放實驗室
改革實驗教學,必須將原來封閉的實驗室變為開放實驗室,讓學生在學習該課程的整個學期內根據需要自由進入。實驗室不僅在時間上開放,更重要的是包括器件、設備和實驗過程的全程開放,學生自己配置器件,獨立使用儀器設備,自己安排實驗過程。
(二)調整實驗內容
開放式實驗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綜合、創新能力。在開放式實驗教學中,學生在完成由實驗教師安排的一些必要的基本技能訓練實驗后,可以自己設計實驗條件允許的綜合性和創新性實驗。這些實驗需要學生預先查閱文獻資料、制定具體的實驗方案,經實驗教師核準(主要是核查客觀條件)后自行安排。對于實驗設計有困難的部分同學,實驗教師提供若干可供選擇的綜合性和具有—定創新性的實驗讓學生獨自完成。
(三)舉行開放實驗討論會
為使學生對開放式、綜合性、創新性實驗有—個相互交流和總結提高的機會,在學期結束前,舉行開放式實驗討論會,由學生暢談開放式實驗的經驗和體會,達到集思廣益、總結提高的目的。
三、三種教學方法相結合,取長補短
(一)以語言形式獲得間接經驗的方法
這類教學方法是指通過教師和學生口頭語言活動及學生獨立閱讀書面語言為主的教學方法。它主要包括:講授法、談話法、討論法和讀書指導法。講授法是教師運用口頭語言向學生描繪情境、敘述事實、解釋概念、論證原理和闡明規律的一種教學方法。談話法,又稱回答法。它是通過師生的交談來傳播和學習知識的一種方法。其特點是教師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的經驗和知識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借以獲得新知識或鞏固、檢查已學的知識。 討論法是在教師指導下,由全班或小組圍繞某一種中心問題通過發表各自意見和看法,共同研討,相互啟發,集思廣益地進行學習的一種方法。讀書指導法是教師有目的、有計劃地指導學生通過獨立閱讀教材和參考資料獲得知識的一種教學方法。 (二)以直觀形式獲得直接經驗的方法
這類教學方法是指教師組織學生直接接觸實際事物并通過感知覺獲得感性認識,領會所學的知識的方法。它主要包括演示法和參觀法。演示法是教師把實物或實物的模型展示給學生觀察,或通過示范性的實驗,通過現代教學手段,使學生獲得知識更新的一種教學方法。它是輔助的教學方法,經常與講授、談話、討論等方法配合一起使用。參觀法是根據教學目的要求,組織學生到一定的校外場所——自然界、生產現場和其他社會生活場所,使學生通過對實際事物和現象的觀察、研究獲得新知識的方法。
(三)以實際訓練形式形成技能、技巧的教學方法
這類教學方法是以形成學生的技能、行為習慣、培養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為主要任務的一種教學方法。它主要包括練習、實驗和實習作業等方法。練習法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鞏固知識和培養各種學習技能的基本方法,也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一種主要的實踐活動。實驗法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使用一定的設備和材料,通過控制條件的操作,引起實驗對象的某些變化,并從觀察這些變化中獲得新知識或驗證知識的一種教學方法,它也是自然科學學科常用的一種方法。實習法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利用一定的實習場所,參加一定實習工作,以掌握一定的技能和有關的直接知識,或驗證間接知識,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的一種教學方法。
對于職業教育來說,要以語言形式傳授間接經驗的教學方法為基礎,了解技能操作的方法步驟和要領以及相關的理論知識,是學生進行技能操作的理論指導。以直觀形式獲得直接經驗的教學方法為引導,是技能操作的感性認識。以實際訓練形式形成技能、技巧的教學方法重點,使學生獲得專業技能,是職業教育的最終目的。
四、改革學生評價體系,突顯學生的創新與才能
舊的評價體系是通過考試作為評價學生好壞的唯一標準,即考試分數高,被稱為好學生,否則就是差生。新課程改變了原有的評價體系,它力圖克服傳統教育評價存在的弊端,把評價看作是促進教師改善教學,促進學生改善學習手段,使評價完全為學生的發展服務,而不是限制學生的發展。即從“一切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出發,努力挖掘每一個學生的潛力。而研究性學習過程正是體現了新課程的理念,它只重過程而輕結果,通過學生平時的“所作所為”來綜合評價學生。教師通過“成長記錄袋”的方式,記錄下學生自己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的操作步驟、與人合作和交流的過程、就某課題在實施過程中的成敗得失及進行這一項活動的心得體會和有待改進和提高的方方面面或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等。當課題結束之后,學生進行自評時,學生自己就可以通過成長記錄袋,實事求是地進行評價,對在研究性學習中突現的“靈感”或“創新”的想法或做法,也可以提出來與其他同學進行探討和延伸,以進一步培養自己的創新意識和創造才能。
第斯多惠有句名言:“一個壞的教師奉送真理,一個好的教師則教人發現真理。”教學不僅是教的問題,而更是讓學生如何學的問題。研究性學習正是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在充分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科學探究能力、觀察實驗能力、獲取信息、傳遞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判斷的能力及團結協作的能力的同時,也能充分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