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學生的聲樂水平
李杰
有人說:“唱歌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蔽艺J為這一點都沒錯,不僅如此,唱歌還是學習音樂、表現(xiàn)音樂、嘗試音樂藝術實踐活動最方便、最經(jīng)常、最普遍的形式之一,她對于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對音樂作品的感受能力、表現(xiàn)能力和鑒賞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實行素質教育的今天,唱歌作為一門藝術,已逐漸走進人們的生活,被人們所接受、喜歡以及重視。特別是近年來,它作為一項特長列在了中考中,那么,它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
我作為一名音樂教育工作者,通過幾年的音樂課堂教學以及音樂特長生的培養(yǎng),就怎樣提高學生的聲樂水平方面,總結了點滴的經(jīng)驗,在此愿與各同行進行探討、研究。
一、要注意站立的姿勢
唱歌時不僅要用歌聲表達歌曲的音樂意境和思想感情,還要通過形體動作來塑造形象、渲染氣氛、深化表現(xiàn),使歌聲更加動人。而端正的姿勢正是形體和表演所不可缺少的重要條件,不正確的歌唱姿勢除了不雅觀、影響舞臺形象,還會對正確的歌唱狀態(tài)造成不良影響,如聲音的卡擠、氣息的不通暢等等。
正確的站姿應是:1、身體保持自然直立,精神飽滿,兩眼平視前方,自我有一種挺拔、高大、興奮、自信的感覺。2、雙腳分開或一前一后站立,重心要穩(wěn)定。3、雙肩略向后,上胸敞開,小腹微收。4、面部要自然、生動,根據(jù)歌詞內容而豐富于表情。5、根據(jù)歌詞需要加入動作時,應簡練、大方、恰到好處。
二、讓學生掌握發(fā)聲的基本方法
首先,要讓學生明確唱歌或發(fā)聲是靠氣息支持的,氣息的支點一定要建立在腰部及橫隔膜處,然后再找小腹的力量,因為腰部需要你主動去做擴張或向下拉動,才會產生一個力,當小腹與橫隔由于受到腰部支點向下拉的作用時,自然會產生一種對抗,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氣息的支點。唱高音時橫隔膜要繃住勁,小腹要收住,音越高,橫隔膜張力與小腹的收縮也越有力。
其次,吸氣時,氣息要柔和平穩(wěn),做到全胸自然地擴張,不可用強制的力量。吸氣時要適度,吸得過分飽滿會引起歌唱器官的緊張,使聲音失去彈性。吸的氣息的多少,應根據(jù)樂句的長短、力度的大小、音的高低和藝術的表現(xiàn)來決定。
再次,在唱歌時要求學生從嘴到喉嚨都要適度打開,口蓋適度提起,音越高,口蓋越要向軟口蓋方向提起。提口蓋時,下頜要自然放下,注意下巴不可前伸,調節(jié)氣息,松開喉嚨,提口蓋與放下頜是同時進行的,要有機地配合。
最后,唱歌時要學會用聽覺來辨別聲音的正確與否。一般來說,中低聲區(qū)聲音寬松,唱高音時有往鼻子上方攏的感覺。
三、找好聲音位置的同時,把字咬好、吐準
我們知道,規(guī)范的吐字、咬字不僅可使聽眾了解詞義,容易和聽眾溝通感情、產生共鳴,更可通過優(yōu)美的語言表達來增加歌唱的魅力。那么,怎樣才能把字咬好、吐好呢?首先應讓學生熟悉漢語語音發(fā)音規(guī)律,掌握各類音的發(fā)音部位。其次,要反復朗誦歌詞,從中體會感情基調,把握其節(jié)奏、重音,練習吐字、規(guī)韻。要把字咬活、咬美,不能一個字一個字地去咬,要與詞句、語氣以及情感結合起來。再次,要求字頭清,出字清而快,字腹拉長,飽滿圓潤,收音時要歸韻,要“咬耳不死,咬而不僵”,就像老貓叼小貓一樣??傊?,要讓學生在平時多看、多觀察優(yōu)秀的發(fā)聲示范練習,并在日常講話、聊天時多注意咬字、吐字的清晰。 四、把握好歌詞、各種記號在歌唱中的意義,唱出歌曲的風、情、韻、味
詞是曲的內涵,曲是詞的載體。好多歌曲其歌詞總具有詩意濃郁、意境深邃的特點。歌唱在理解好歌詞的情況下,還必須做到“言必由衷,言必有形”。所謂“言必由衷”,是說演唱的每句歌詞都應從內心出發(fā),要有真情實感;言必由衷,關鍵在于感受,設身處地就是感受的過程。例如歌曲《黃水謠》,演唱時,要在把握好歌詞的基礎上感受、體會,把自己想象成當時戰(zhàn)爭年代黃河兩岸的一個村民,要把“麥苗肥,豆花香”的美好景象、“男女老少喜洋洋”的安樂生活和敵人入侵后“奸淫燒殺一片凄涼”的悲慘景象,用有感情的聲音表現(xiàn)出來,一定要表達出河東人民對自己家鄉(xiāng)的熱愛和家破人亡、妻離子散的痛苦心情。所謂“言必有形”,是說演唱的每句歌詞都要有鮮明的形象性,即要有“內心視象”,就是在演唱的過程中,在演唱者內心視覺的屏幕中所反映出的一系列事物的映像。建立起內心視象,使作品的藝術形象在心中活起來,心中有形,才能言之有形。
歌詞中的各種記號(調號、速度記號、情感提示及臨時記號)都對作品的表現(xiàn)具有深刻的意義。清代聲樂理論家徐大春在《樂府傳聲》中說道:“唱曲不得其情,則正邪不分、悲喜無別,即聲音絕妙,而與詞曲向背,不但不能動人,反令聽者索然無味矣。”不同地區(qū)的民歌、不同作家的作品所表現(xiàn)的風格、情感、神韻、意味都不同,演唱時要求把握好歌詞、各種記號以及各種情緒,力求夸張地表現(xiàn)出來,使自己投入到歸定的情境中,進行動情的演唱。只有這樣,才能唱得聽眾悠然神往、回味無窮,“余音繞梁,三日不絕”。
唱歌是一門藝術,更是一門科學,它具有很深的學問,是許多人用畢生精力孜孜以求的事業(yè),絕非幾朝幾夕而輕易得到的。我們必須根據(jù)自己的條件和水平,有計劃、有步驟、科學地、持之以恒地練習。只有這樣,才能把歌唱準,才能把歌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