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亚洲国产日本电影一区二区三区,九九久久99综合一区二区,国产一级毛片视频,草莓视频在线观看精品最新

音樂史


淺議現存傳統音樂在《中國古代音樂史》教學中的應用

論文關鍵詞:現存傳統音樂 《中國古代音樂史》 大調曲子 《康熙詞》 教學論文摘要:《中國古代音樂史》是我國高等音樂教育中的一門較為重要的專業理論必修課,教學中,運用現存傳統音樂實例,使學生加深對古代音樂形式的理解。河南大調曲子與宋代的說唱音樂形式唱賺在表演形式和音樂體制上有相似之處,大調曲子《康熙詞》可以在課堂上使用,使學生理解什么是曲牌,以及曲牌到底以何種方式進行連接。《中國古代音樂史》是我國高等專業音樂教育中的一門較為重要的專業基礎理論必修課程。學習《中國音樂史》課程,了解中國古代音樂的發展歷程,掌握中國古代音樂在各個歷史時期的發展特點,對于音樂專業的學生是非常重要的,不僅可以豐富他們的知識底蘊,而且為其在演唱或者演奏方面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中國古代音樂史》課程在20世紀80年代還處于濫觴階段,音樂師資的缺乏是當時面臨的主要問題。后來,經過1982年教育部委托山東師范大學舉辦的“中國音樂史暑期講習班”的培訓,以及1984年西北師范大學舉辦的“中國音樂史討論班”和1986年福建師范大學舉辦的“中國音樂史教學座談會”等活動,《中國古代

2012-02-15

淺談中國音樂史上的文化交流

論文關鍵詞:傳統音樂文化交流西方音樂論文摘要:中華民族傳統音樂的歷史源遠流長,各民族豐富多采的傳統音樂呈現出各自獨特的風格、形式和特點,共同構成了中華民族絢麗多彩的音樂文化,在世界民族之林也享有盛譽。但是,改革開放后,外來的音樂文化對我國傳統音樂形成了巨大沖擊,使人們的觀念發生了一定變化,這一時期的音樂創作出現了多元化發展傾向。這是特定歷史條件下出現的一種文化現象,值得我們進行思考和總結。音樂不僅是文化的重要內容,也是更加便利于各國、各民族之間進行交流的共同語言。音樂可以更加直觀形象地展現出人民的生活和情感狀態,在特定的情況下,要比用語言更容易讓別人理解和接受,更有說服力和感染力。它還有一個特別的有利條件,就是樂譜是通用的,不管是哪個國家或哪個民族的音樂,通過五線譜,相互都能演奏,這就更加便利于相互交流。同時音樂也是現實的反映,對生活的批判。世界各國、各個民族因為其內在的遺傳基因和外在的自然條件不同,形成了一些有特殊性的現實生活,由這些有特殊性的現實生活產生出各種有特殊性的意識形態,音樂就是其中的一種。遠古時期,鑒于自然、社會環境的迥異,造成了中國各地

2012-01-09

關于專業音樂院校中國音樂史共同課教學的思考

論文關鍵詞:中國音樂史 共同課 授課論文摘要:文章主要針對當前專業音樂院校中國音樂史共同課教學存在的問題,側重以教師角度,提出進行改良的教學思考。中國音樂史作為專業音樂教育機構的必修課程由來已久。作為音樂學科基礎理論課程之一,它的必要性及重要性不言而喻。其存在和發展已有近百年的歷史。其間,經過幾代音樂專家、學者的辛勤研究和探索,使這門課程持續深入和豐富。而近年來種種跡象表明,該課程的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為改善這一局面,筆者在多年教學實踐中總結了以下幾點心得體會。從學生角度分析,以音樂教育心理學的觀點看,學生的學習有兩個主觀條件:學生能力和學習動機。對大學生講,學習動機十分重要。對中國音樂史的學習動機、目的不明確,是造成對該門課程接受效果不好的主要原因。有些學生認為這門課程理論性太強,在實踐中又難以發揮作用,這其中也不乏存在“重技術輕理論”不良取向的部分學生,從而對該門課程喪失了學習的興趣,所以就抱著應付考試、拿學分的態度來學習中國音樂史,其結果可想而知。因此,作為教師,首先要幫助學生明確研究中國音樂史的目的與意義。學習中國音樂史的目的就是

2011-10-28

關于音樂形態特征的文化解讀在音樂院校中國音樂史教學中的意義

摘 要:在音樂院校中國音樂史教學中,突出音樂作品形態特征的文化解讀,不僅體現了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與成長,強調學生自我思考、探究和發現事物的研究型教學理念,而且可以幫助學生從形態與文化兩個層面,全面理解中國音樂,更好地從事音樂創作和分析、演繹中國音樂作品。關鍵詞:中國音樂史;研究型教學;形態特征;文化解讀 在當今高校中國音樂史教學中,有不少的專家、學者、教師在努力探索提高中國音樂史教學的新理念、新方法、新手段。尤其是“以學生為中心、以教師為主導,始于問題、基于發現、具有創造性特色”的研究型教學理念更是得到學界的高度重視。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從音樂作品形態特征的文化解讀這個側面,去探討研究型教學理念在音樂院校中國音樂史教學中的運用,并闡發其重要意義。中國音樂作品,尤其是傳統音樂作品,多具有深層的社會、文化背景和典型的形態特征。如果僅僅在課堂上講講作品產生的時代背景,讓學生聽聽音響,就忽視了音樂院校學生的專業特點,難以達到研究型教學“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與成長”的目的。為此,筆者在教學中,課前要求學生預習,了解作品的社會、文化背景,直觀

2011-07-20

試論西方音樂史課中的多媒體教學的實踐和探索

論文關鍵詞:西方音樂史多媒體論文摘要: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現代教育技術已被廣泛應用于教學過程。當今社會,多媒體技術具備突破時空的限制,以形象的聲音、畫面展示教學內容。這無疑給課堂教學增添新的內涵和活力,也為學生思維的拓展提供了新的、更為廣闊的空間。實踐表明,多媒體技術并非僅僅是單純的教學輔助手段,無論從多嫌體的制作或應用角度看,多媒體都存在相當高的技術性與藝術性。如何使多媒體這一嶄新的表現形勢在教學中得到合理的應用則是我們需要長期實踐和探索的問題。一、巧用媒體,錦上添花1.通過媒激發學生學習的情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是推動學生探求知識、獲取能力的一種動力。學生有了興趣,才有學習的毅力和意志,才能深切感知、思考、領會,進而創新。然而,在高師教學中,藝術類學生 “重藝輕理”的現象是客觀存在的現象。這就直接導致了兩方面的問題。一方面,很多學生對學習理論課不感興趣,缺乏學習熱情。另一方面,教授文化課(英語、政治等)的教師經常為學生在上課時開小差而大傷腦筋。在專業理論課程諸如音樂美學、藝術概論、中國音樂史(當然也包括西方音樂史)等

2011-04-15

淺析求新不忘本——對高校音樂史多媒體教學的探討

論文關鍵詞:高等學校;音樂史;教學方法;多媒體論文摘要:多媒體在高校音樂史教學中具有重要作用,應充分發揮多媒體的優勢,把傳統教學和多媒體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實現教學現代化,提高教學質量。一、研究背景多媒體教學手段,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對象的特點,通過教學設計合理選擇和運用現代教學媒體,并與傳統教學手段有機組合,共同參與教學全過程,以多種媒體信息作用于學生,形成合理的教學過程結構,達到最優化的教學效果的現代化教學模式。多媒體教學手段是學校教育在信息時代面臨的重大抉擇,它為現代學校教育教學帶來了發展的契機,注人了新鮮的血液,它的開展給學校教學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高校的專業音樂教育中,多媒體教學手段運用到了各門專業技術課與理論課,特別是音樂史課程的教學中。它以圖文并茂、聲像俱佳、動靜皆宜的表現形式,以跨越時空的非凡表現力,大大增強學生對抽象事物與過程的理解與感受,從而將課堂教學引人全新的境界,把學生帶進了一個聲、像、圖、文并茂的新天地。在教學中引人多媒體手段,也帶來了一些教學問題。主要包括:</p

2011-04-13

論高師《西方音樂史》教學中音樂本體分析的重要性

內容摘要:文章通過對高師《西方音樂史》教學現狀的分析,論述了在高師《西方音樂史》的教學中滲透音樂本體分析的重要性。《西方音樂史》教學應當把音樂本體分析作為考察音樂歷史的立足點,通過對音樂本體的具體聲音結構和技法層面的分析與探究,深入音樂的內部去分析西方音樂本體形態嬗變的歷史。關 鍵 詞:《西方音樂史》音樂本體音樂思維《西方音樂史》是高師音樂院系音樂學專業的一門重要的音樂史論課程,它主要論述西方音樂中的各種音樂現象的發生、發展與演變過程,以及對這種演變過程的哲理性思考。在音樂各學科的相互交叉、相互滲透的發展趨勢越來越強化和深入的情勢下,《西方音樂史》在構建合理的“音樂理論課程體系”方面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因此,學習《西方音樂史》,既是對學生已有的音樂理論進行系統的補充、豐富并加以整合的過程,又是對西方音樂發展中的各種歷史現象進行溯源、求證、提煉的過程,同時也是對西方音樂的發展進行人文關懷的過程。西方音樂史首先應當是西方音樂本體形態嬗變的歷史,是作曲手法演進的歷史。學習和研究西方音樂歷史的目的是認識和揭示西方音樂在發展中的各

2009-01-22

淺談音樂史中三種不同類型的作曲家

大多數人都想知道物品是怎樣制作的。不過,每當談到一首樂曲是怎樣寫成的時候,他們就爽快地承認自己完全迷惑不解。作曲家是從哪里開始創作的,他怎么能持續地寫下去----也就是說,他如何學會這門手藝的并從哪里學會的完全被一片不可穿透的黑暗所包圍。簡而言之,對大多數人來說,作曲家是個神秘的人物,而他的創作室則是一座無法接近的象牙塔。我認為實際上在音樂史中存在著三種不同類型的作曲家,每一種作曲家都以不太相同的方式構思音樂。最能激發公眾想象力的是自然地富有靈感的作曲家----換句話說,就是舒柏特類型的。當然,所有的作曲家都富有靈感,但這種作曲家的靈感更為自然。音樂簡直就象泉水似地從他內心涌現出來,他甚至來不及把它記下來。這種類型的作曲家可以從他多產的作品中辨認。舒柏特在某些月份每天寫一首歌。雨果?沃爾夫也是如此。從某種意義上說,這種人的創作與其說是從一個音樂主題開始的,不如說是從一首完整的作品開始的。他們都擅長于寫比較短小的作品。即興創作一首歌曲要比即興創作一首交響曲容易得多。要持續在長時間內自然地獲得靈感是很不容易的。就連舒伯特也是在處理短小的樂曲形

2008-01-21

音樂史寫作:藝術與歷史的調解

《音樂史學原理》① 一書似乎只能出自德國學者之手——因為它的思維深度和力度,也因為它的視野寬度和廣度。當然,此書所關心的主題對象——音樂及其歷史——本來就是德國文化的精粹所在。而作者達爾豪斯(Carl Dahlhaus, 1928~1989)② 在觸及這個主題對象時,論述角度又帶有濃重的哲學辯證色彩,這就進一步加重了此書的“德國性格”。音樂圈中,時常聽到“德國式的演奏”與“德國式的音色”的說法。與此相仿,在本書中,我們就遇到“德國式的思辨”與“德國式的寫作”。 這種德國式思辨與寫作的特色之一是刨根問底:透視習以為常的現象,以洞察旁人未見的本質;剖析法定認可的慣例,以追問心照不宣的前提。依照一般的看法,音樂的歷史,無非就是音樂發展歷程的記錄與解說,人物、作品的編年整理,風格、流派的脈絡爬梳,外加時代精神、思想氛圍以及社會建制等等方面的編織架構,林林總總,錯落有致,也就此可以宣告音樂史這個特殊學術寫作樣式的成立與成型。但在達爾豪斯這個具有典型“德國式頭腦”的學者眼中,事情遠不是這么簡單。在這本原來被命名為Grundlagen der Musikgeschichte的論著中,達爾豪斯從

2008-09-08

管窺西方音樂史中的“音樂家”概念

內容摘要:文章以西方音樂史中慣用的斷代史為時間范疇,結合實例分析“音樂家”在各個時期所特具的不同社會角色與地位。關 鍵 詞:音樂家 西方音樂史縱觀西方音樂史,從古希臘羅馬到近現代的各個時期,我們發現從事音樂之士的角色、地位明顯不同,而當下的“音樂家”概念應該是到了古典主義時期才正式走上歷史舞臺。筆者擬簡要分析西方音樂史中各個歷史時期“音樂家”的社會角色與地位,以期有助于理解西方的音樂作品及其歷史。一、古希臘古羅馬時期——霧靄中的音樂家那時的具體音樂現已無從得知。文獻中記錄有彈里爾琴的阿波羅和吹阿夫洛斯管的狄奧尼索斯。我們能夠找到的只是先哲們的“音樂”觀念及思想。畢達哥拉斯的“音程可用數學比率來表現”使人們對音響及它們間的關系持理性態度;亞里士多德等認為音樂具有道德力量;波伊提烏說:“音樂是一門用理性和感官仔細鑒別高音低音之別的學科。音樂家是有教養有理性的思想家,能評判演奏家和作曲家。”由此看來,古代真正的音樂家應該先是哲學家和評論家。另外由于音樂與詩歌、戲劇和舞蹈密不可分,音樂家還擔當詩人、劇作家的角色。總之,那時的音樂家遠

2009-01-07

再現有聲有色的中國音樂史

內容摘要 :中國音樂史作為我國高校音樂學科的一門必修課,各類音樂教育的基礎課,在素質教育過程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文章從分析現階段中國音樂史課程教學中的矛盾入手,對中國音樂史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形式以及考核措施進行了由淺入深的探討,旨在為高校中國音樂史課程教學改革提供參考與借鑒。關 鍵 詞 :中國音樂史 教學 改革 一、中國音樂史課程教學存在的矛盾與改革的必要性 教育部于2001年9月頒布了音樂教育標準、藝術教育標準,這是我國政府大力推進素質教育,積極培養創造性人才改革步驟中的重大舉措之一。因此,培養適應未來社會發展需要、適應基礎音樂、藝術教育需要的高質量人才,將是未來高等教育的一項十分緊迫的任務。而中國音樂史作為我國高校音樂學科的一門必修課,各類音樂教育的基礎課,在素質教育過程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通過調查與文獻,筆者認為,現階段我國普通高等學校“中國音樂史”課程教學主要存在以下矛盾:第一,課堂教學課時量減少與課程內容繁多的矛盾。目前應教育部文件的要求,音樂史論課程的教學周期已有所壓縮,部分院校甚至只有一學期,使得原有的教學內容變得緊張和繁重。第二,教學手

2009-02-02

關于“重寫音樂史”論爭之思考

內容摘要:文章以大歷史的眼光,回顧中國近現代音樂史學科發展歷程和20世紀中國音樂的四次思潮,認為“重寫音樂史”的論爭折射出的問題是音樂史學學科的根本性問題——如何寫史——對純學理之思索,并從中國近現代音樂史學學理、學科建設的角度來思考“重寫”。關 鍵 詞:重寫音樂史 音樂思潮 學理 學科建設 “重寫音樂史”論爭是“中國近現代音樂史”學科領域近年來的重大事件。從文章發表的時間上看,1988年戴鵬海第一次提出到2007年,主要論戰人物約15人,主要論文20余篇,主要論戰陣地是以《黃鐘》為首的約8個期刊。內容從挖掘因過去“左”的思想而被“遺忘”的音樂家、音樂作品,到集中焦點評論中國大陸唯一正式出版的近現代史書——《中國近現代音樂史綱》(汪毓和著),再到業界學者們思考如何寫史,以及對純學理之思索,這樣一些根本性的問題。 對此論爭,筆者試從以下幾方面來看其所折射出的問題。 一、回顧“重寫”論爭爆發前的中國近現代音樂史學科發展歷程 1.1925年王光祈著《各國國歌述評》一書,從比較音樂學的角度觀察近代中國音樂的某些歷史現象。 2.1936年李樹化撰寫了《中國現代藝術史》,

2009-02-02

關于西方音樂史學方法論研究的思考

對于藝術史的研究不同于一般的史學,由于藝術最本質的價值在于它的審美價值,這就使得音樂學界研究者們除了采用一般史學的研究方法以外,還必須借助其他領域的研究方法來充實和豐富藝術史的研究。隨著藝術多元化的發展,學科之間的交叉、互補已成為音樂學各學科研究的一個重要的特點,當代西方音樂史學界已經把觸角延伸到更多的方法中去,試圖以更為廣闊的視角來研究音樂的歷史。 一、過去研究方法上的局限性 從80年代開始,音樂學界對方法論的問題進行了熱烈的討論,探討了研究的對象、目的、方法等問題。學者們普遍認為,單一的方法不利于音樂史學的研究。并對慣常采用的歷史研究方法進行了重新的審視。無論是孤立敘述事件的歷史還是簡單地把政治史、思想史、文化史的方法照搬到音樂史學研究的方法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質疑。同時,音樂美學、民族音樂學等學科的研究方法引起了人們的注意和興趣。 近年來,史學與美學相結合的趨勢逐步得到了學界的認同。于潤洋先生提出:“歷史與邏輯是音樂理論發展的兩大基石。”從某種程度而言,歷史與邏輯的關系對于音樂而言就是歷史與美學的統一關系。其實,就音樂本身而言,作為音樂史的研究對象,作為一門聽覺的藝術,它所

2009-05-07

亞洲的音樂史料及其歷史研究狀況

一、亞洲音樂的史料及其性質東西方音樂的歷史記載,在其形態的表述中有著很大的差異。這種差異是由于音樂本 身的性質與敘述音樂史料的性質的不同而形成的,實際上也是構成音樂史特征的重要依 據。樂譜、傳記、手稿等在歐洲的音樂史研究中占據了舉足輕重的地位。但是它們在亞 洲音樂史中卻并非如此,樂譜在音樂演奏和實踐中并沒有扮演重要的角色,與西方音樂 相比可以說沒有受到應有的尊重和重視,其數量也十分微少(相對來說中國和日本較多 一些)。但不同的是理論書籍、美術、戲劇卻相當豐富。以中國為中心,日本、朝鮮在 一般的史書中以音樂制度、樂律理論、歷史沿革以及音樂美學等的記錄得到了充分地整 理和敘述。它與音樂家的傳記不同,音樂史敘述的整體與音樂的本身同時得到記錄。在 亞洲,除文獻史籍外,考古資料也豐富多彩,令人目不暇接。長沙馬王堆一號墓出土的 竽、瑟,三號墓出土的筑等樂器;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編鐘、編磬;浙江余姚河姆渡遺 址發掘出土的新石器時代的骨笛、陶塤等。除了出土文物外,美術上的壁畫、浮雕等也 十分豐厚多量,我國新疆地區的庫車、吐魯番,甘肅的敦煌、麥積山,以及柬埔寨的吳 哥(Angkor)、

2006-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