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我國職業教育管理發展現狀與對策研究
李凡凡 楊磊
【論文關鍵詞】:職業教育;管理;現狀;對策
【論文摘要】:職業教育是國家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衡量一個國家現代化程度的重要標志,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勞動就業的重要途徑。文章運用文獻資料法、專家訪談法、邏輯分析法等方法,對我國現行職業教育管理體制進行了分析研究,并對其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提出對策和建議。
職業教育是國家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衡量一個國家現代化程度的重要標志,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勞動就業的重要途徑。國際經驗表明,技術進步、技能型人才的培養、工業化水平的提高都與職業教育息息相關。在我國職業教育體系中,中等職業教育擔負著培養數以億計高素質勞動者和農村實用人才的重要任務,尤其是在我國"三農"問題亟待解決、工業化進入中期階段、城鎮化步伐加快、農村勞動力大轉移的宏觀背景下,職業教育就愈發顯得重要。但我國職業教育發展形勢并不樂觀,現行職業教育管理體制仍然存在許多問題。我國職業教育的發展還遠不能適應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要求。
1. 我國職業教育管理的發展現狀
我國現行的中等職業教育管理體制是體系化的職業教育管理組織制度,它隸屬于國家行政體制,主要包括職業教育管理機構的設置與權限劃分。由于各個國家的政治經濟管理體制千差萬別,從而形成了不同的職業教育管理體制。諸如以教育部門為主的管理模式、以經濟部門為主的管理模式、專職機構的管理模式以及多元化管理模式等等。
建國以來,我國的職業教育管理走過了一條以行業主管部門為中心到以教育部門為中心的道路。1953年政務院制定了"中央各部和主管部門對中等專業學校實行集中統一的領導與管理,勞動部門對技工學校實行綜合管理"的方針。中等職業教育的管理權集中在中央政府,分散在各主管部門,教育部門的作用受到很大的限制。而在1996年八屆人大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中,則規定了"國務院教育行政部門負責職業教育工作的統籌規劃,綜合協調",從而確定了教育部門在職業教育管理(包括中等職業教育管理)中的中心地位。從各主管部門到教育部門的轉變,取消了部門和地方所有制而造成的職業教育布局不合理、學校規模過小、專業重復建設以及教育效益低等弊端,也反映了知識經濟時代人才培養寬口徑、發展適應性等要求。但是我們應該看到,這種轉變同時帶來一個嚴峻的挑戰,即政府部門(而不是企業或市場),教育部門(而不是行業主管部門)如何準確地掌握信息、把握形勢、合理決策和管理。
2. 我國職業教育管理體制存在的問題
我國的中等職業教育管理體制是在計劃經濟時代的產物,雖然它曾為國民經濟的迅速恢復和發展起了極大的促進作用。但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逐步取代計劃經濟的過程中,逐漸暴露出種種弊端,成為職業教育事業進一步發展的障礙。
2.1 對政府而言--該做的事沒做好,不該管的卻在管
政府忙于繁瑣的業務管理,對關系職業教育發展的方針、政策、法規以及總體規劃卻很少或無暇顧及。相反,學校卻被捆住手腳,缺少辦學自主權,缺乏靈活性與適應性,凡事習慣于"等、靠、要"。各業務部門從各自利益出發辦學,缺乏宏觀統籌、總體規劃,結果導致重復辦學、人才重復培養,使有限的教育資源難以發揮最佳效益。
2.2 職業教育管理體系較為封閉
長期以來,在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上,職業教育管理體系是一個政府單向操縱的封閉體系,這個體系對于用人部門(企業)而言處于一種霸權地位。企業、市場、社會基本上都排除在管理決策之外,形成這種局面是基于這樣一個假設:政府部門能夠較準確地把握職業教育發展所需的基本信息,由政府操縱的中等職業教育能夠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形勢。但實際情況是,政府在努力把握全局的同時有失于時效和準確,在籠統、粗略地估計形勢的時候又沒有專業的視野和分析,出現了"政府失靈"的現象,表明政府主導、壟斷的職業教育管理模式存在較多局限。而當前存在的大中專畢業生就業難和高級技工人才短缺等實際問題,就是我國職業教育管理在處理政府與企業、市場關系上存在很多缺陷的證明。
2.3 教育經費相對不足
2003年,全國教育經費支出總計5733。58億元,其中職業教育經費支出424.46億元,僅占總支出的7.40%,中央教育經費支出、地方教育經費支出中,職業教育的支出比重也僅分別為0.84%、8.29%,遠低于同期高等學校、中學、小學等類學校的教育經費支出,而且全國、中央及地方財政預算內經費支出中,職業教育所占的比重更低,分別為6.64%、0.79%和7.31%。可見,職業教育經費水平與教育部門提出的2007年中等職業教育與普通高中規模大體相當的發展目標還很不相稱。
2.4 地方政府及社會重視不夠
近年來,中央政府及教育、勞動等主管部門對發展職業教育已日益重視,但需要指出的是,地方政府及社會各界仍然普遍重視普通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而忽視職業教育。由于我國教育資源配置嚴重不合理,職業教育發展資金不足、生源缺乏、社會和企業認可度低,相應地造成我國人才結構很不合理,一邊是高校畢業生就業壓力日益加大,另一邊是技能型人才較為緊缺。以深圳為例,據2005年《深圳市技能人才培養和發展問題調研報告》分析,深圳真正存在的不是"民工荒",而是"技工荒",技能人才缺口達5萬多人。報告預測,2008年深圳技術崗位從業人員缺口將高達38萬人。
2.5 職業教育綜合素質欠佳,辦學環境和體制有待改善
總體上看,我國職業教育在師資力量、辦學條件、自身管理以及學生素質培養方面還都相對落后。此外,據教育部2005年《關于職業教育工作情況的通報》顯示:近年來有700多所骨干中等職業學校被升格為高等職業院校或并入高等學校;行業、企業辦學受到嚴重削弱,不少學校停辦,相當一部分行業、企業辦的職業學校被改做他用,職業教育資源流失嚴重。職業教育的辦學體制改革仍需進一步深化,其民營化、市場化改革還不理想,民辦職業教育只占全部職業學校的10%,職業教育適應市場經濟、市場需求的辦學機制還未真正建立,職業教育的行業參與性差。
3. 對我國職業教育管理發展的幾點建議
為了適應知識經濟時代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要,職業教育、教學管理的模式應從封閉走向開放,從遵命走向自主,從標準化走向個性化。
3.1 改善職業教育管理體制,提高職業教育綜合素質
我國職業教育管理體制和投入機制還需要進一步理順。國務院已經成立了由教育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等七部委組成的職業教育工作部際聯席會議,政府對職業教育管理的綜合協調能力得到加強,但職業教育管理和投入體制仍需改善。同時,中央、省、市、縣各級政府的職責和任務應當進一步明確。職業教育要堅持市場化方向,以就業和社會需求為導向,合理進行專業和課程設置。
政府應由直接管理逐步轉變到主要運用制定方針、政策、法規和條例的間接管理,由過去的發號施令逐步轉變到牽線搭橋為職業學校服務。上級組織部門要克服校長任命制、校長崗位輪換制所帶來的對學校規劃、教學管理的負面效應。上級教育主管部門應著眼于宏觀規劃、立法建設、規范評估、環境創造等方面的工作,將具體管理交由學校完成。
3.2 學校領導必須充分認識到職業教育是與經濟結合得最緊密且相互聯動的一種教育
職業教育的職業性、實踐性、生產性和開放性的特點,必然要求學校全方位地開放辦學。因此,必須定期召開校務委員會會議,聽取行業領導和專家的意見和評價,讓社會力量務實地介入職業教育,把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作為職業學校的終身追求,切勿急功近利,短期操作。另外,教師必須在教書育人中不斷地發展、充實自己,做到一專多能,主動地進行教學內容、方法手段的改革、創新。要主動地去適應市場組織教學,要靈敏地汲取市場崗位需求信息,要主動地關注現代技術發展信息,要及時地傳授新知識和新技術。
3.3 進一步加大財政對職業教育的投入
職業教育同普通教育一樣,具有很強的公共性和外部性,職業教育比普通教育需要更多的資金。與幾年后職業教育與普通高中教育規模大體相當的目標相比,國家對職業教育的投入還是相對不足。雖然目前國家財政對職業教育的支持力度已經有所加大,但仍然需要進一步增加對職業教育的投入。
3.4 提高地方政府和社會對職業教育的認可程度
據統計,德國青年只有約30%選擇上大學,約70%選擇不同形式的職業教育。而在我國,一般是沒有機會接受普通高中或普通高校教育的學生才選擇職業教育。社會意識形態的轉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對廣大農村地區而言,職業教育畢業生更多地是服務于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需要。縣級政府部門更應意識到職業教育的重要性,將促進本地職業教育發展作為執政要務,從政策、資金和辦學環境等方面積極給予扶持。
3.5 拓展職業教育投入渠道,給予民辦職業教育更多優惠
在國家財政加大對職業教育投入的同時,應吸引多種行業及不同所有制、不同類型企業投資或合作辦學。各級政府部門應采取多種形式鼓勵企業和利用社會資源開辦職業學校,在稅收、用地、補貼、項目支持等方面給予更多優惠,并增強優惠政策的可操作性,并充分利用職業教育實用技術性強、與企業具有天然緊密的合作關系等特點,將職業教育資源和企業資本有機結合,創新和發展靈活有效的辦學模式。
此外,職業學校還應增強自身的管理能力,不斷創新辦學理念,努力加強學校管理,提高教師素質,為企業和社會提供高水平的技能型人才培養基地。
參考文獻
[1] 余祖光, 孫琳. 新世紀初我國職業教育發展[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2] 國務院做出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N]. 經濟日報, 2005.11.10.
[3] 李敬軍. 淺談中等職業學校教學管理[J]. 管理與決策, 2005,27.
[4] 蔡睿賢. 堅持創新, 深化職業教育體制改革(兩會特稿)[N]. 教育與職業, 2006,10.
[5] 徐素霞. 淺談新時期職業學校的發展策略[J]. 北京教育(普教), 2006,10.
[6] 李振波. 我國職業技術教育管理體制改革基本規律的探索[J]. 理論探索,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