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文化研究
企業文化:理論的荒謬導致實踐的荒唐
當年神秀與慧能的精彩對話,最能代表這種境界的差異。神秀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慧能則對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神秀將菩提樹和明鏡臺當作佛,其實已經完全背離了佛之本性。慧能才是真正領悟了佛的含義,參悟到佛絕不是什么具體的東西。現在很多咨詢公司的專家大師,也在竭力為企業“做”企業文化。他們提煉理念,編制手冊,制定口號,設計形象,并且落地深植。這些所謂的專家大師,其實也和神秀一樣,把這些具體的東西當作企業文化了。很多企業也樂意接受這種企業文化,尤其是那些大型國企。因為他們醉翁之意不在酒,他們要的就是這種文化裝修效果,因為國企有的是冤枉錢,不怕當這種冤大頭。越是名氣大的專家大師,越是實戰案例多的咨詢公司,就越能得到他們的親睞,這樣他們可以作為形象工程,政績工程。所以,這種中看不中用的企業文化,在中國特別流行時尚。受害最深的是那些民營企業,他們被這些文化裝修公司騙得暈頭轉向,勞民傷財,雞飛狗跳,甚至傾家蕩產。我們不需要去鉆研企業文化的定義,那些咬文嚼字的功夫是沒有意義的。只要看看現實中各種變了味的企業文化,就知道現有企業
城市文化傳播策略分析——以唐山打造文化名城為例
【摘要】城市文化的傳播在城市建設進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有助于增強公眾的歸屬意識和責任意識,增強城市凝聚力,提高城市文化品位,為城市發展注入新的文化元素。本文以唐山打造文化名城為例,從整合網絡媒體資源、擴展移動互聯網平臺和多媒體平臺融合三個方面,提出數字時代城市文化傳播的策略。【關鍵詞】城市文化;媒介資源;移動互聯網;整合城市文化是城市綜合競爭力的重要體現,是推動城市進步的重要力量,也是城市的靈魂。從精神文化的層面上看,城市價值觀和社會公眾的行為作為城市文化的體現,需要長久的歷史積淀、社會公眾的積極參與和行之有效的傳播途徑。因此,城市傳媒體系作為進行城市文化傳播的主要工具,能夠將城市文化的內涵、價值理念以全方位、持續性的方式進行傳播,使社會公眾對城市文化形成共識,增強公眾對城市文化和城市價值理念的認知,從而實現公眾對城市文化的主動傳播和積極參與、互動。城市文化在傳播過程中應注重新媒體的運用,結合本地傳媒體系的特點、公眾對城市文化的認識和評價情況制定城市文化傳播策略。特別是城市文化傳播要善于結合新興的媒介形式,整合媒介傳播渠道,改進信息傳播方式
“唐裝”與唐代服裝風格的分析———談中國傳統服裝文化的現代表現
【摘要】本文從服裝設計三要素人手,深入研究唐裝的服飾文化內涵,通過對比唐代服飾特點,探秘中國傳統服飾文化的歷史軌跡,揭示傳統服飾文化在現代的表現,進而論證二十一世紀中國服裝在世界時裝大潮中引發流行的社會意義。【關鍵詞】唐裝 唐代服裝中式服裝傳統服飾文化。Abstract:The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modern performanc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clothing from the research on the Tangoutfit and Tang dynasty“clothing styles.中國一直以”衣冠王國“美譽天下,”黃帝堯舜垂衣裳治天下,蓋取乾坤“早在易書上就有描述。從商代開始,漢人的服裝形式就確定了:大襟、右衽、上襦下裳。中國古代服裝,直線剪裁,輕視服裝結構塑造,重視服裝本身的裝飾,男女裝的區別以式樣、色彩和裝飾來判斷。西方從十六世紀開始就以突出人體美、立體裁減的方式形成了與我們截然不同的體型性風格特征。經過歷史上幾次大的服飾變革
大紅燈籠 中國結 唐服--中國古典文化的崛起對品牌的影響
中國古典文化在新世紀里新經濟條件下在中國大地上崛起。它對中國企業品牌發展將起到深遠影響,我們通過這種文化在社會表現出的形式和特色,探索性提出古典文化對品牌經營的指導作用。大紅燈籠高高掛,不僅表現在一部電影之中,更多的在中國老百姓的生活中已經成為了一種風俗。尤其在中國人的傳統節日——春節,中國大地紅燈高掛,充滿了溫暖之色,就連可口可樂也在今年又推出一題為“龍騰吉祥到,馬躍歡樂多”的剪紙新年賀歲廣告,主角“小阿福”依然延續去年可口可樂廣告中中國民間的泥娃娃形象。去年,小阿福和全家一起喜貼對聯,歡度春節,廣告播出后,深受大眾喜愛。今年可口可樂采用了高科技手段,由世界老牌廣告公司麥肯光明主持制作,在萬家燈火的壯觀景象中小阿福喝著可口可樂時悟出靈感,即興剪出一條騰飛的巨龍,伴著“龍騰吉祥到,馬躍歡樂多”的歡聲笑語,共迎新春。可口可樂公司為了更完美地實現這一宣傳主題,實施了全方位的市場配合。一夜之間,各地超市搭起了煥然一新的堆頭。在一個具有中國傳統建筑的模型中不僅有生動可愛的小阿福,還掛滿了春節對聯、燈籠、福字等極具中國古典文化特色的裝飾。小阿福形象契合了近幾年可口可樂推行的當
論析唐宋文化傳播機制及其對現代傳播的啟示
論文關鍵詞:文化傳播;石刻;游學;題壁;論文摘要:本文從文化傳播的途徑、政府在傳播中的作用等方面對唐宋文化的傳播機制進行了具體分析,探討了古代傳播機制與現代大眾傳播的聯系,以及對現代傳播的啟示。指出加強實踐是提高傳播質量的重要手段,加強政府管理是實現有效傳播的有力保證,現代傳播應該要繼承中國古代傳播機制中的一些適合于我國文化的合理因素。一、前言文化的發展與繁榮離不開傳播,而傳播媒介總是處在發展變化之中。由于網絡等現代傳媒源自國外,因此在傳播領域形成了向“外”看的趨勢。但是當我們適當地向“后”看看,就不難發現,有些現代傳播媒介自古就有原型,只是隨歷史的發展而不斷完善。有些傳播媒介則是從我國古代文化土壤分孽出來后,又吸收了一些新的概念融合而成。因此,我國現代傳媒也應該繼承中國古代傳播機制中的一些適合于我國文化的合理因素。本文擬以唐宋時代的文化傳播為例,探討古代傳播機制與現代大眾傳播的聯系,以及對現代傳播的啟示。二、唐宋文化傳播機制的考察唐宋文化是我國古代文化的瑰寶,在一千多年前就能普及全國,并影響海外,這主要得利于
試析從唐代社會的文化自由看當代文化市場的發展
論文關鍵詞:文化自由文化市場唐代社會論文摘要:本文從唐代的文化自由入手,分析了文化發展需要自由,而市場本身就要求自由,要求自我調整;指出文化自由表現在對外交流與內部自由滲透,當代文化只有在各種文化的滲透和交融中才能得到發展。市場經濟在中國開始占據統治地位后,對于是否要實行市場機制,尤其是文化要不要實行市場機制,社會上仍有很多爭論。有人認為,文化是高雅的藝術,一旦沾上銅銹味就會變質,因此不贊成文化市場。這種將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相割裂的觀點,不僅違背了哲學上對立統一的規律,而且在文化史上也是站不住腳的。文化自由與文化市場是互相促進的關系。從文化史的角度來談這一點,我們不難發現,唐代社會的文化自由給人們留下不少有益的啟示。一、唐代的文化自由唐代的文化體現出一種統一的“盛唐氣象”,一種開闊的胸懷和恢宏的氣度,一種進取、昂揚的精神風貌,唐代的文化自.由突出表現為她是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的統一體。就我國唐代文化和文學的繁榮來說,一方面唐人對待外來文化恢宏氣度和兼容心態,促進了中外文化的交融,推動了文學題材的拓展和文學風格的多
唐文化將成白酒業制勝法寶
從近一年川酒的市場走向來看,酒業整體形勢下滑,銷售疲軟。五糧液揮刀大砍其服務公司的貼牌產品;全興系列酒市場全面下滑,郎酒改革不盡人意,還在內耗怪圈里掙扎;駝牌死活不見消息;瀘州老窖因國窖1583的品牌效應利好消息不斷。但更引人矚目的亮點就是劍南春的全面發力,以全國巡演的大型歌舞劇《大唐華章》帶動了劍南春系列酒的全面火暴。金劍南、劍南珍品、劍定乾坤、劍南轎子等一經推出,市場反映極為強烈,導致市場斷貨不斷出現,高質量經銷商的不斷定貨大單和圈錢的速度看得其他酒業巨頭目瞪口呆。唐文化已經成為劍南春的市場制勝法寶!以唐文化的訴求作為產品市場的宣傳途徑和方式方法已被酒業看作是下一場市場爭奪戰的制高端和法寶。在2003年春季糖酒會上,我們細細觀察可以看到,以唐文化---大唐盛世、唐詩、唐裝、唐典故為宣傳途徑的企業和產品有劍南春的金劍南、劍南珍品,豐谷的唐代酒,重慶詩仙太白酒,宋河糧液。唐文化在酒業這個時候的出現不是偶然的。酒業的競爭從廣告戰、價格戰、包裝戰等惡性競爭方式過度到以文化營銷的高級競爭方式。白酒消費向名牌產品、名牌企業及消費時尚集中。唐文化作
談高校文化及唐山學院的文化建設
摘要:高校文化有很深的底蘊,文化建設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它既包括各專業院、系的科學研究和教學實踐工作,同時,也是高校教育教學過程中所創造和形成的精神財富、文化活動氛圍以及它們的承載形式和物質形態,校園群體鮮明的個性。本文結合唐山學院的現狀,具體說明了高校文化建設的內涵。 關鍵詞:高校文化 現狀內涵 文化是“虛”的,教學科研是“實”的,天是“虛”的,地是“實”的,虛實結合,頂天立地。文化不是思想政治工作,是有很深底蘊的,是管理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文化是一個內涵極其豐富的,綜合性的范疇。高校文化的特點是使師生在教學、科研實踐活動中不斷提高自身和整體的理論水平,為以后的實際工作奠定堅定的基礎,更重要的是它能使師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和明確的指向性。 一、高校文化與高校發展戰略 (一)優秀的高校文化是高校戰略制訂獲得成功的重要條件。優秀的高校文化能夠突出高校的特色,形成高校員工共同的價值觀念,而且高校文化具有鮮明的個性,有利于高校制定出與眾不同的、克敵制勝的戰略。 (二)高校文化是戰略實施的重要手段。高校戰略制訂以后,需要全體成員積極有效的貫徹實施,正是高校文化具有導
論關中文化與漢唐藝術
摘 要:關中土地肥沃,河流縱橫,氣候溫和,《史記》中稱其為“四塞之國”。中華文明的搖籃在黃河流域,而黃河文明的搖籃是在渭河流域(關中),關中是黃河流域古代文化的發源地。中國鼎盛時期的代表漢唐藝術體現了寬容自信、熱情向上、積極進取、堅忍不拔民族精神。關鍵詞:中國式審美 關中人文 漢唐藝術引言對于一個土生土長的關中學子,能夠根植于這片沃土來研習藝術,無疑是幸運的。也許是這片土地太具神秘感了,對于我來說熟悉和陌生經常會交織在一起,如果把關中大地比擬成一個人的話,他必定是具有多面性的。這種豐富性格的形成也源自于他歷經了十三個王朝漫長的洗禮,然而在這千余年的歷史長河中對其鮮明個性影響最深的莫過于周、秦、漢、唐四朝。一、關中的地域與人文關中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緣于它得天獨厚的地理形勢。中國地勢西高東低,自西向東分為三個階梯。關中位于中國地勢的第二級階梯,背靠第一級階梯的高原山地,下臨第三級階梯的平原地帶。關中南有秦嶺橫亙,四有隴山延綿,北有黃土高原,東有華山、崤山及晉西南山地,更兼黃河環繞,可謂山川環抱,氣勢團聚。關中腹地
文化地理視野中的詩美境界——唐長安城建筑與唐詩的審美文化內涵
【內容提要】 唐長安城是唐朝的國都①,是唐長安文化的重要載體與重要組成部分。作為唐朝國家意志的象征,長安城是唐代審美理想物化形態的典范,也是唐詩創作重要的人文環境。唐詩不僅承載著長安城的建筑思想與審美文化,也是不斷充實、拓展長安城文化內涵的藝術形式。正是在承載與拓展的過程中,在與周邊文化地理環境、都城建筑群體的交流互動中,詩人的創作心態日益成熟,詩歌的審美文化內涵日趨豐富,并呈現出豐富多元的審美形態與審美境界。 【關鍵詞】 文化地理 長安城 唐詩 審美 境界唐長安城是唐代建筑藝術的美學典范。作為唐代詩歌的重要表現題材,長安城建筑對于唐詩審美與文化內涵的豐富發展有著重要影響。具體而言,關中地區的地理形勝,長安城的宮城、皇城、外郭城之建筑格局以及內在的建筑語言,長安城與終南山的關系等,都是促使唐詩審美與文化內涵走向成熟的重要因素。同時,唐代詩歌對唐長安城以及關中地區的抒寫歌詠,也不斷豐富、深化著長安城乃至長安文化的整體內涵,并因此成為唐長安城建筑文化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推動長安城建筑美學走向延伸與發展。 一、長安城的文化地理內涵與 唐詩審美理想的表達 杜甫詩云:“秦
唐代送僧詩的文化審美——以賈島詩為例
摘要:唐代送僧詩是唐詩送別、留別題材詩作中獨具藝術特色和文化審美意義的組成部分。其主要特色在于以委婉、含蓄的方式抒寫離別之時的留戀、感傷;具有佛教意蘊的詩歌語象的生成和廣泛運用; 多元的時間構成模式在抒情達意中的運用, 使其與一般的文人間送別、留別詩作呈現出不同的風貌。詩中傳達出唐代 文人對追求功利的世俗生活的厭倦、對僧人超邁隱逸而又充滿禪趣的生活的向往。關鍵詞:送僧詩,抒情特色,文人心態唐代帝王大都主張儒、道、釋“三教談論”[1],這種兼容并蓄的思想政策給宗教了很大的發展空間,因此 , 佛教在唐代得到了很大的發展 , 并對唐代的社會、文化產生了諸多影響。唐代文人中信仰佛教的諸如王維、白居易等不乏其例,他們習禪誦經,交游僧侶,寫下了大量的與佛教、僧侶有關的詩文,其中包括許多送別、留別題材的詩作。[2]這些送僧詩在藝術上獨具特色,與一般的文人間送別、留別詩作保持著一定距離,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著唐代士人的心態,因此,具有不可忽視的文化意義。本文擬以賈島送僧詩為例,參考其他詩人之作,探求送僧詩的獨特內蘊所在。一擁策背岷峨,終南雨雪
唐宋詞體的文化功能與運行系統
唐宋詞的功能和價值,不完全表現在形而上的、具有崇高審美意義的時代心理的載體上,而首先體現為形而下的、非文學的實用功能。換言之,唐宋詞的原生狀態與繁衍發展,首先不在文學本身,而是基于非文學的、形而下的社會文化活動,其文學性或作為時代心理的載體是在非文學的實用功能中逐漸形成的,而且非文學因素貫穿唐宋詞史的始終。 一吳熊和師曾經從發生學的角度,對唐宋詞的意義作了這樣的界說:“詞的社交功能與娛樂功能,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是同它的抒情功能相伴而行的。不妨說,詞是在綜合上述因素在內的歷史背景下產生的一種文學—文化現象。”而唐宋詞史則又表明,在由這三大功能形成的特殊的“文學—文化現象”中,社交與娛樂功能尤為突出,甚至成了抒情功能得以發揮的前提。就體性而言,唐宋詞首先表現為應歌。自中唐文人詞始告確立至北宋近三百年的詞史,主要是應歌的歷史,在南宋,應歌詞也綿延不絕。所謂應歌詞,就是在社交娛樂活動中,詞人為歌妓歌以佐歡而作的歌詞。應歌詞中的內容不象詩歌那樣屬于“夫子自道”,而是像唐代幕府中的“刀筆吏”一樣,屬于“例行公事”,其創作主體在表現形態上發生了嚴重的“性
區域文化傳統與唐詩創作風貌的離合——以楚、蜀文化為例的分析
【內容提要】 文化的歷史傳統與詩人活動的地域空間構成了時間和空間的交叉和疊合,由于這一關系導致了詩歌創作風貌與文化傳統的結合或分離。或者表現為傳統和現實的一致性,詩人的創作在延伸傳統,如楚文化對唐代詩人創作的影響;或者表現為由于地域偏僻而導致傳統文化與現實的距離,頑強的古老文化傳統卻成了抵制時俗文化的利器,巴蜀文化對陳子昂的影響即為一例。【關鍵詞】 傳統/地域/楚文化/陳子昂 傳統文化因發生的關系,常常表現為地域文化的特點。因此某一地域特點鮮明的文化傳承構成了時間和空間的交合。同中心文化或中原文化相比,它們更多是處于次中心或邊緣地帶文化區,如吳越文化、楚文化、巴蜀文化等。 唐代詩歌中,這種疊合通常表現為有地域特征的人事在詩歌中的表現,在長沙詩中常常會詠唱賈誼;在蜀中詩中常常會詠唱諸葛亮。即使在一般詩中也會關注歷史上這一區域的人文景觀。如張說《過庾信宅》云:“蘭成追宋玉,舊宅偶詞人。筆涌江山氣,文驕云雨神。包胥非救楚,隨會反留秦。獨有東陽守,來嗟古樹春。”庾信宅在今湖北江陵縣北,本為宋玉宅,侯景之亂時,庾信自建康遁歸江陵,居之,故《哀江南賦》云:“誅茅宋
唐詩與中國文化精神
兩個老先生和兩個禪師 很多年前,華東師大的施蟄存老先生,招考研究生時出了一道題目:“什么是唐詩?”這是一個有意味的問題。唐詩是一個美好的詞語。漢語中有很多美好的詞語。比如長江、黃河,黃山、長城等。唐詩也是漢語中最美好的詞語之一。我們提起唐詩,就有一種齒頰生香的感覺。唐詩只是風花雪月么?只是文學遺產么?只是語言藝術么?當然是的,可是我們又總覺得不夠。我們僅從風花雪月去看唐詩,或許表明,我們的人生可能太功利了。我們僅從語言藝術和文學遺產去看唐詩,我們又可能把唐詩看得太專業了。唐詩還可不可以指向一些更遠更大的東西? 我知道,唐代有兼容并包的文化精神(絲綢之路,以長安為中心,西至羅馬,東至東京。各種宗教,和平共處),有世界主義的文化精神(國力極強盛,版圖遼闊,經濟發達。文化既大膽拿來,又送去主義,元氣淋灕、色彩瑰麗),有繼承創新的文化精神(秦漢帝國的文化格局、南北朝職官、府兵、刑律等),但是教科書上,似乎只有這些才是唐詩的文化精神。不是說這些不重要,然而談到唐詩的文化精神,就只能是“遙想漢唐多少宏放”,我覺得這似乎是一個成見。今天我們都不從這些大地方講起,詩歌畢竟是關于心靈的事情,我們從
唐蕃風俗文化的交流
第十節 風俗文化的交流一、馬 球吐蕃馬球盛行,唐太宗時已傳入長安,由是成為漢地深受歡迎的體育運動。《封氏聞見記》記載過漢藏球手在長安比賽馬球的經過。當時唐朝皇帝及文武大臣均臨場觀看,尚未繼位的唐玄宗也親自馳馬參賽,場景極為熱烈壯觀。據該書載,早自唐太宗時吐蕃馬球已傳入長安,“太宗常御安福門,謂侍臣曰:聞西蕃人(即吐蕃人)好為打球,欲令朕見此,胡疑朕愛此,騁為之,以此思量,帝王舉動豈宜容易,朕已焚此球以自誡。”這說明吐蕃人常在長安街內打馬球,而唐太宗已經令人學會,觀看過吐蕃賽球,還曾受到吐蕃人打球邀請的。只因他身居皇位,故表示不宜沉溺于馬球之戲。既然皇帝已悉馬球之技,其群臣豈能不學,從中宗公開提倡賽球,并已組成漢人組成的馬球隊,而他自己的技術也身手不凡,可知馬球已遍及長安。《封氏聞見記》詳載了中宗觀漢藏馬球賽的情況:“景龍中,吐蕃遣使迎金城公主,中宗于梨園亭子賜觀打球,吐蕃贊咄奏言:臣部曲有善球者,請與漢敵,上令仗內試之,決數都,吐蕃皆勝。時玄宗為臨淄王,中宗又令與嗣虢王邕、附馬楊慎交、武延秀等四人敵吐蕃十人,玄宗東西驅突,風
唐蕃文化藝術交流
一、藝 術當松贊干布迎娶文成公主時,隨公主進藏的還有很多杰出的漢族藝術家。這樣,也把漢式藝術風格融入了西藏藝術。當時主持大昭寺事務的察巴止奔委托藝術家們根據中原漢族藝術的傳統為大昭寺塑造了一些佛像,例如寺內的松贊干布和他兩位妃子的塑像以及佛祖釋迦牟尼的塑像。受漢族雕塑藝術影響的另一個例子是拉薩大昭寺里供奉的四大天王塑像。大昭寺的四大天王像供奉在通向正殿的過道兩邊,正殿供奉釋加牟尼像。據說塑造四大天王的塑像所用的膠泥和建桑耶寺所用的膠泥是完全一樣的,就四大天王塑像本身從各方面來說也和漢族雕塑家在內地塑制的佛像幾乎完全一樣。后藏江孜的卻倫措巴寺所藏的最著名的圣物是兩面戰旗。人們傳說當年王子穆尼贊普(或穆赤贊普)取道雅姆塘前往康區作戰的時候,他持有一面戰旗,上面繪有護法神朗斯賽欽和八位伴神騎士的畫像,這面旗子就是著名的朗斯姜域瑪旗。另一位護法神是朗托斯,穆尼贊普可以化作朗托斯的化身。他命令藝術家在一面旗子上畫上他的“化身”朗托斯,這面旗子就是朗斯姜產瑪旗。意思是:旗面上用八位伴神騎士和各種姿勢的武士襯托描繪護法神朗托斯,繪畫方法則是采用漢式流派
唐蕃宗教文化交流
一、概述1、初傳時期大體從松贊干布到墀德祖贊時止。此期唐朝佛教文化早期輸入吐蕃主要通過以下三種方式:一是通過兩位公主遠嫁吐蕃時帶入;二是派遣使者赴唐求取佛教文獻;三是邀請漢僧進入吐蕃譯經。文成公主是吐蕃翻譯漢地佛經的倡導者。2、吐蕃佛教創建時期約指從桑耶寺籌建到剃度蕃人僧人出家時期。此期漢藏佛教文化交流特點有五:首先是依靠漢人桑喜赴唐取經,為桑耶寺建成后的大規模譯經作準備;二是命桑喜等卦五臺山參觀學習漢地寺院形制;三是派塞囊和桑喜赴內地學習佛教教戒,為吐蕃剃度僧人出家作準備;四是請漢地僧人入藏,為譯經作準備;五是赤松德贊從學習漢地佛教知識入手,形成在吐蕃正式創建佛教的思想。3、吐蕃佛教的發展時期這一時期主要是指從赤松德贊中年起,到熱巴堅贊普時止。此期漢藏佛教文化交流特點是:一是發展初期,所請漢地僧人更多《蓮花生傳》載,當時被迎至吐蕃從事譯經等翻譯工作的漢人有:帕桑、和尚瑪哈熱咱、和尚德哇、和尚摩訶衍、漢地學者哈熱納波、和尚瑪哈蘇扎以及畢潔贊巴。(見該書,本版,146頁下)。此外還有漢地學者桑西。二
唐以前西藏地區與中原地區的經濟文化聯系
一、殷周時期青藏高原畜牧業文明與中原地區的關系藏族先民通過馴養牛、羊、犬,在青藏高原培育出發達的遠古畜牧文明。據任乃強《羌族源流探索》中的研究認為,藏族先民的畜牧業文明為促進祖國多兄弟民族間的交往和邊地與祖國內地的經濟交流起到了重要的歷史作用。1、野牛的馴養和轉入中原“牦牛,藏語為‘亞’。是西藏高原羌塘地區(今藏北)的一種野牛,經藏族先民馴養而成家畜。”(1991年,在林芝縣城發現具野牦牛的完整遺骨,初步測定其年代已上萬年。)據任乃強先生考證,把這種野牛馴養成家畜,大約需經歷幾萬年時間。在殷周之前,野牛已被藏族先民馴養成乳、肉、毛、皮兼用的主要家畜,并被譽為“高原之舟”。并且在漢魏之際,正是西羌南遷藏地之后,牦牛已大量轉入中原。特別值得稱道的是,殷周之際,藏族先民還成功地把牦牛與黃牛進行雜交而創造出犏牛這一個優良家畜。這種經過精選父畜、母畜雜交,歷經若干年才成功的犏牛,其性格馴順,產乳量之高,肉味之美,毛之軟長和善于耕耘、馱運,適應能力之強,遠勝于牦牛。周秦時期已成為藏地與中原進行交換的重要商品。2、盤羊的馴養和綿羊傳入中原
讀蔡鴻生《唐代九姓胡與突厥文化》
蔡鴻生先生《唐代九姓胡與突厥文化》一書我是一口氣讀完的。這是一本以考據為主的史學專著,一般說來,這種著作是比較艱澀、枯燥的。但此書與眾不同,頗能引人入勝,且時有妙語雋言,令人回味無窮。既易讀又耐讀,實在難能可貴。全書分上中下三篇,篇分章、節,每篇、每章、每節都相對獨立,其中若干,如“得悉神和金破羅”(上篇一章五節)、“‘饆饠’及其漢化”(上篇四章三節)、“獅在華夏”(下篇一章)、“哈巴狗源流”(下篇二章)等,簡直可以作散文或隨筆來讀。不用說,每篇每章都是為了闡發東西文化接觸和交流之深意真義這一全書的主題;而對于讀者來說,卻盡可各取所需,所謂可玩淺韻,可玩深蘊。除文筆精美外,本書最明顯的特色是實證和理論的緊密結合。作者相信馬克思主義對于歷史研究的意義,自覺接受歷史唯物論的指導。例如:在研究突厥所有權時,努力將突厥時代的全部社會關系描述一番。這與經典作家關于“給資產階級的所有權下定義,不外是把資產階級生產的全部社會關系描述一番”的論述之精神是完全一致的。作者深知“歷史的空白只能用事理的邏輯來彌補”。由于有關研究對像的資料奇缺,理
唐宋時期福建與日本的經濟文化交流
【內容提要】福建與日本在歷史上有著特殊的聯系。福建與日本的經濟文化交流是中日經濟文化交流中特別活躍的部分。早在唐宋時代,隨著福建的開發與發展,福建的沿海港口迅速崛起,并頻繁地與世界各國特別是東鄰的日本進行交流,本文擬就這一時期福建與日本的經濟文化交流的狀況、規模、特點、原因及影響作一探討,以求正于諸家。【 正 文】一福建與日本的交往,見于文字記載最早的是在唐玄宗天寶十三年(公元754年), 泉州超功寺僧人曇靜隨師父唐高僧鑒真搭乘日本歸國的遣唐使船赴日本(注:[日]真人元開:《唐大和上東征傳》。)。以此為開端,福建與日本之間的商人、僧人、官吏及各色人等頻繁往來。曇靜隨鑒真前往日本,一行共24人,帶去的物品有佛像、佛具、佛經和字貼等。佛像有功德繡普集變1鋪、阿彌陀如來像1鋪、阿育王塔樣金銅塔1軀等8種;佛具有如來肉舍利3000粒、玉環水精手幡4口,菩提子3斗等7種;佛經有金字大方廣佛華嚴經80卷、大佛名經16卷、四分律1部(60卷)等33種;字貼有王右軍真跡行書1貼、小王(獻之)真跡(行書)3貼、天竺、朱和等雜書50貼等3種(注
論文化差異與唐詩英譯
【摘 要】自古以來,文化與翻譯互相依賴,互為補充。唐詩作為中國文化史上的一枚奇葩需要借用翻譯活動推向世界,而不同民族間的文化差異阻礙了這一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因此,理解文化差異、加強文化交流是提高唐詩翻譯的根本,也是全世界理解和欣賞唐詩文化的關鍵。【關鍵詞】文化差異;文化交流;唐詩;欣賞Abstract: For many years, translation activity and cultural sense are indispensable from each other. The poems produced in Tang dynasty, a cultural relic in Chinese history, needs to spread and be appreciated by the whole world. But the cultural difference between the West and China has slowed down its influence and speed. Therefore, to e
論隋唐五代福建的開發及其文化特征的形成
【提要】隋唐五代是福建的轉折時期。此前的福建人口稀少,文化落后;而在五代以后的福建,則以繁榮、文化發達聞名于東南。發生轉折的重要原因是:中唐以后,在全國逐漸進入戰亂時期的背景下,福建保持了長期的安定局面,北方民眾紛紛南遷入閩,他們與本地越人后裔融合,逐漸形成了福建文化的基本特征——將中原文化與閩越文化融鑄為一體,并形成自身的區域文化特點。福建區域文化的形成應是在五代的閩國時期。【關 鍵 詞】福建/唐五代/中原文化/閩越文化和擁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原區域不同,福建的開發主要是在唐代以后。尤其是中唐以后,隨著北方移民的南下與開發,福建從不發達區域一躍為國內文化較發達的區域之一,從而出現了福建發展史上最關鍵的轉折。一、隋唐五代福建史的發展階段隋朝是經歷了四百多年的割據后,重新建立的一個全國性的政權。但隋朝和秦朝一樣,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短命政權,它建立于公元581年,滅亡于公元618年,前后僅存在38年。隋軍于589年滅亡統治南方的陳朝,從而將其統治范圍覆蓋閩中。正如八百多年前秦朝的統一將閩中的命運與中原地區聯系在一起一樣,隋朝的統一
論中唐古文運動的一個社會文化背景
八世紀中葉開始興起的唐代古文運動,在中國文學史和思想史上,都佔有重要的轉折地位。就文學史而言,這個風潮掀動了散體文的復甦與創新,最終導致駢儷文在北宋的衰落;在創作思想上,古文家力倡文章當為政教服務的儒家功利主義,強烈打擊了流行於魏晉以下的藝術本位心態。就思想史而言,古文運動是中唐儒家復興的中堅力量,對於中古思想局面的結束、宋學的形成,起了開端的推動作用。由於古文運動在多方面的重要性,學者的可以說是成篇累牘,難計其數。不過,這些研究大多是處理文學與思想的內部問題,關於此潮流之可能社會背景,則罕見探討。本文的目的,是在就古文運動崛起的環境條件,提出一個看法,希望能對中唐思想與文學變遷的問題,增添新的理解。 在進入主題之前,想對「古文運動」的概念稍作檢討。本文所說的中唐古文運動,是指從安史之亂前後到九世紀初憲宗朝,一個持續性的批判近代華麗文風、主張文章復古的潮流。古文運動最早的倡導者有蕭穎士、李華、賈至等,九世紀初的領袖則以韓愈、柳宗元為最著名。這和一般通論性文史書籍的用法是一致的,但因本文考察的範圍止於韓、柳的世代,不及晚唐,題目特別在「古文運動」前加上「中唐」,以明時限。 宋古文是
《太平廣記》中的唐代胡商文化
宋代李昉所編《太平廣記》,歷來都被作為小說資料進行運用,主要用于小說文化的研究,而其史學價值一直很少有人問津。近年來,社會史的研究開始注意使用《太平廣記》部分資料,但仍未引起足夠的重視。小說不是正史,很多內容是虛構的。作為史料來用,就要十分注意其真實性。但小說是社會現實最直接的反映,有時其所反映的一些社會現象是比正史更真實、更鮮活。我們完全可以通過梳理這些小說資料,再現一些歷史現象,這是研究社會史的一個新角度。本文就試圖通過《太平廣記》中對唐代胡商的記載,勾勒出唐代胡商的基本狀況和這一現象背后的異域文化,同時說明《太平廣記》在史學研究中的重要價值。 唐朝作為一個開放的朝代,政治的穩定,經濟的繁榮,文化的發達,吸引著無數國家和地區的商人,來到大唐進行經濟貿易,朝廷貿易與民間貿易都呈現出一派繁榮景象。在唐代,來自許多國家和地區的人都被唐朝人稱作“胡”。其實,“胡”這個名稱在上古時期專門指稱中原王朝北方邊境地區的少數民族,即“胡族”。但是在唐代,“胡”主要是用于稱呼西方人,特別是用于指稱波斯人、大食人以及天竺人、羅馬人,還包括西域地區的少數民族及國家。來自這些國家和地區的商人統稱為“胡