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醇中毒患者手術的麻醉處理
李曉波 楊子京
【摘要】 目的:探討乙醇中毒患者手術的麻醉處理。方法:對31例乙醇中毒需手術的患者給予必要的術前處理及選擇合適的麻醉方法。結果:經過術前的處理后30~60分鐘,29例患者清醒、生命體征平穩,全組圍手術期生命體征均平穩。結論:納洛酮是目前治療乙醇中毒的公認有效藥物,洗胃不但可以清除乙醇,還可以清除食物殘渣,在搶救乙醇中毒的同時預防和減少了嘔吐和氣管內誤吸的風險,必要的術前處理、選擇合適的麻醉方法及術中監測對乙醇中毒患者手術的麻醉處理非常重要。
【關鍵詞】 乙醇中毒;手術;麻醉;納絡酮;煩躁
探討乙醇中毒患者手術的術前處理、麻醉方法的選擇及術中監測。本組處理乙醇中毒手術患者31例,效果滿意,現介紹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本組患者31例,男27例,女4例,平均年齡31(17~58)歲,飲酒量最多者2小時內飲白酒800mL,最少者150mL,傷后15分鐘~2小時就診。車禍14例,墜落傷7例,斗毆10例。其中顱腦外傷3例,軀干、四肢骨折及組織血管神經損傷17例,腹部外傷8例,胸部外傷3例。興奮狂躁16例,昏睡12例,昏迷3例。合并休克9例,呼吸抑制6例,嘔吐15例。全組患者均行手術治療。
1.2 方法 術前清理口咽嘔吐物及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暢,如有呼吸抑制者面罩或行氣管插管輔助呼吸。插胃管洗胃,如果懷疑有胃腸穿孔者僅作胃腸減壓。血氣胸者行胸腔閉式引流。快速建立兩條靜脈輸液,全組靜脈應用納洛酮每次0.4~0.8mg,間隔30~45分鐘重復用藥,同時擴容抗休克,利尿脫水,急查血糖和電解質,指導糾正低血糖和酸堿混亂。氣管插管全麻13例,硬膜外阻滯8例,臂叢神經阻滯10例。
2 結果
經過術前的處理后30~60分鐘29例患者清醒、生命體征平穩,2例合并顱腦損傷仍然處于昏迷狀態。全組圍術期生命體征均平穩,全麻組蘇醒延遲5例,在復蘇期發生極度煩躁4例,予靜推芬太尼及丙泊酚后安靜。術中低血糖3例。
3 討論
乙醇中毒的救治:納洛酮是目前治療乙醇中毒的公認有效藥物。它能有效地產生抑制β內啡肽效應,解除其對呼吸和血管交感功能的抑制作用,改善全身血液循環,抑制自由基的釋放,減少氧自由基損傷,還可以促進乙醇的轉化,使血中乙醇的含量明顯下降,從而逆轉乙醇中毒的病理生理變化[1]。本組31例患者經用納絡酮后30~60分鐘蘇醒,呼吸、循環抑制得到改善。急性乙醇中毒合并顱腦損傷診斷有困難時,可靜注納絡酮進行鑒別診斷,若無顱腦器質性損傷,急性乙醇中毒的臨床癥狀、體征可迅速改善,此方法方便、準確[2]。本組2例經用納絡酮后仍然處于昏迷患者經頭顱CT檢查證實為顱內血腫。
急性乙醇中毒患者均為飽胃,胃內容物中含有大量的乙醇,洗胃不但可以清除乙醇,還可以清除食物殘渣,在搶救乙醇中毒的同時預防和減少了嘔吐和氣管內誤吸的風險。如果傷情較輕者可以先誘發嘔吐或洗胃后再麻醉,危急者先行麻醉成功后再進行洗胃。本組3例危重患者就是在氣管插管麻醉成功后洗胃,但在誘導插管過程中應持續壓迫環狀軟骨預防食物返流。發現和懷疑患者有胃腸穿孔應禁用洗胃,用粗的胃管作胃腸減壓,可以減少胃腸內張力,預防嘔吐和誤吸的發生。
急性乙醇中毒合并外傷患者的病歷采集往往不全面,因此給麻醉方式的選擇帶來困難。我們體會是生命體征平穩、傷情較輕者可以先洗胃催醒后再麻醉。如果患者神志清醒、安靜配合而且傷在四肢及下腹、會陰可以選擇神經阻滯和椎管內麻醉,反之選擇氣管插管全身麻醉。急性乙醇中毒合并外傷患者多有血容量不足,麻醉前應適當補液。乙醇及其代謝產物的直接或間接作用于腦內阿片受體,使人的痛覺遲鈍和嗜睡,由此可以推理全麻藥和乙醇可能有協同作用[3],全麻組5例術后蘇醒延遲也可能與此有關,因此麻醉用藥應酌減。全麻組術后蘇醒期有6例出現煩躁,其中4例極度煩躁,不聽勸阻,強行坐起或站起,6例煩躁患者均需用芬太尼和丙泊酚靜推后才安靜,可能是全麻使患者體內乙醇的代謝減緩,術后仍然處于乙醇中毒的興奮期或共濟失調期,因此全麻蘇醒期還要適當的鎮靜鎮痛,以防意外。
乙醇中毒患者易發生低血糖,甚至低血糖性昏迷。雖然創傷手術和麻醉的應激會使血糖升高,但本組術中仍然有3例發生了低血糖,因此急性乙醇中毒患者術中應常規定期監測血糖,及時糾正低血糖[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