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文學的旅游文化價值研究
游洪波
論文關鍵詞:民間文學 旅游開發 物態化
論文摘要:民間文學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是極具魅力的文化資源。而我國民間文學蘊藏豐富,在大力發展旅游業的今天,應努力開發利用民間文學,促進旅游文化的蓬勃發展。本文就民間文學的旅游文化價值進行嘗試探討。前言概括民間文學對旅游文化發展的積極作用。第二部分具體闡述民間文學在旅游方面的開發和利用的價值。第三部分民間文學開發和利用需要注意的問題。
Keyword:Civil literatureThe tour developsObject
Summary: The folk literature has the rich place characteristic, is extremelyhas the charm the cultural resources..But our country folk literature contains richly, vigorously isdeveloping tourism's today, should diligently develop the use folkliterature, the promotion traveling culture vigorous development. This article carries on the attempt discussion on the folk literaturetraveling culture value.. Foreword summary folk literature to traveling culture developmentpositive role.. Second part of concrete elaboration folk literature in travelingaspect development and use value. The third part of folk literaturedevelopment and the use need to pay attention question..
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文化,是最具吸引力、最有魅力的旅游資源。旅游最本質的特征就是旅游者變換原有的文化環境,探奇求知,改變生活節律,吸取其他地方的地域文化。“國內一次調查表明,來華美國游客中主要目標是欣賞名勝古跡的占26%,而對中國人生活方式,風土人情最感興趣的卻達56.7%。在日本游客中,對人民生活感興趣的高達68%。”①人們出游的主要動機是了解異地文化和民眾的生活方式,旨在尋求一種“經歷”或“體驗”。旅游活動是游客離開常住地而發生的,其本身就是一種文化交流,是兩種地域文化的交匯與融合。旅游活動盡管具有經濟色彩,但本質上還是一種文化,可以說,旅游者是為了文化而旅游的。據旅游研究者的說法,民俗旅游是一種高層次的文化旅游,由于它滿足了游客“求新、求異、求樂、求知”的心理需求,已經成為旅游行為和旅游開發的重要內容之一。而民間文學是民俗藝術中一種由勞動人民口頭創作,在民間廣泛流傳,反映勞動人民社會生活和思想情趣的口頭語言藝術,是極具魅力的文化資源,它最集中反映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地區的風貌,開發為旅游文化資源的前景不可限量。民間文學必定是旅游業中最閃亮的奇葩,它能為旅游業增光添彩,提升旅游文化的品位,豐富旅游文化的內涵。
旅游業在20世紀80年代已成為世界上重要的經濟部門之一。我國擁有世界上獨具特色的東方文化,其中民間文學獨樹一幟,古往今來,講故事、聽故事始終是我國民間社會沿襲的文化傳統,深受我國民眾的喜愛。而我國又是民間文學蘊藏豐富的國度,在我國各民族、各地域民間活躍著的能講、善講故事的人有如恒河沙數。這種文化資源為旅游業的快速發展,準備了豐富的資源。近年來,隨著各地對本地區地方文化資源的挖掘和開發,旅游業已經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我國也躋身于世界旅游大國的行列。不容置疑旅游已成為當今時尚,人們獵奇的心理,探知的欲望,民間文學的傳奇性蘊含著許多有助于激發民眾旅游興趣和旅游好奇心的成分,對旅游活動的發生有促進作用。
旅游屬文化活動范疇,實質是通過對自然、人文景觀的游歷,欣賞大自然風光,領略民俗風情,陶冶情操,增長知識的一種休閑娛樂和文化教育活動。我國歷史悠久,地域遼闊,地大物博,文化底蘊深厚,因此我國旅游資源異常豐富,開發旅游文化資源,發展旅游業,已成為社會各界人士的共識。民間文學是我國的傳統文化,作為一種重要的文化資源不可忽視,它具有強大的旅游潛質;因而開發和利用民間文學對推動我國旅游業發展,對提高我國各地歷史文化名城品位,對加快投資環境改善,都有重要的意義和作用。使旅游業富有區域特色與個性,做到有“利”可圖,有“益”可求,在開發和利用民間文學資源時應加強對傳說、故事等的開發利用,推動我國各地旅游業長盛不衰。民間故事和傳說往往和一些名人、名地、名著以及一些風俗聯系在一起,開發利用民間文學資源要結合有關的人物和史實,結合相關的地名和古跡,結合有關的民俗和產品進行,其次對民間說唱、小戲、歌謠也不能忽視。
一、對民間文學的四層開發。
(一)對風景名勝、地名傳說、故事進行開發和利用
許多優美奇麗的自然與人文景觀,往往伴生出一系列動人的傳說故事。游覽名勝古跡的同時,了解其富有神奇色彩的傳說,是當前旅游者的普遍心態。民間傳說是野史、稗史,它卻是“歷史的活化石”,有著很高的美學價值和研究價值。國內所有成名的旅游景觀,都有相關的民間傳說為其造勢,沒有了傳說景觀就失去了靈魂,所以歷來就有“看景不如聽景”之說。劉守華有一句話:“江山奇景與人文壯觀的藝術結晶”。②民間傳說可增添旅游的神秘色彩;往往使旅游者啟發情思,震撼精神,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結合云夢山對王蟬母子和王蟬師徒的故事進行整理開發利用。結合大伾山對大禹治水等故事進行開發利用,結合淇河風景區、金山寺等對許仙白素貞的愛情故事以及白龍廟故事進行開發利用,結合靈山、朝歌等有關景點對殷紂王的相關故事和傳說進行開發利用。這方面成功例子如下:
2002年10月25日,千年勝跡雷峰塔重建峻工落成了。雷峰塔所帶來的經濟效益,是與其巨大的知名度息息相關的。雷峰塔的盛名,與民間傳說《白蛇傳》不可分離。數百年來,這個故事在戲曲、說唱、繪畫等各種民間藝術形式中廣為流傳,幾乎全國所有的劇種都排有《白蛇傳》的故事。在2001年,杭州就接待國內游客2510萬人次,接待海外游客約82萬人次,如果其中有10%游客上塔,其經濟效益就相當可觀了。雷峰塔的知名度,決定了這個景區必然會帶來巨大的客流量。
電影《少林寺》,是根據民間傳說《十八棍僧救唐王》改編的,一經放映少林寺就名揚天下了,旅客蜂擁而來。
珠海市本來是珠江口的一個三等漁業縣, 1980 年建設經濟特區時,他們在民間傳說的基礎上,整理出一個“漁女獻珠”的故事。傳說那漁女本是仙女,被珠海香爐灣的秀色迷住,悄悄化裝成漁女下凡,嫁給一個青年漁民。成親那天,她拾到一個特大的海蚌,挖出一顆碩大的珍珠,把它獻了出來,這顆珍珠就變成珠海。于是,香爐灣畔就矗立了著名雕塑家潘鶴創作的《漁女獻珠》巨型石雕,成了珠海經濟特區的標志,香爐灣也成了珠海市著名的旅游區。這個傳說給珠海增添了魅力,給旅游插上了翅膀。
民間傳說的“八仙過海”人人皆知,影響頗大,其中八仙之一的韓湘子,是唐代杰出的文學家、政治家、思想家、位居“唐宋八大家”之首韓愈的侄孫。湘子墓位于湘子故園內,墓冢高大,松柏蒼翠,竹木叢生,名家碑記數通,目前占地面積30余畝,韓湘子故園已成為豫北頗有名氣的道教圣地,香火旺盛,游客常年不斷。
《阿詩瑪》是彝族—撒尼人的經典傳說。美麗善良的阿詩瑪與勇敢憨厚的牧羊人——阿黑相愛。頭人的兒子阿支軟硬兼施地追求阿詩瑪并將她關進牢籠逼婚,阿詩瑪堅決不從。阿黑趕來相救,妒火燃燒的阿支,放出洪水吞噬了這對戀人。最后,阿詩瑪變成了一座美麗的石像,永駐石林。后經編導成一部《阿詩瑪》電影,賦上一首《阿詩瑪》長詩,配上一曲撒尼民歌《遠方的客人請你留下來》,讓中國人永遠記憶著石林——阿詩瑪的故鄉。多少游客就是從電影、詩歌和歌曲中認識并向往石林的。很多年前看過奇異石林的風光照,向往它的神秘。阿詩瑪傳說讓云南石林名揚天下。
對這些景觀由來所作的傳說往往具有藝術虛構的特征,傳說的虛構使有關的自然景觀的美感具有多重性,人們在旅游中除直接感受景觀外在的自然之美以外,還可從傳說中進一步領會過去人們將自己的心靈投射在這些景物上所形成的人文之美。游客面對那些沒有民間傳說給以進一步美化的自然景觀,會覺得索然無味。旅游景觀與民間傳說故事相映生輝,構成旅游文化的重要內容。正如一些從事旅游資源開發的同志所說的:“自然景觀是死的,有了相關的民間傳說,它們在游客心中才能活起來。”民間廣泛流傳的名人、名勝傳說,比正史和小說都具體、全面、生動,有趣得多,加上還有不少相關的風物佐證,給人的感覺就特別的真實、可信。一座山、一條河、一座橋、一眼井、一個泉,都有它們命名的故事,講述它們的淵源和來歷,這就增加了游人無限的興味和無窮的遐思。
(二)對有關人物、史事方面的傳說、故事進行開發和利用
由于民間文學文化具有地域性、民族性、傳承性等特點,往往為一個國家和地區所獨有,很難模仿和復制。因此,在競爭中就減少了可比性,具有壟斷的地位,易形成強有力的競爭能力,也易于創出自己的特色和名牌效應。名牌是旅游業競爭中的一種無形力量,更是促使旅游業走上可持續發展道路的一種寶貴的文化資源。因此我認為民間文學的旅游文化價值重點體現在對民間文學物態化改造,民間傳說物態化為旅游人文景觀。
1、人物方面的傳說、故事的開發和利用
歷史悠久,人杰地靈,秀麗奇特的自然風光曾吸引過歷代不少詩人墨客,在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中,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詩文,還會留下不少生動的傳說、故事。這些詩文、傳說、故事與旅游風景名勝有關。如唐代李白、皮日休、賀知章,宋代王安石、陸游,明代徐渭、劉基、謝遷、王陽明、徐霞客,清代林則徐、梁啟超等,這些歷史名人游山玩水留下了數以百計的詩文,是旅游區的一大筆文化遺產。把他們的詩文結合各風景名勝景點,編輯成旅游區的風景名勝詩文選,作為旅游手冊,提供給游客,使旅游者在觀賞美好景觀同時,又欣賞到歷代名家的絕妙詩文。
實實在在的景點,一經被撲朔迷離的神話、傳說、故事所點染,更顯神彩飄逸、魅力無窮。由于旅游區一般具有特殊的歷史位置和奇特的山川,會吸引了各地的電視臺來拍攝旅游風情片、風景片、專題片和電影。這些電視臺、電影制片廠在拍攝過程中,除拍自然風光和景點外,還會拍大量的旅游區的民風民俗和風土人情,結合民間文學中的風俗傳說和風俗故事,結合民俗事象,把旅游區特有風俗習慣搬上屏幕,宣傳當地的旅游,使民間文學和風俗發揮全方位的作用。這方面廣西有著非常成功的例子:一個劉三姐傳說打造成倆品牌。
(1)故鄉旅游招牌。廣西的劉三姐傳奇人物,40幾年來《劉三姐》一直為人們所傳頌、傳唱,最終宜州市被認定為劉三姐故鄉。于是宜州市把流河鄉更名為“劉三姐鄉”。宜州市便以劉三姐故鄉為品牌,大規模地建設下枧河風景旅游區,成為了一個新興的旅游勝地。如果說電影《劉三姐》使桂林山水名揚四海,那么今天的“劉三姐故鄉之旅”,則是把“劉三姐”這一古老傳說進行重新挖掘并成功地運用于旅游業的一個典范。“爬坡要爬下枧坡,游河要游下枧河;劉三姐家在下枧,歌滿河來歌滿坡”。宜州市一條美麗的下枧河,孕育了一代歌仙劉三姐。如今下枧河沿岸的許多景點,如對歌臺、扁擔山、手巾巖、定情樹、莫村、銅盤山、鯉魚石等,都蘊含著劉三姐的許多美麗傳說,劉三姐故鄉的招牌為宜州市的經濟發展起到了長足的促進作用。
(2)歌圩品牌。劉三姐是民間傳說中的“歌仙”,廣西各民族有口皆碑的智慧女神。與劉三姐傳說相關的“劉三姐歌圩”坐落在漓江與陽朔田家河交匯處,占地面積近100畝,歌圩的核心項目為全球最大的山水實景演出—《印象·劉三姐》。建成后的歌圩凸現了廣西和當地的建筑風格,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與演出相得益彰。《印象·劉三姐》打著“劉三姐文化品牌”的名義創造了廣西文化產業。大型桂林山水實景演出《印象·劉三姐》由張藝謀出任總導演,在桂林山水間利用天然美景演出廣西少數民族文化精品,把廣西舉世聞名的旅游、文化兩大資源——桂林山水和“劉三姐”的傳說進行了巧妙地嫁接和有機的融合。取得了很好的社會效益并極大促進了當地旅游文化的發展。《印象·劉三姐》成為了陽朔一個新興的旅游品牌項目,每天都有世界各地的旅客慕名而來。《印象·劉三姐》不僅直接給陽朔當地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而且拉動了陽朔整個經濟鏈條的快速運轉。
劉三姐歌圩是廣西傳統的盛大節日,現已由原來的廣西國際民歌節升級為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由南寧市人民政府主辦。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是集文化、經貿、旅游于一體的大型節慶活動。其更加體現國際性、民族性、現代性和藝術性,不斷完善“政府辦節、公司運作、社會參與”的運行機制,不斷創新工作機制,加大市場運作力度。連續6屆的成功舉辦,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正成為世界民歌的盛會,形成了南寧—大獨特的文化品牌,也是南寧人向世界遞上的一張亮麗名片。
2、史事方面的傳說、故事的開發和利用
口頭傳說一般都是歷史真實和藝術虛構相融合的產物。例如三國的周郎赤壁,人們面對這些留存至今的山川遺跡,不禁回憶起當年金戈鐵馬、龍爭虎斗的種種人和事,傳說中所包含的這些歷史地理因素是實在的,它是構成傳說故事的核心。
今天的蒲圻將以民間傳說、故事為背景大搞恢復赤壁大戰古戰場,發展當地旅游業。
據悉赤壁大戰古戰場恢復的設計理念:讓靜止的、陳封的歷史文化景點變成可以參與、觸摸、互動,符合現代人審美情趣的、靈動飄逸的景觀。舊景點改造中的“三國雕塑園”,成功地達到了預期效果,得到了社會大眾的認可。而二期工程“古戰場恢復區”的設計主題是:赤壁再現三國,讓游客親歷戰爭。資源整合的形式是:以三國人文掌故、戰斗場面、民俗民風、工藝美術、自然風光為內容,以厚重的三國、長江文化為載體;綜合采用廟會、社戲、雕塑、游戲、武術、雜技、戲劇、電影等多種藝術表現形式,獨創出一種獨具特色的戰爭場面,進而形成一種前所未有觀光游覽品種,讓游客乘船進入,步步參與。整座古戰場恢復區,實際上就是匯集了多種功能的游覽勝地,但她又不同于其他的旅游景點,其突出特點是,游客親歷,所到之處沒有單純的被動參觀,而是一種參與的、融入性的活動。到處都是景點景觀、到處都是表演舞臺。山是景,水是景,人在景中;船是戲,臺是戲,戲在戲中……在虛無飄渺,步換景移中切實地感受到東方文化的神秘和博大精深及上古戰爭的酷烈氛圍,進而得到知識的陶冶和身心的愉悅。一個嶄新的,魅力無窮的具有世界級旅游品牌的大赤壁,將會很快地展現在世人的面前。③
由此及彼,借傳說開發旅游區的例子比比皆是:四川的豐都是傳說中的“鬼城’,鬼城人就在城市建設和旅游景觀中大作鬼文章;新鄭市也以傳說中的“黃帝故里”為品牌開發旅游業,他們都成功了。蒲松齡老先生堪稱最早的民間文學家,他的《聊齋志異》大都取材于民間傳說,書成了名著,他成了名人,他的故鄉淄博市也成了“名地”。當地人花了一億多元,建了座占地千余畝的聊齋城,在城內開辟了數十個景點,一舉辦成了國家三A級旅游景區。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滸傳》,是施耐庵在匯集了大量的有關“水泊梁山一百單八將”民間傳說的基礎上編著的,山東的梁山因此就成了馳名中外的“名山”,當地人就在其上邊大興土木,建起成套的人文景觀。后來的《金瓶梅》一書。只是把《水滸傳》中的一些章節擴展開來寫成的,和《水滸傳》恰恰相反,它是公認的傷風敗俗的“淫書”,主人公西門慶和潘金蓮也成了典型的“淫夫”和“淫婦”。出人意料的是,山東人竟然也看中了這部淫書和這對臭名昭著的狗男女,聊城市、臨清市和陽谷縣都爭著打起了《金瓶梅》這張牌,不惜花費幾千萬元興建“金瓶梅文化區”、“獅子樓旅游城”等大型景區,還把潘金蓮定為“形象大師”,同樣搞得風風火火。由以上數例,可見民間傳說的利用價值有多高。④
(三)對鄉土特產、民間工藝的傳說、故事進行開發和利用。
在民間文學中,有不少關于土特名產、工藝品的傳說、故事。開發出來,服務旅游業,大有文章可做。物產豐富的地區,在歷史上有不少享有盛名的物產,因時代變遷而埋滅,或因冷落而沒有開發。但在民間文學中,仍保留了這批名產、傳統工藝的傳說。如浙江省余姚土特名產“余姚老布”、“節令糕點駱駝蹄”、“山球”、“余姚楊梅”、“七葉一枝花”、“拉毛果”、“鹽的傳說 ”、“瀑布仙茗”、“大隱石板”等;如傳統工藝,“陸埠佛雕”、“四明竹編”、“余姚剪紙”、“余姚花轎”、“余姚草鞋、繡花鞋”、“余姚陶瓷”等。發掘土特名產、工藝品的傳說、故事,利用這些產品的傳說、故事對產品進行宣傳,能提高知名度、擴大影響力。同時可促進產品轉化成為旅游禮品、紀念品。⑤
1、民間手工藝的傳說、故事的開發和利用
我們陽春有一道著名的風景線--高流河竹木墟,因河成墟,河因墟而更聞名,墟因專賣竹木手工藝品而聞名,河和墟相得益彰。
高流河墟距今已有420多年歷史。相傳古代有一位愛國為民的將軍叫高流,在剿匪過程中戰死在這條河邊,當地人民為了紀念他,就把該河稱為高流河,并在農歷五月初四他的出生日舉行墟期以志紀念。以后,每近墟期,附近許多工匠都會將自編的籮筐、竹篩、菜籃、扁擔、梯子等竹木藤器,拿到高流河灘席地擺賣。近年來,擺賣的東西不僅僅是竹木藤器,其它日用百貨也擺到河灘上來了,連賣手機的也搬了幾張桌子過來設了一個攤位。
高流河墟歷史久遠,其來歷還與著名的冼夫人有關。
梁大同元年(公元535年),冼夫人與馮寶結為夫妻后,駐兵在陽春。陳朝太建元年,冼夫人三次領兵出征廣州,半年平定廣州刺史都督十九州軍事的歐陽紇、王仲宣反叛割據嶺南的叛亂。因冼夫人母子立下大功,朝廷大為封賞冼夫人母子。太建二年冬至前后,冼夫人和馮仆母子在高流河畔召開慶祝勝利大會,追悼四十年戰亂死難軍民,獎勵有功將士,陳列朝廷賞賜的文物,演戲、巡行、娛樂升平。
隨著歷史的演變,高流河墟成為了竹木制品和兩陽(陽江、陽春)土特產的交易盛會,并在每年五月初四固定下來,每年一墟。該墟影響遍及新興、云浮、恩平、肇慶、高要、茂名、高州以及陽江、陽春等州縣,每年均有近10萬人“趁墟”。
故老相傳,在高流墟當日買的竹木器,用河水浸泡后可保永不被蟲蛀。因此,高留竹木墟又是一個吉祥的節慶,許多母親在這一天帶上孩子到河上沐浴,希冀孩子們有健康美好的將來。高留墟還是我們陽春當地的“情人節”,每年這個時候,小伙子們帶上自己的女友到了河邊,洗一把吉祥水,然后背著愛人淌過河渠,留下天長地久的回憶。
陽春市政府在開發本地旅游文化資源時將高流河墟變成每年一度的土特產交易會,把高留河墟作為每年一度旅游節首發點,把高流河墟變成粵西土特產的交易中心,打造陽春旅游文化品牌產業。
與旅游業不可分割的餐飲業也不可忽視,挖掘民間傳說為當地獨具特色的旅游餐飲文化擴大宣傳。
如合肥擁有千年歷史的“吳山貢鵝”,合肥人大力打造旅游餐飲品牌。
合肥人品貢鵝吃螃蟹來慶祝陷巢州漲廬州千百年來一直被傳為佳話,后來更衍變為一個美麗的傳說。中國民間故事<麗友橋>--中國古代愛情傳奇的經典。
這個傳說起于隋唐年間,說的是在合肥白水壩附近靠放鵝過日子的白小玉,人長得非常漂亮,又是刺繡紡織的能手,邪惡的蟹仙一直想得到她!于是邪惡的蟹仙百般阻撓白小玉與段飛倆人結合,造成段飛失去記憶,一個人回云南老家去了。后來白小玉打敗了蟹仙,她千里尋夫,大白鵝幫助段飛恢復記憶,倆人最終團聚的故事。合肥民間傳說《麗友橋》有詩為證:合肥肥東肥西肥東西.麗友麗江麗水麗江水。
合肥吳山貢鵝堪稱“江淮一絕”,在合肥打吳山貢鵝招牌的店大大小小有70多家。而吃正宗吳山貢鵝,還得到長豐縣吳山鎮,這成為一個不爭的事實。長豐縣吳山鎮舉辦了三屆貢鵝節。合肥巢湖錦繡紅樓的“橘黃蟹肥、香思紅樓”主題活動搞得如火如荼,在菜品上“蟹”成為這一主題活動的重點。中國螃蟹之鄉—“合肥”在文化資源和文物資源整合的基礎上開辟旅游資源,促進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贏,貧窮就是財富, 荒涼也能賣錢!合肥民間傳說與旅游餐飲文化 。一片荒涼,有文化妝點成奇觀;兩座廢墟,經藝術加工變瑰寶。
(四)對民間說唱、小戲、歌謠的開發和利用
民間說唱、小戲、歌謠的開發和利用是由廣大民眾自編自娛自樂,大伙喜聞樂見的精神產品。這些民間藝術形式靈活多樣,內容通俗易懂,詼諧有趣。我國歷史悠久,幅員遼闊,各民族、各地區的民間說唱、小戲、歌謠豐富多彩,每個地方各有特色,對游客的吸引力強。開發和利用民間說唱、小戲、歌謠將大大豐富旅游文化內涵。
民間說唱、小戲、歌謠的開發和利用最好是結合當地特產小食品,讓游客在充分感受當地傳統文化之余又大飽口福。因為旅游總要歇腳的地方,因此可以考慮培養一批專業的民間演員,把當地旅游區的旅店裝修成古色古香的古代客棧與民間說唱、小戲、歌謠配合起來,讓玩了一天的游客在客棧享受回腸蕩氣的說唱藝術。既有娛樂性又有當地獨特的文化內涵的民間說唱、小戲、歌謠的旅游服務項目將大大提升旅游文化的品位,刺激游客的旅游欲望。在這方面,很值得向房縣學習,在房縣橋上鄉的民歌種類很多,且生動活潑、極富情趣、耐人尋味。內容也十分豐富,不僅有反映當地風土民情、生產勞動、生活及戀愛婚姻、傳授文化知識的民歌等,還有唱“四書五經”、“曾廣賢文”、“三字經”及一些長篇敘事民歌。杜川村神農峽客棧業主張先忠,十分熱心野人谷民歌的挖掘整理,自費購置了電腦、攝象機、數碼照相機等設備,走村串戶,并資助村民挖整民歌和民間故事,將錄音、錄象的資料制成光碟,得到市、縣有關領導和專家做指導,他通過挖掘整理民歌和民間故事,把客棧逐步辦成具有濃厚的民間文化內涵的旅游客棧,成為村民唱歌和講民間故事的文化娛樂場所,成為游客來野人洞、野人谷旅游和觀光民俗文化的景點。
二、民間文學的旅游開發利用原則。
注意用恰當的形式展現民間文學資源。民間文學作為一種文化資源,一般是以口頭形式流傳的,即使整理出版也僅僅是文字的形式,要吸引現代旅游者就必須對其進行處理和包裝,以適當的形式進行展示,要符合現代旅游的產品開發規律和市場需求特點。因此民間文學資源在旅游開發中,要遵循幾個原則:
(一)是民間文學在旅游開發上,利用應注重“三個結合”
1、科幻結合;時代進入了新世紀新階段,民間文學資源的開發利用必須借助時代特征,在保留原汁原味的基礎上,結合高新技術創新,利用光、電、影等現代傳媒、公眾廣告藝術、計算機輔助手段包裝和宣傳,以文化為內涵,堅持高雅與大眾化結合原則。
2、史實結合。歷史史實、歷史人物與民間傳說、故事相結合。在國內各大旅游風景區中,歷史上許多著名人物曾在其間活動過。反映他們蹤跡的故事很多,人民群眾愿意把心中美好的想象情節,都依附聯系在一起。如在浙江省,戚繼光抗倭、黃梨洲、王翊四明山抗清,人民愿意把美好的想象與英雄聯系在一塊;河姆渡遠古傳說,浙江民眾又把“女媧補天”、“夸父追日”、“精衛填海”與“河姆雙鳥舁日”、“女姆借金稻”相聯系,幻生出一種浪漫主義色彩的傳說和信仰,連風俗起源也掛勾到“女姆”身上,這也反映出了人民的美好愿望。對于民間傳說我們不必過于拘泥史實,去作徒勞的考證,不妨說為“史實結合”。
3、真實結合。真實的景點與民間文學、故事相結合。在旅游風景區中,各景點在規劃上應有新創意、在利用自然資源上應有獨到之處,要避免千人一面的局限,充分利用當地民俗風情,立足民間文化傳統,面向末來,借俗生景,貼近游客,建成世界一流、富有民族品位的個性旅游區。這方面日本與英國比較重視民俗在風景區的開發利用,形成了世界性有名的幾大主題公園,因此在旅游開發方面就必須搜集、整理有關景點的民間傳說、故事作為實景欣賞的補充,發揮風景區各景點的互補優勢,擴大旅游區域,逗留游客時間,可以啟發游人觸景生情,浮想聯翩。
(二)是民間文學在旅游開發上,利用應注重“四性原則”
1、文化性。旅游是一種文化行為,而開發民間文學為旅游服務,就是為了增強文化意蘊,增強文化內涵,提升文化品位。如果一個景點沒有一絲一毫的民間文學韻味,如:傳說、故事、小戲、歌謠等,這對旅游開發毫無益處,因為吸引不了游客。
2、群眾性。民間文學根植于人民群眾,景點游覽對象也是平民老百姓,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只有充分考慮群眾的欣賞習慣和審美定勢,并加以一定的引導。文化資源開發才能有的放矢,才能發揮真正的作用和應用價值。
3、品位性。人們來旅游觀光,為美好的風光所吸引,為有意義的內容所吸引,要注重品位,不能與“二為”方向和四項基本原則相違背,不能有黃色、迷信、有害、低級趣味的內容,因為游客在風景點觀賞到賞心悅目的景色和風光外,需要得到潛移默化的審美教育。
4、服務性。旅游要講究經濟效益,作為服務于它的民間文學開發也要有經濟效益,要有市場經濟運作意識,開發中要注意趣味性與服務性結合,使人們為美好的風光所吸引、為有意義的內容所吸引。
在經濟迅速發展的今天,具有濃郁文化氣息的民間文學越來越受重視了,民間文學是極其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深刻的文化人類學價值、民俗學價值、實用價值、藝術價值、科學價值。近年來世界各國有識之士,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關注與珍愛,已經成為一種世界性的潮流。我們中國作為擁有五千年文明史的文化大國,更應該對自己的傳統文化進行反思,認清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傳統文化中的地位與作用,保護文化生態的多樣性。開發和利用民間文學是對民間文學最好的保護和促進它的發展。民間文學在旅游業大有文章可作,可謂是民間文學的一次復興,也是民間文學的價值在經濟領域的重要體現。
注釋:
①曹艷英《膠東民間信仰的旅游文化價值》
②劉守華《三國旅游文化與民間傳說》
③中國赤壁網《赤壁大戰》古戰場恢復區設計簡述》
④曹寶泉《用新野絢麗多姿的民間文化見證底蘊深厚的兩漢文化》
⑤小叮鐺:《論余姚民間文學資源在旅游開發中的利用》
①《民間文學教程》,劉守華、陳建憲主編,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2月第一版。
②小叮鐺:《論余姚民間文學資源在旅游開發中的利用》
③莫俊《劉三姐現象凸現廣西文化品牌》
④中國赤壁網《赤壁大戰》古戰場恢復區設計簡述》
⑤農晴學《民間文學在廣西旅游業中的價值》
⑥劉守華《三國旅游文化與民間傳說》
⑦曹寶泉《用新野絢麗多姿的民間文化見證底蘊深厚的兩漢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